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

作者: 刘悦

【摘要】小学语文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应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识字的基本要求,紧扣教材识字单元的编写特点,全面反馈学生识字、写字情况,创建识字情境,渗透识字方法,提高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文章结合以上分析,结合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原则,提出了识字单元作业设计的几点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作业设计;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91—04

加强作业设计是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重新定位了语文课程的内容,也奠定了语文作业设计的基调。语文教材守正出新,立足新时代,源于新生活,也促使一线教师改进语文教学方法,更新语文教学理念。识字单元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应贯彻新课程理念,紧扣识字单元的编写特点。

一、《新课标》对识字的基本要求

通过对《新课标》“识字与写字”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总结出其对小学语文识字的基本要求。

(一)大量识字

“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是《新课标》对小学阶段识字量的基本要求。分学段逐步落实:第一学段“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第二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第三学段“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1]……第一学段认识1600个常用汉字,这是学生识字的基础,以后每个学段的识字量都是以第一学段识字量为原始数据累加而成的。由此可见,第一学段的语文教学必须打好学生识字量的基础,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后面几个学段识字量的增加,甚至影响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也应起到检测学生识字情况的作用。

(二)规范书写

《新课标》对识字有更全方位的要求,在保证识字量的前提下,将书写姿势、书写速度和书写美观的要求细致地体现在学段目标中,最终达到“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同时,《新课标》在“核心素养内涵”中还提出:“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的信心。”“认识一个汉字必须要知道它的形、声、义三个要素,三个中间缺少了一个,就不能算做认识了这个字。”[2]识字教学及其作业设计不仅要让学生广泛地识字、认真地写字,还要让学生明白字理,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底蕴,树立民族文化自信。

(三)独立识字

在识字教学中,学生如果只是在教师主导下认字、写字,容易丧失学习汉字的兴趣。《新课标》明确在各学段都要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在一线教学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识字教学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建构了一系列适合学生思维发展水平的识字教学方法,先后涌现出‘看图识字’、‘拼音识字’、编字形儿歌、以字连词等相对有益的教法。”[3]因此,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更应该让学生巩固掌握识字方法,提高独立识字能力。

总的来说,《新课标》为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检测、展示和渗透。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应能够检测学生的识字量和汉字音形义的掌握情况,展示学生书写汉字的成果,渗透识字方法和汉字文化。

二、统编版小学语文识字单元的编写特点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识字内容单独编排,形成了独特的识字单元。

(一)“多元认字”,落实方法

统编版的识字单元逐次展开,分别渗透不同的识字方法。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即为识字单元,这是识字内容的提前编排,“将‘提前识字’编排在拼音前面,主要考虑到一年级课堂学习与幼儿园教学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如果直接进行拼音教学,学生可能会不太适应,而采用‘提前识字’模式,则是照顾到学前阶段学生的识字方法,便于学生逐步适应小学教学模式。”[4]实际上,在本单元就已经开始渗透“多元认字”了。第4课《日月水火》将汉字“日、月、水、火、山、石、田、禾”与相关图片对应排版,用“看图识字”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汉字形与义的巧妙联系。课后题“猜一猜,连一连”利用甲骨文辨别汉字,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汉字与图形的联系。第一课《天地人》和第三课《口耳目》更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精心选取汉字,鼓励学生发现汉字与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认识汉字。

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识字单元更加注重识字方法的多样化渗透。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仍是识字单元,“在这个单元中,《春夏秋冬》是看图识字;《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改编的韵语识字,将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小青蛙》是自主识字,集中体现了形声字识字的特点……”[5]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应抓住本课或本单元的识字特色,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识字方法。

(二)生活识字,创设情境

“力图贴近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体现时代性”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之一。这一理念在识字单元得到了更全方位的贯彻。

识字单元的课多在一种生活环境中进行。以一年级下册为例,第三课《小青蛙》和第五课《动物儿歌》都出现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第一课《春夏秋冬》和第七课《操场上》都是学生熟知的生活和学习场景;第二课《姓氏歌》和第八课《人之初》取材于学生熟悉的蒙学教材;第四课《猜字谜》和第六课《古对今》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文字游戏。生动的识字情境拉近了学生与汉字的关系,更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汉字、发现汉字的欲望。

“汉字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因而教师在教学生认识汉字、学习语文教材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要求掌握的那一部分生字,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发现、探究。马路边的广告牌、标语牌、餐厅名和商店名,电视节目和电影中出现的文字,家具、衣物、食品上的说明……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生字的好帮手。”[6]在识字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不能仅针对知识性的内容出题,更应该综合教材所创设的识字情境,联系学生生活,营造识字环境。

三、识字单元作业设计原则

根据《新课标》对小学语文识字的基本要求和语文教材识字单元的编写特点,识字单元作业设计应坚持的原则如下:

(一)检测反馈,坚守“底线”

识字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在第一学段,学生承担着较为主要的识字学习任务,既要保证识字量,还要规范书写。一旦识字的底线被突破,不仅影响学生识字、写字,还会严重影响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因此,识字单元作业设计应切实从提高学生识字素养的角度出发,严格按照汉字的字理命题,充分考虑学生识字、写字的需求,设计题目应该在逐步体现汉字音形义的基础上,全面覆盖检测学生识字、写字的情况,起到应有的反馈作用。

