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在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课外阅读中的运用

作者: 叶庆文

【摘要】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指导性改革任务,但是现实情况下,笔者所在学校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很低。基于此,笔者尝试将“小组合作”引入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以小组合作模式指导中高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并让学生在合作阅读过程中学会各种阅读方法与合作交流方式,以增加课外阅读量,丰富精神世界。

【关键词】小学;中高年级;小组合作;阅读能力;读书交流;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79—04

关于课外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称“旧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高阅读品味。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在此基础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在“课程理念”模块中指出“倡导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阅读引导,培养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味。”同时,又在“课程内容”模块中单独将“整本书阅读”作为“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内容加以具体阐释,并给出了详细的教学提示。

可见,课外阅读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极为重要[1]。因为,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语言丰富了,视野开阔了,创作灵感自然迸发,写作自然不在话下。因此,作为一名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师,如何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使阅读成为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生活方式之一,是重要的教学任务。

一、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的必要性

笔者所在学校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较为有限,课外阅读量往往难以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最低限——100万字(“新课标”的小学学段“阅读与鉴赏”阅读量最低要求)。而这往往是因为语文的课时量较为有限,教学任务又是刚性的——一学期8单元的教学任务,教师就很难专门抽出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而单纯将阅读作为每天的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很难真正培养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足够的课外阅读量目标自然就无从谈起了。“新课标”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提示”中建议教师: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因此,笔者尝试将“小组合作”引入课外阅读指导实践中,利用小组自主学习的理念,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欲望,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让课外阅读成为小组学生的一种自发行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在于,它是建立在有一定共同目标与原则基础之上的小组,可谓共生共荣,学生的参与感比较强,有主人翁的感觉,就有了主人翁的动力[2]。对此,美国著名教育家林格伦曾说:“学习是学生与教师以及学生与学生的共同活动,学习活动的目的不仅是学会知识与技能,而且也是形成交往合作的关系。”鉴于此,将之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形成课外阅读合作小组,便有了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在这样的课外阅读合作小组中,一些不爱阅读的学生也能与同伴进行交流,受同伴影响,这些学生就会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

二、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具体策略

笔者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在小组合作的框架下,针对小学语文中高年段课外阅读指导的具体策略:

(一)合作竞读,读万卷书

一个接近50名学生的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之大不言而喻,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导优辅差”,成了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进行思考的问题。笔者将本校的“差异性教学”理念融入合作阅读的研究实践中,让学生合作竞读,让不同层次阅读需要的学生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下通过合作竞读丰富阅读体验,拓宽阅读视野。具体做法如下:

笔者先将本学期学生应该阅读的书目在期初进行罗列讨论,综合学校教研组的推荐与学生的阅读情况最终确定了《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草房子》《根鸟》《呐喊》《“诺曼底”号遇难记》《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寄小读者》的阅读书目,接着对阅读过这些书目的学生进行摸底,并确定出每本书的“考核小组”成员(3-5位,且每位同学最多不担任超过3本书的考核成员),然后将阅读时间还给学生;学生在合作或独立阅读完一本书之后,自行向对应的考核小组提请阅读考核,考核小组组织人员对申请者进行纸面或者口头的考察考核,通过考核的同学再带着相应的书目向语文教师申请盖“读万卷书”书章,并累计登记;每月语文教师定期召开合作竞读交流分享会,对班级及小组阅读情况给予公布并奖励。如此让学生既有合作,又有竞争追赶地阅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切实推进整本书阅读。

(二)恰当分组,促进合作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合作都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但是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小组划分,笔者充分考虑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差异,且课外阅读主要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阅读潜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这意味着,不同基础不同阅读能力水平的学生,必然要分为不同的阅读梯队,这要求必须以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标准对学生进行分组,应遵循“组内同质、组间异质”的原则,这里的“质”指的是“阅读能力”。在此基础之上,再考虑性别比例、性格特性,尽量让性别平衡,尽量在同组内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以在后续小组合作中能够个性互补,取长补短,发挥出小组最大的能量。

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在分组之前,设计阅读测试题及调查问卷,大概将全班学生分为4个不同阅读能力水平(ABCD,A最强)的学生,再进行性别搭配,最后以一组6人的团队,共7个小组进行划分;然后挑出2名阅读能力最强的学生分别担任其中2组阅读能力水平较低小组的“阅读指导助手”,同时,辅导教师重点关注的小组也是这两个小组,其余的5个小组阅读能力都在中上水平,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较强,多数情况都能较好地完成阅读任务,遇到阅读障碍也可以通过组内请教讨论得以解决。

(三)自由选择阅读方法,合作共读

1.读书方法的选择。(1)概读:也就是以浏览的方式进行阅读。拿到一本新书时,读者常常会先浏览一下目录、序言及后记等提纲挈领性的文字,以对整本书有基本的了解[3]。或者再次翻读曾经读过的书时,也会用同样的方法,只浏览大概的信息,以恢复一定的记忆,达到节约时间的目的。比如,笔者和学生读《西游记》这本书时,由于多数学生都已经看过《西游记》的电视剧或者是动画片,已经很熟悉了,所以拿到书之后,自然而然就先读目录了。细读完后,再读第二遍时,常常会挑某一些喜欢的章节读,而没有再细看全书。

