立德树人理念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路径
作者: 宋明军【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资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路径之一。基于此,文章分析了立德树人理念下课堂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并就各科教学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举例说明。
【关键词】小学;立德树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必要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60—0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脉。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历代先贤的哲理,在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各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需要教师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即充分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与培养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以正确的价值观浸润学生的心灵,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提升立德树人的教育效果。
一、立德树人理念下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校园是开展思想品德文化普及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小学的思想品德培养状况,直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1]。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遗产的主要部分,既是中华文明在当代的继承与发扬,又是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不可或缺的基石。由于中小学生正处于传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时期,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存在着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美德不足等问题。因此,学校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各种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引导小学生筑牢个人理想信念,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助力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1.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德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对社会影响深远。“立德树人教育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多方参与的战略性工程,我们要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实现立德树人。”立德树人,不仅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更是学校的立身之本。因此,学校应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2.有利于加强文化自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界的共识,也有诸多的研究成果。但在目前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实践中,绝大多数学校仍以国家统编教材为依据,即便有开发的校本教材,也是以零星诵读为主,没有系统地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而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不仅可以剔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还能使之更富于时代感,更有朝气与活力。这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会逐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3.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良好的品质对于个人来说是立身之本;对社会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对于国家来说则是立国之本[2]。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较强的感染力、渗透力,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作用。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还能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其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比如,有的学生会对父母产生反感甚至排斥情绪,有的学生遇到困难时易选择逃避、拒绝面对等,这时便可以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信待人、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团结友善、互助互爱等故事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帮助其克服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进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路径
1.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既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品格,也能激励学生追求真理的热情和爱国情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导入课堂,利用文本、故事、形象、寓言等方式让学生体验传统文化的精髓,全面了解、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比如,可将古典文学作品《三国演义》《红楼梦》《孔子家语》等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融入教学,这样能帮助学生建立更深的文化认同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韵味。一是利用节日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比如,春节期间可开展“福满人间”拜年活动;元宵节举行“猜灯谜、观花灯、吃元宵”等庆祝活动;清明节举行“踏青”活动等。二是利用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劳动相结合,开展以弘扬传统美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课等等。三是利用校园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方式,教师在开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方面可以尝试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德育有机结合,开设以中国传统节日和美德故事为内容的德育课程。四是组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促进小学生对中华经典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例如,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群体中的渗透程度和覆盖面,学校可借助中国教育电视台、央视等主流媒体平台对优秀古典诗词进行宣传报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我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伟大艺术作品,进而培养其尊重艺术、热爱艺术之心。