(二)开放融合,贴近生活

“作业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能局限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拘泥于课本知识。语文学习的天地很广阔,语文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7]汉字来源于生活,又蕴藏于生活中。教师进行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时,更应该将眼光放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挖掘学生生活中的识字素材,让学生最大程度地保持识字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汉字的奥秘。

(三)自主探究,发现方法

在进行识字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应着重体现识字方法的教学过程。教师巧妙地呈现汉字字群,让学生观察研究一组组汉字的内在规律,发现识字方法,逐步演化为内在的知识与能力,使学生获得独立认识汉字的自豪感。

四、识字单元作业设计的有效性策略

基于对识字单元作业设计应践行的新课程理念,结合一年级识字单元教学与作业设计案例的实践和分析,探索出识字单元作业设计的几点有效性策略。

(一)逐步落实汉字音形义

1.设计必做作业。“一年级小学语文教材中存在着较多基础知识,如识字、汉语拼音等。因此,针对这一部分内容,设计的分层作业要以必做作业为主,要求学生通过反复练习掌握这些基础知识。”[8]

识字表中的汉字可设计拼音与汉字相匹配的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音与形的掌握。对于一些需要理解字义的汉字,可设计词语配图或组词的题目,让学生在相关词语中加强对字义的理解。

要求学生会写写字表中的汉字,甚至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其音、形、义。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必须多形式锻炼学生动笔书写能力。如:一年级上册第八课《小书包》中,“早”“尺”“笔”“刀”等是写字表中的汉字。教师可在设计图片和词语搭配的题目基础上,让学生补全词语“尺子”“铅笔”“转笔刀”,回忆书写“尺”“笔”“刀”,考查学生对会写字的掌握。还可以设计儿歌填空——“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儿歌本身就是生动有趣的,在儿歌的吸引下,学生反复书写“早”字,加强对会写字的练习,还不失乐趣。

2.指导规范书写。语文教材在低学段每一课课后都专门设置了书写的练习,但因课本篇幅和装订方式的问题,书写指导不够详细。学生直接在课本上书写也不方便。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要相应设置书写的内容,指导学生规范书写。但如果让学生一味抄写,不仅损害学生写字的兴趣,还会养成不好的书写习惯。因而,在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中,书写汉字的量与质都很重要。

在提出规范书写要求时,应体现对学生书写姿势的重视,多以规范的写字姿势照片或相关儿歌加以引导,提高学生书写的兴趣。

书写作业量不要过多,可参考语文教材课后书写内容的样式:描红一个、摹写两个。形式可以多样,但一定要在田字格中书写,规范学生起落笔位置和占格。随着学生会写字数量的增多,可以以词语形式呈现,加强汉字形与义的联系。对于笔顺易错、书写较困难的汉字可适当给予书写提示,如,一年级下册第三课《小青蛙》书写“青、晴、请、情”,由于后面三个字都由“青”加偏旁组成,依据这个规律,提示“三横等距,第三横最长。左窄右宽,偏旁适宜。”的书写口诀,学生自然在书写时会加以注意。

3.归纳识字方法。识字方法是蕴含在识字单元中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识字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在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时,可考查简单的识字方法,如设置汉字与图片连一连的题目,巩固看图识字,还可以设置“加一加”或“减一减”的题目认识形近字、用偏旁识字等。对于展现造字规律的内容,建议教师以选做的形式呈现。巧妙结合学生已学汉字,鼓励学生发现规律,探索汉字的奥妙。

(二)创设识字情境

1.延续课本情境。识字单元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识字情境。这些识字情境不应仅在授课时出现,而在作业设计中被摒弃。作业设计应尝试延续课本识字情境,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如,一年级下册第三课《小青蛙》提到小青蛙“保护禾苗捉害虫”。如果将连线类的题目,设置成“帮小青蛙去捉害虫”,在游戏中学生完成相关练习,会大大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练习的兴趣。

再如,一年级下册第一课《春夏秋冬》展现了四季不同的风景和相关词语,在作业设计时也可以以四季为背景展开设计。“春来万物生长”观察春天的变化,找到对应词语;从“秋吹落叶飘飘”中找一找秋天特征的词语,在情境中巩固识字。每做一模块的内容,学生就能对应一种生活场景,实现作业与生活、课本的融合,提升作业设计的趣味性。

2.聚焦生活情境。生活为识字提供了多种可能。在设计识字单元的作业时,教师要多从学生的生活环境思考,从社会生活中搜集素材,帮助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汉字,达到积累汉字的目的。

小学语文识字单元的作业设计也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需要教师科学规划谋布局,落实汉字音形义,在生活中把握汉字灵动的奥秘与乐趣。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发中心.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2]吴玉章.文字改革文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34.

[3]蒙丽阳,陆淼焱.新课标下的字理教学与语言训练[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4(06):125-128.

[4]赵苹.统编版“提前识字”编排及其教学策略的思考[J].小学教学参考,2019(22):94-95.

[5]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一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谢桂平.基于部编版教材引导低年级学生巧识字[J].名师在线,2021(36):32-33.

[7]王俊梅.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几点体会[J].甘肃教育,2015(01):121.

[8]陈玉玉.“双减”下基于分层理念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J].求知导刊,2021(47):13-15.

(本文系2021年度河北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双减’政策下小学语文随堂作业设计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2107016)

编辑:张慧敏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