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常燕
【摘要】为了培养初中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学生周围的课程资源,以研学的形式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章以“研行科技馆”活动为例,设计探讨项目,意在让学生探索科技之光,感悟生命的奥秘。
【关键词】初中生物;核心素养;研行科技馆;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69—04
研学旅行是由学校组织计划,以教师作为执行者,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一项集体旅行活动。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各个学科日常教学的需求,选择一定的地域,通过在生活实践中开阔视野、增长知识,使学生更多地亲近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课程注重探究和实践,以学生掌握的基础生物学知识为载体,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过程和实践体验活动,让学生深刻领悟到生物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而研学旅行是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重要组成部分[1]。
生物学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生物学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态度责任[2]。
一、活动设计背景及目标
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结构、功能、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部分[3]。八年级学生在经过近两学年对生物课程的学习,已经形成了相关的生物知识体系,研行科技馆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应用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活动对象选择八年级学生,既有利于巩固基础知识,也有助于对已学知识点的应用。此次研学旅行的教学方式结合了本地资源,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责任感。
科技与人类的发展生活息息相关,人类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科技创造美好生活,同时生活也反推着人类通过科技更加科学地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甘肃科技馆是甘肃省有史以来投资和建设规模最大的社会公益性科普项目,由多个展厅组成,包括甘肃科技展厅、智慧乐园展厅、科技与生活展厅、启迪与探索展厅、探索与发现展厅,特效影院包括巨幕、4D影院、球幕影院、梦幻剧场。其中,“科技与生活展厅”以“科技、人、生活”三点间的相互关系为主要切入点,分为“生命的诞生、艰难的进化、身体内部的秘密、健康生活、便利生活、智慧生活”几大板块。这些都和生物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载体,为兰州乃至甘肃省的中学生,拓宽了视野,认识更为广大的世界。对兰州的生物老师来说,也能充分利用当地现有的资源,开展课外综合实践探究活动,将课堂从校内转向校外,多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次研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感受生命的伟大,了解我国生物资源现状。在研学的过程中,感受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研行科技馆”活动实施策略
1.研学活动行程安排。八年级学生正面临初中生物中考复习的关键阶段,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研学活动选择八年级下半学期进行,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根据班级人数分生物兴趣小组进行,具体安排在本学期的第七周星期三(下午半天)进行。
2.研学活动行为规范及安全。开展研学活动前,对学生的行为规范作了以下要求:①听从指挥,谨防意外。安全无小事,保证学生和老师的人身安全,是本次活动重要的前提条件。②安心研学。研学活动的开展,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生物实践能力上,不能只顾着玩而忽略了学,因此在研学地点的选择上需密切和生物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相关联。③可操作性强。在选取活动项目时要具有代表性、可行性,能引导学生思考生物问题。
3.研学活动的开展。为有效避免学生在研学活动中出现“只游不学”的情况,教研组编写了《走进甘肃省科技馆》研学手册,该手册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使学科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手册中包含了研学过程中五个研学项目的简要介绍、具体的研学学习任务,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单、实验的记录表以及我的研学日志等内容。同学们在研学过程中要把看到的或听到的一一记录,完成相关任务、撰写研学日志。通过此方式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到实践中,学到有趣的知识、开拓视野,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4.研学活动实施过程。教育部研学旅行意见指出,初中阶段研学旅行活动课程体系是以县情市情为主的。所以,我们的研学活动选择在甘肃科技馆展开。重点选择科技馆的甘肃科技展厅、智慧乐园展厅、科技与生活展厅、启迪与探索展厅、探索与发现等展厅(如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甘肃科技馆研学课程共分为生命诞生与进化、生物的分类、身体内部的秘密、开发清洁能源保护环境、智慧健康便利生活等五部分。该研学课程的难点是挖掘甘肃科技馆中生物学教学资源,并与生物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校内外课程资源的整合。馆中通过图文资料说明、动画模拟演示、互动拼装游戏、模型体验等多种方式,描述了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符合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也是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存在的生命现象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设计研学项目时要求教师对预设的问题化繁为简,密切联系中考,对研学过程目标具体化,切实做到有的放矢。
“研行科技馆”活动的设计初衷是落实《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重点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通过“身体内部的秘密”项目的探究,目的是让学生概述人体八大系统的组成,初步形成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即生命观念。“开发清洁能源保护环境”“智慧健康便利生活”项目的探究,主要引导学生探究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问题的关系、分析新能源开发的意义及健康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心环境、关爱大自然的情感,使学生认同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即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中的态度责任。
此次研学课程的设计是让学生从书本中的第一课堂即基础知识方面走向探究实践的第二课堂,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对于生物知识如生命的诞生等仅仅是停留在认知的水平,缺乏实践体验理解。这正是研学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整合内容,引导学生全局分析、深入思考。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模拟、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发现生物学问题,并通过相关资料探究实践、小组研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培养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

5.研学活动后期总结。通过研学旅行增强了学生对科学技术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体验,将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深度融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本次活动,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突破,使学生自主、互助、合作的意识有所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为避免研学旅行中“学游失衡”的矛盾,在研学旅行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研究过程的感悟和体验,以小组为单位整理研学资料并配上图片,撰写研学日志在课堂上分享交流发言,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研行科技馆”活动的反思
研学旅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此次研学旅行得到了学校、家长和学生的大力支持,活动之前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挑战。
1.实践形式单一。甘肃省科技馆作为社会公益性科普项目,给学生打开了新的学习方式,但场馆中多以文字、图片、动画、视频、模型演示为主,实物呈现较少,表现形式单一,为进一步优化课程设计应该多与兰州市植物园、兰州市动物园等实践类的场馆相结合,更好地将书面所学知识转化到生活实践应用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缺少跨学科实践。甘肃省科技馆所涉及的学科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这三门,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二学生来说虽然还未学习化学,但是进行了近一学年的物理课程学习,已掌握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此次研学主要依赖生物学课程,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未注重学科融合。在今后的课程设计活动中,应多和其他学科的老师交流,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加强学科之间的联动性,带动课程之间的综合化实施,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管理制度不完善。一直以来研学活动中学生的安全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本次研学活动选择的地域是在本市,学生对地理位置等相对熟悉,因此,在研学活动中安排的指导教师较少,这就使得活动中不能及时地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导致部分学生是在无序状态下进行的,妨碍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体验及热情。
参考文献
[1]魏晋龙,马成源.“读行金城”初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J].地理教育,2019(09):57-59.
[2]晋有奇.强化生物学科属性,明确核心素养培养方向[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07):15-16.
[3]江巧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策略[J].广西教育,2016(41):45-49.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