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中故事运用的指导方法
作者: 彭亚丽【摘要】现行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优美的故事,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注重了阅读教学,却对如何运用故事,提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较少。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故事”在作文教学中的价值作用、运用的途径与方式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运用“故事”在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培养阅读能力、训练口头表达能力、提升书面表达能力、拓展作文训练空间、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故事;作文教学;资源;兴趣;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6—0095—03
小学生很喜欢阅读故事。经过长期观察,笔者发现农村地区的许多小学生,仅仅喜欢阅读故事,在讲故事、缩写故事、编写故事等方面表现不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只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对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写作能力不够重视。站在教学的角度反思,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读写活动应该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小学阶段是训练作文的基础阶段,也是一个关键阶段。以故事为载体,采取多种途径与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也能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和提高。
一、故事是开展读写教学的宝贵资源
故事属于叙事类文章。采用读故事、讲故事、写故事的方式,可有效提高小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表达能力,也是消除小学生惧怕写作文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读和写方面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他人交流。”“听故事、看影视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1]。由此可见,教学叙事类故事,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点。
一到六年级语文教材编选了许多短小而精美的故事,这些故事深受学生欢迎。如,小学二年级上册的《曹冲称象》,七岁的曹冲聪明机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禹治水》一文中的大禹历尽艰辛,千方百计治理水患,造福百姓,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朱德的扁担》一文中的朱德,与红军战士一起共同挑粮,那根扁担是革命前辈朱德同志光辉形象的见证;还有发人深思的生动的寓言故事——《坐井观天》《狐假虎威》等。可以说,形式多样、情节生动的故事,不仅丰富了语文教材的内容和小学生的童年生活,还是十分宝贵的作文教学资源。
经过反复实践,笔者认为重视故事教学,以阅读为基础,注重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培养,以讲故事、创编故事和缩写故事为基本途径,有助于丰富作文教学内涵,有助于小学生作文质量的整体提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运用故事,激发学生的读写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是小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做家长的和当教师的,要顺应和满足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选择一些有价值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并与孩子一起分享故事的感人之处,交流故事的主题,探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说一说受到的启发,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
教师利用作文课堂或者班级活动时间,可以组织开展小学生讲故事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也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还有助于其作文水平的提高。在讲故事的活动中,教师先要推荐动人的故事素材供学生阅读,为他们讲好故事做好准备。家长也要为学生阅读故事提供书籍,创造阅读的条件和环境。在语文课堂或班级活动中,教师要让那些善于讲故事的学生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对作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学生,要提供训练机会,并根据其实际表现,及时给予指导帮助。
三、运用故事,提高学生的阅读与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过程中,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书读得多了,积累扎实了,写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读故事,既利于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积累素材,并于潜移默化中提高写作能力。
小学生究竟读哪些故事好呢?语文教材中有完整的故事,也有节选的故事,其情节生动曲折,很适合小学生阅读。教师和家长都可以让小学生在课内外时间跟着课本阅读完整的故事内容。如,四年级语文下册节选了张天翼的作品《宝葫芦的秘密》,五年级语文教材节选了管桦的《小英雄雨来》等,可以让学生阅读了解完整的故事内容,再让学生尝试复述故事内容,训练其概括能力。此外,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国成语故事、中外经典神话故事、中国优秀民间故事、科幻故事,等等,都适合小学生广泛阅读。读这些故事,能够让小学生在了解生动的故事情节过程中,认识众多的人物形象;能够让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叙述表达能力;在情感品质层面,能够让小学生得到真善美方面的教育熏陶,增强辨别假恶丑的能力。
四、运用故事,拓展作文训练空间
单一的作文训练形式,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经过听故事、讲故事、阅读故事等实践环节的训练,小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把握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训练时,教师应坚持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1.指导小学生学写小故事。训练小学生写自己的故事和熟悉的人的小故事,叙述自己的喜怒哀乐、发现和感悟,叙述自己在成长中的小进步、小错误,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长此以往,一个班级,每人写好一个故事,全班学生的小故事就形成了一本故事集。大家相互学习借鉴,能够共同提高。
2.以故事新编的形式,培养想象力。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有一个习作单元,专门训练创编故事。列举的是《龟兔赛跑》的故事,还在写作思路方面提供了五种假设,这个单元的内容编排十分新颖别致,有利于小学生借鉴并打开写作思路。它为教师训练写作,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提供了一个蓝本,值得研究。指导学生创编故事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小学生大胆想象,但不能怪诞和离奇,只要想象合乎情理就行。
3.创设情境,续写故事。教师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小学生续写故事,有助于培养其想象能力,也有助于纠正抄袭作文的不良现象。如,设置故事的开头和结尾,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主体部分。笔者曾经设置过这样一个训练题:
开头:有一天中午,五年级的王小强上学迟到了……
结尾:刘校长不仅没有批评王小强,还通知学校广播室报道他的感人事迹。
要求:发挥想象,补充有关的故事内容,让故事更完整、生动。
迟到,对小学生而言,司空见惯。问题是王小强来校前的一段时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王小强迟到了,但没有受到批评,这是为什么?这些疑问给学生大胆发挥想象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小学生完全可以结合自己做过的或者同学中发生的动人事件去构思故事内容。诸如此类,要求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站在学生的角度设置训练内容,帮助学生以饱满的激情参与想象,有创造性地去表达。
4.把握故事结构,学会缩写故事。在小学生的阅读实践中,短小的故事容易把握,容易讲给别人听。但较长的故事或者情节较为复杂的故事,要讲给别人听,就需要学会缩写[2],会写故事的梗概。
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小学生写记叙文,对记叙文的六要素熟记于心,但在操作层面,存在困惑。缩写故事的前提是对原故事要精心阅读,把握好原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等要素,围绕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去筛选概括,合并成段,锤炼语言,并能连贯表达。训练过程中,教师精选范文,全班集体讨论,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体会掌握一定的方法技巧,进行充分训练,学会缩写故事。
5.编故事集,巩固读写成果。生动的故事,就是宝贵的语文教学资源。筛选学生的优秀习作故事,分类汇编,如续写类佳作、故事新编类佳作、读后感类佳作等,整合这些作品,同时附上教师和家长的点评,汇编成册,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写作的自豪感。一本精美的学生习作故事集,可供全班学生,乃至全校学生传阅学习。这样做,学生习作的读者范围就不再局限于教师、家长,更多的学生都是读者。对特别优秀的习作,教师还可以向报刊推荐。
五、运用故事,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故事的基本含义是讲述有感情、有人物、有情节的叙事作品。故事在小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小学生童年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生动的故事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宝贵素材[3]。小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一味地说教反而达不到教育的目的,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能让小学生受到启发。通过故事中正面人物形象,他们感悟真善美;通过故事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他们辨识假恶丑。
总之,故事也是一种十分宝贵的德育素材,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发挥故事应有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7-09.
[2]付小磊.解读作文单元关注梯度教学[J].甘肃教育,2022(08):117-118.
[3]胡志红.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2022(02):67-69.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