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查干其其格【摘要】最新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凝练了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师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贯彻体现课标的教育理念和价值目标,如何培养学生达到教育目标中所规定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这是亟须研究的问题。文章围绕高中生物课堂,积极探索研学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找寻良好的解决方式,从“合理制定教案”到“合作拓展研学”,结合“学”与“教”的艺术,提升生物教学效率,为课堂教学奠定扎实基础,引导学生在这种研学型的教学环境下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83—04
最新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8年修订版)中明确了基于学科本质凝练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即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生物学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带有生物学科特质的,是学科的核心和精髓。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如何在新课标要求之下,给学生传授生物学基础知识和生物学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生物学思想方法和对学科价值的认识是亟须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往往得不到充足重视,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高中生物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和指路人,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主动探索学习的趣味性,实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根本目标,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水平和能力,本文基于目前我省高中生物课堂的现状,运用研学型教学模式实施课程教学[1]。
一、高中生物课堂运用研学型教学模式的意义
自古以来学生就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路人,但只依靠教师的教学结果不是很理想,采用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表达能力,能够很好地贴合高中生物教学的方法和规律,使得生物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升。这种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和之前守旧式教学方式大不同,学生可以在自身兴趣的刺激下更深入地探索教学内容的未知性,知识的渗入自然而然地更加印象深刻。研学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使学生的逻辑能力和合作意识得到很好发展,通过学生自身主动的探索,获得的知识可以更加稳固,思考能力以及动手验证的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加之教师的不断引导,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和逻辑能力自然也会得到提升。研学型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配合,在这样和谐的氛围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和巩固,学生的生物学习知识得到了不断积累。
二、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观念
1.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研学型课堂”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和美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埃莉诺·达克沃斯(Eleanor R. Duckworth)提出的教学理念,基于“智力发展的实质是精彩观念的诞生,精彩观念的多少决定了学习者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这一观点,达克沃斯提出该教学理念应当主张“教学即研究”[2]。学的研究是指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二者合作与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联想和尝试,实现研究性学习,这种研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能够通过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其知识储备、深化其科研思维。教的研究是指教师从把握学科基础结构出发对教学进行整体思考,包括优化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价值、组织教学内容及方法等,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前者是后者的感性认识基础,后者是前者基础上的理性认识升华[3]。二者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研学型课堂”的主体,即在课堂上倡导学生进行“学的研究”和教师进行“教的研究”,以促进更精彩的学术观点和教学理念的创新发展,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的双赢局面。
2.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流程主要由“合理制订教学方案——巧设课前预案——精讲内容解惑——课后练学释惑——合作拓展研学”五个环节构成(如图1所示)。五个教学环节紧紧相扣、层层递进,有助于教师课程知识的传授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实施过程
1.合理制订教案。教师根据高中生物学最新修订版课标,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形成配套整个教学体系的教案。高中生物学科具有零散的知识内容、概念多等特点,因此教师要对不同的课程内容和知识重点以及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合理的教案,教案就是教师授课的总纲领。在设计教案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学习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对高中生物学科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引导学生带着主动研究学习的想法,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有利于学生提升自身的生物学科素养。制订课程体系教案为下一步“巧设课前预案”明确了教学内容,本环节主要针对教师“教的研究”,为后续研学型教学过程奠定基础[4]。
2.巧设课前预案。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每一节课的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基础切实制订研学型授课预案,这包括预先公布本节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讲义和相关练习题,向学生明确告知本节课程的学习目标、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以及根据学生的学习偏好和基础依据不同进行分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课前预先自学新知识点,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记录,然后在组内部进行交流,解决遇到的一般性问题,凸显共性疑难问题,以方便教师据此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对学生不会的共性问题进行归类和重点破解。在“巧设课前预案”环节中,教师“教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制订研学预案时厘清课程学习目标和脉络、提炼教学重难点,以及探索如何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学生“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自学预习资料以及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汇总发现疑惑,为下一环节的“精讲内容解惑”奠定基础。