(2)细读:读书不能常常浅尝辄止、囫囵吞枣。只有细读才能走进书的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倾情对话,这是最常用的读书方法。读一本好书就像和高尚的人谈话,指的就是细看书,扎进去,与书中的主人公共情。比如,笔者和学生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常常忘记了自己,而把自己当成了小豆豆,与小豆豆同呼吸共命运。

(3)摘抄:也就是写读书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当遨游书海之时,常常会偶遇优美的词语、给人启示的哲理等值得一再咀嚼的文字,此时,读者往往会有“占为己有”的冲动,记读书笔记成了自然的需要。“新课标”在“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提示”中,建议教师“创设自由阅读、快乐分享的氛围……善于发现、保护和支持学生阅读中的独到见解。”

因此,笔者作出如下尝试:让班里的学生每人准备了一本较为精美的笔记本,方便每天在合作阅读中进行读书摘抄——每天积累5个成语(或词语)、2个好句及1段好段;每周写1篇周记,简称1125计划;同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赏析,大部分学生会从“写法”的角度赏析好句,也会从整体的角度对好段进行品味,写下个性化的阅读感受。如有一个学生在读了《草房子》的某些章节后这样赏析:“这一段写杜小康骑车上学时同学们羡慕的表现:有躲车的,有让道的,有追车的……作者运用了间接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杜小康的与众不同,也为下文杜小康家的破产作了铺垫,最后形成对比。”另一个学生这么记录:“《福尔摩斯探案集》从多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存在的问题,如谋财害命、巧夺豪取、背信弃义……体现了这部小说的社会意义。”还有一位女学生这么赏析《匆匆》:“作者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写出时间流走的情景,用排比、拟人的手法把文章写得尤其生动,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伤与无奈。”最后一个学生这么记录读书感受:“这段运用了心理和动作的细节描写方法,写出了作者的弟弟与作者之间深厚的友情,为下文自己万分思念弟弟埋下伏笔,写出了作者从冷静到心酸再到思念的内心变化过程。”然后,教师再适时挑选优秀的读书摘抄进行班内分享,或者由小组自行在组内进行分享交流。如此,在读书中积累资料,汲取营养,才能提高阅读鉴赏能力及写作创作能力。

(4)圈画、批注:圈画就是边读边圈圈画画;批注则是在文本的空白处写上可长可短的笔记,可以是疑问,可以是感受,可以是理解,也可以是联想。总之,这是读者在阅读时最为真实珍贵的思维轨迹与烙印。以上读书方法是我们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但读无定法,阅读是一种个性化十足的行为,只要是有利于促进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都值得肯定。

2.合作方法的指导。(1)学会倾听:懂得倾听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技能。应教会学生在别人发言时,自己专注地倾听,眼睛适时注视对方(眼神的交流),最重要的是不随意插话,让别人把话说完,这是对别人的尊重。同时还应做到适时赞赏别人,学会鼓励他人,以在团队内部形成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进步的氛围,收获合作学习的快乐。

(2)学会表达:表达是信息输出,是同别人交流的一种方式。分为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这边侧重讲口头表达[4]。在合作阅读中,组员之间、组别之间往往需要相互交流。教师要教会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会事先梳理讲话内容,懂得表达技巧(比如声音抑扬顿挫、配合神情与适当的肢体语言),同时还应做到表达观点有理有据、以理服人等。再者,还必须时时向学生渗透,不能盲目从众,而应该学会独立思考,尊重事实,有时懂得以逆向思维进行思考。最后,教会学生懂得表达的分寸,懂得表达的方式。

(四)营造读书氛围

1.共建图书角,共组图书窗。在社会图书馆—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之下继续延伸,形成“社会图书馆—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小组图书窗”的图书共享交流体系,为学生建立更加完善的图书借阅、图书交流共享库,以促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小组图书窗”之下的六名组员名下的图书名义上都可以进行共享,且跟着教学进度阅读教师推荐的相关读物之时(每单元一个主题,共八单元。关于此,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就曾如此建议:由精读一篇文章带出许多书:可以引出思想内涵相同的书,可以引出体裁相同的书,还可以引出同一作者的书等),一个小组解决一个单元的推荐读物,然后轮转着分享,这是一种很好的共享读书之法[5]。

2.共同开展读书交流活动。相较于没有以分组进行读书交流活动的方式,小组合作框架下的读书展示活动,无疑又有天然的优势[6]。比如,以小组形式共同推荐好书,本学期初,笔者在选定完每一本名著的考核小组之后,同时指定其中一位合适的同学担任组长,在阅读开始之前,由组长组织本考核小组的成员合作讨论做好本书的“阅读推荐”,然后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最后组织班级“名著阅读推荐交流课”,由组内选定的同学上台做阅读推荐,以激发同学们的阅读热情,并形成一定的竞争,促进阅读的落实……合作阅读期间,再适时组织进行“阅读分享交流”,期末组织进行“阅读总结交流”并形成一定的阅读成果,如读后感、读书小报、读书笔记等,在这样的合作阅读—交流分享—继续阅读—形成成果的滚动阅读交流中,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总之,在课外阅读日益重要的今天,对于课时有限、精力有限的语文教师来说,将小组合作与课外阅读指导合理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努力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尝试的一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赵霞.必为与何为:“双减”政策背景下的课外阅读指导[J].教育探索,2022(05):18-21.

[4]吴霞.小学语文个性化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06):36-40.

[5]韩化芝.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8(01).

[6]乔秀萍.大班额背景下的小组合作学习[J].教学周刊,2018(06):09-11.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