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校制宜”彰显教育温度

作者: 温超

保障孩子午休时段的身心健康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021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应保障学生必要的午休时间。所以,让学生精力充沛地参加到每天的学习活动中,是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共同期待,也是政策要求。基于此,落实“因地制宜”,形成家校共育合力,才能实现“优质午休”。

对于寄宿学生而言,学校要规范教育管理。首先,做有温度的教育,需要教育管理者靠智慧落实。目前,中小学生睡眠不足,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课业压力和生活习惯是影响其睡眠的第一因素。2018年,教育部等9部门印发《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要求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然而现实情况是,布置的课后作业要求当天完成,学生如果不利用中午时间做,是难以按时完成的。基于实际问题的存在,学校管理层面要遏制“变相安排、口头减负”的现象。其次,学校要引导学生养成午休的生活习惯。课后延时服务的落实本身延长了学生在校时间,学生如果不午休,下午的精力就不充沛,下午的学习生活基本上是一种“等时间”的煎熬。实际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实现更优质的午休,从技术、条件、投入上来看,都已经不再是难题,关键是减负政策的落实,午休意识和午休习惯的培养急需跟进。

对于走读的学生而言,家长要加强教育监管。走读学生中午大多都在家吃饭、休息,由于家长对子女迫切的成才欲望,孩子“午休时间”变成了“刷题时间”。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家庭教育的差距有多大,就意味着学校教育的难度有多大。这就急需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在支持学校习惯养成、课业减负的同时,认识到午休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只有张弛有度,才能保障孩子健康成长。

推行“趴睡”变“躺睡”的初衷是为孩子的健康着想,给孩子减负、给教育提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达成共识,家校不能形成教育合力,反而会弄巧成拙,适得其反。牵扯学生的事,都是大事,也是家长、社会比较敏感的事,不能一招了之、一刀切之。“优质午休”更多彰显的是教育温度,我们期待更多类似“躺睡”这样的举措,让人们的需求真正被看到,被满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