3.精讲内容解惑。在“精讲内容解惑”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汇总形成的共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并适时巧拨精释,采用精炼恰当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简明精要的点拨,并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小组和全班两阶段讨论、交流、质疑和争辩形成新的疑惑解决方案,并结合解答预先布置的习题,自主完成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构建。该环节的实施始终以学生为主线,学生自主合作、尝试探究和教师点拨评价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教师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促使学生思维顺畅,认识不断深化。在本环节中,教师“教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探索如何用启发式而非填鸭式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学生“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借助自学和教师的点拨,自主找寻解决疑惑的途径,并确切地消化每个知识点。
4.课后练学释惑。在“课后练学释惑”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基于前一阶段已经夯实的基础知识和自己的预设,为各学习小组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贴近现实的思考型题目,并督促学生结合已学到的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完成研究小项目;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特长,参与小组内分工,协力完成研究小项目,验证教材上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并探索发现新规律。而教师“教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探索如何设置适合不同年级层次学生的研究项目题目和指导学生完成研究小项目;学生“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基于所学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项目,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5.合作拓展研学。在“合作拓展研学”环节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课标中规定的知识之外的拓展知识点,是学生思维能力和研学能力提升的重要一步。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让学生分工合作是提升学生分工合作能力和培养团结协作意识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可以得到有效体现,还利于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平等互助的良好关系,因此分工合作是一种很有效的进行研学型模式的方法。在分组合作研讨过程中,学生可以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疑惑,在讨论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还可以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例如,光合作用、遗传的物质DNA、进化论、细胞基因工程等方面,用研习的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和思考方式,提高学生探索生物科学的能力。本环节主要针对学生“学的研究”,是研学型教学过程的最终环节,使学生通过整个学习过程学到的知识点得到升华。
四、案例分析
《生物生命活动的主要承当者》内容为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的学习内容,作者以本节课为例开展研学型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简表见表1。
五、反思总结
1.课前。课前,教师为学生发放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通过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主动探索意愿,培养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使学生主动进入学习研究过程,在积累生物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生物核心素养。学生在课前通过教师设定的问题,带着它进入课堂中,可以很好地去探索答案,向老师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测是否正确,这样可以很好地推动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开展。
2.课中。课中的前半段根据“巧设课前预案”中的问题,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其不断探索新知识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使其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课中的“精讲内容解惑”,结合学生学情,深度发掘教材内容,将本节课的知识点讲清讲透,课中的后半段通过“课后练学释惑”,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达到知识点的灵活应用。存在的问题是要严格控制每个环节的时间分配,提前完成分组、并要充分考虑小组内成员的优缺点,进行成员分工。研学包括学生的学习研究和教师的教学研究,前者作为研学的重点需要后者付出更多的指导和辅助服务,确保前者的学习研究活动的顺利进行[5]。

3.课后。通过“合作拓展研学”任务的布置,实现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活动主动学习生物课程,融合生物知识的趣味、思考的乐趣、情绪的体验。在生物教学中教师搜集相关信息、进行设计性实验、展开社会调查、查阅相关素材等研学探索行动并作出对应设计,为学生带来探索契机和全新的学习体验,使研学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总而言之,高中生物新课标对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研学型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找到主动研学的正确生物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使其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的时间进行生物知识的探究,进而提高其学习技能和学习动力。但是面对新型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在面对不同的学情时灵活使用,将多媒体教学方式与生物教材内容进行融合,既提升教师的个人素养,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生物学习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武止戈,文凤鸣,刘赟.基于实证研究模式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思政策略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2(08):196-198.
[2]石燕.高中生物新课标教材《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实验的变化与教学思考[J].中学生物学,2021(01):60-62.
[3]张文江.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教学探究[J].学周刊,2022(08):66-67.
[4]杨银致.高中生物新课标中的新理念和新要求研究[J].新课程,2020(46):115.
[5]杨路易.高中生物“研学型课堂”教学主张的实践路径[J].新教育,2022(11):67-68.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