2.挖掘音乐学科中的传统文化,以音乐感染学生。音乐是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音乐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人文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伴随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满足人类精神文化的需要[3]。例如,在欣赏和学唱歌曲《长城谣》《卢沟桥》《松花江上》时,一定离不开歌曲的创作背景介绍,离不开对作者相关资料的介绍。只有知道唱的是什么,学生才能被歌词所感动,被旋律所感染。如果此时教师再适当辅之以相关图片和视频,学生的爱国情怀就会被激发出来,歌曲的魅力就能够被充分展现。再如,对于《静夜思》《咏鹅》等唐诗歌曲,学生在语文课学习的基础上已经了解了古诗的意思和情感,那么在音乐课上,教师就不能仅仅简单地教唱,而是应该进一步通过有声的音乐让学生感受诗词文化的节奏美、和谐美,让和谐的价值观教育“润物细无声”。
而民族器乐的演奏和欣赏更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比如,通过对萧、笛子、二胡、京胡、琵琶、扬琴、月琴、木鱼、唢呐、板鼓等民族乐器的介绍和了解,可以让小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自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五十六个民族的融合体,进而引导学生为我们国家源远流长的民族艺术骄傲和自豪。在对这些民族乐器演奏经典曲目的欣赏中,还可引导和培养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如,现代京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能让学生欣赏到二胡、月琴、京胡、板鼓、琵琶等民族乐器的和谐美;《紫竹调》(笛子)、《鸭子拌嘴》(木鱼)、《赛马》(二胡)、《月光下的凤尾竹》(葫芦丝)、《采茶歌》(高胡、扬琴)等曲目的欣赏,可以让学生感悟艺术中的民族风情、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在美妙的乐曲中体会祖国的文明、和谐,人民的友善和敬业。
3.挖掘美术学科中的传统文化,用美术熏陶学生。相比音乐课堂,美术课堂上所呈现的内容更加多样化,其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也更丰富。从技能形式来看,有剪窗花、中国画、手工制作、蜡染(扇面)、陶瓷等颇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4]。无论是学习技能还是欣赏技能,小学生都能从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例如,通过剪窗花,学生可以了解中国的民间艺术,尤其是了解农耕文化,了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而理解敬业精神。再如,对蜡染这种中国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的欣赏与实践,让学生不仅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还能提高他们对色彩的感受力和对民族审美观念的理解力。
从内容呈现来看,美术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涵盖非常广泛,有传统节日、民间习俗、十二生肖、民间故事(九色鹿)、中国神话、古建筑、文物、名人介绍、名画欣赏、民族脸谱、民间艺术、民族服饰等等,学生通过欣赏和创作两种形式,在尽享美育的同时,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接受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端午节,教师可以在教学生画龙舟、画粽,制作香囊、风筝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屈原的历史和传说资料,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文明史教育。
再如,在民间艺术的学习中,可让学生通过兔儿爷、皮影戏、九色鹿、夸父追日、民族脸谱、民族服饰、十二生肖等内容的欣赏和创作,感受中华民族善良、互助、团结、包容、和谐的传统,这是我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基础;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欣赏赵州桥、故宫、兵马俑等古代遗址的相关知识,非常直观地感受祖国历史的悠久、文化的灿烂、文明的厚重,促进学生萌发民族自豪感。
4.挖掘体育学科中的传统文化,以体育文化影响学生。在小学阶段,体育课的作用绝不仅限于锻炼身体,它同样有着文化内涵。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六艺”就是当时读书人必须学习的六种技艺,其中的“射”即射箭,相当于现在的体育,可见我国古代人民很早就将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以重视了。除了射箭,古代的体育项目还有蹴鞠、武术、角力、捶丸、秋千和龙舟竞渡等,将其作为体育知识传授,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文化的悠久历史。而对蹴鞠、龙舟竞渡等传统体育项目的介绍,教师则可以结合现代足球、水上帆船和皮划艇运动,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另一方面还要从团体运动的特点出发,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互助意识和团体意识等。
再者,在踢毽子、跳绳等运动训练中,教师还可以融合语文教学中的唐诗,将运动节奏与古诗韵律相结合,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的和谐美;在健美操、武术操的教学中,则可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古曲音乐、民族歌曲作为配乐,将民族音乐与传统体育相结合,与现代体操相结合,进而潜移默化地传达新时代社会主义的文明、和谐、友善之美;或通过运动会、校园足球和篮球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比赛中感受和传递传统文化中的拼搏精神、团结精神和友爱互助精神。
5.挖掘科学学科中的传统文化,以科学精神激励学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因素,有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例如,作为首例跨国合作的古丝绸之路,是自古以来中外交流的重要通道。丝绸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对象之一,其地位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重大事件呢?在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养蚕到观察抽丝,再通过查资料了解纺织丝绸,从中体会古代中国纺织文化的繁荣及发展过程,并通过黄道婆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虚心求教、勤学不辍、善于创新的精神。
当然,科学课程中的实践操作同样可以激发小学生的探究欲望,如通过制作日晷、水钟、孔明灯等,不仅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原理,还能感受我们祖先的智慧和探究精神,并将之发扬光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延伸,让学生了解四大文明古国,了解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进而明白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科学技术,只有科技创新才能让国家走向文明和强盛。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标志,蕴含着重要的文化资源、精神财富和永恒的价值理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精髓内容融入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之中,既能让小学生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教育知识内涵、价值观念和美学要求,也能为塑造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文化营养。因而,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开展教学,以此更好地传承我们的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春山,何京泽.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路径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3):43-46.
[2]宋乃庆,贾瑜,廖晓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4):64-67.
[3]黎昕,林建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炼[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9):163-167.
[4]于意,连曼羽,高婕语,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J].青年与社会,2020(24):113-114.
(本文系2019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教育中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9]GHB0388)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