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式活动型德育实践探索

作者: 杨宏杰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初步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通过实施德育活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需要从学校层面深刻领会立德树人精神实质,并采取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文章以庆阳市第五中学为样本,讨论得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要积极采用主题式、系列化、活动型的德育模式。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实践活动;主题式;系列化;活动型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3)08—0015—04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根本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明确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纵观学术界研究成果,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主要集中于现代内涵、当代意义[2],对如何让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生根的具体措施较少,即从学校层面而言,通过怎样的方式和途径实施立德树人的研究比较少。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庆阳市第五中学实际,我们实践探索出了主题式、系列化、活动型德育实践模式,试图在初中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知识学习与品行修养的有机统一,使他们成长为有时代精神内涵、担当民族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研究意义

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对其重大意义和历史作用已经作出了全面阐释,并多次指出融合的理念,“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3]。在理论层面,需要进一步明确立德树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向作用,聚焦如何实现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探讨目标实现的方式以及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提升了理论水平。在实践层面,尤其是在明确立德树人对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及对学生终身发展的作用的前提条件下,分析现实德育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阻碍立德树人落实的症结,探索在初中阶段有效开展德育活动的模式。通过实践研究,让教师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价值目标,让“育人”真正成为教育的主题,从而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内涵式发展,同时让教师真正以“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学识、责任、担当、激情、智慧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实践

1.德育内容“主题式”,逐步渗透核心价值观。学校德育工作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规律,按照内容“主题式”的基本思路,分年级、按月份设计方案[4],真正做到设立论证、方案在先,活动开展、评比奖励在后,目标明确,执行到位,评价公平、公正、及时、到位,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和“中国梦”赋予青少年的精神追求,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核心,把养成教育、生命教育、公民教育、诚信教育贯穿始终,既突出主题,又相互渗透,形成有针对性、操作性、实效性、时代性的德育新模式。为此,学校对德育内容也要分年级采用主题式呈现。比如,七年级:以“感恩”为主题,主要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和“三爱(爱祖国、爱学习、爱劳动)三节(节粮、节水、节电)”教育,让学生感恩祖国,传承孝道,感恩父母,热爱学习,懂得生活不易,自觉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八年级:以“担当”为主题,主要开展纪律法制教育和公民意识教育,突出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法纪观念,倡导诚信友善,勇于担当,主持公道正义,不怕吃亏受累,勇于克服困难,提高抗挫折能力,争做合格公民。九年级:以“理想”为主题,主要开展理想教育和职业生涯教育,让梦想扎根现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规划自己未来大致的职业方向。

2.德育形式“系列化”,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要求[5]。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人的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避免德育片面化、狭隘化、功利化和短视化。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实施德育,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在组织德育活动时,要体现形式系列化的特点,分别从阅读经典、必唱歌曲、必看电影、体艺活动、综合实践、社会调查等方面设计,长远着眼,注重引导。

一是通过阅读活动润泽学生心灵。阅读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开阔视野、提升个人修养。以庆阳市第五中学为例,学校把学生阅读当作头等大事来抓。每天早读40分钟,午读20分钟,晚间亲子阅读20分钟。每周周三下午七、八节课定为阅读时间,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读书分享、读书沙龙、读书小报、亲子阅读等多种形式开展读书活动。此外,学校确定了《庆阳市第五中学学生阅读书目》并分年级推荐,阅读书目分课标要求、必读以及选读三种类型。学校在初中三年推荐学生阅读书目100余本,学生三年至少读完40本书。通过阅读大量书籍,引导学生养成读好书、好读书的习惯,让书籍充盈学生的内心世界、滋润学生的心灵。

二是用音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校要以课标要求为基础,选择符合各年级学生心理特点的歌曲。以庆阳市第五中学为例,学校规定了学生必会歌曲,通过音乐课、“课前一首歌”、“五中好声音”等活动,让所有学生三年会唱101首歌曲中的40首以上。会唱歌曲包括课标要求的歌曲、红歌、流行歌曲。以七年级为例,除课标要求的9首歌曲外,确定了红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等9首,确定流行歌曲《校园的小路》《听妈妈的话》等10首,确定民歌《外婆的澎湖湾》《龙的传人》等9首。七年级推荐歌曲共计37首,并且选择3首在市剧院举办全校七年级合唱节,展示学生音乐学习的成果,提升学生和教师参与积极性的同时,达到通过音乐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三是用优秀的影视作品激励学生。学校经过严格审核选择向所有学生推荐《摔跤吧!爸爸》《当幸福来敲门》《风雨哈佛路》《叫我第一名》等30部励志电影,并随时推荐最新的适合学生观看的影视作品供选择,这些优秀影视作品可以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树立英雄的形象,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真、善、美的种子。这对于中小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砥砺奋斗精神,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都具有重要意义[6]。同时,可以通过优秀影视作品传递给学生努力奋斗、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挑战自我的信心和决心。

四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情感。以庆阳市第五中学为例,学校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确定了华池南梁革命纪念馆、山城堡战役旧址、华池县抗大七分校旧址为红色文化实践基地,陇东学院生命科学院、庆阳市雷达站、庆阳市博物馆、庆阳市社会福利院、残疾人创业就业中心、庆城县农耕文化博览园、南小河沟水土保持实验场为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按照学校德育总体方案要求,每学期分两次组织不同年级的学生全员参与实践活动。同时,积极开展外出研学活动,2020年前先后组织学生赴敦煌莫高窟、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开展研学活动4次,组织学生赴澳大利亚、台湾研学各1次。尤其是实践旅行研学课程,让学生走出校门看世界,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情感。

3.德育途径“活动型”,丰富立德树人途径。以庆阳市第五中学为例,在学校德育实施方案指导下,通过实施具体活动,达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顽强意志品质、有强健的体魄、有健康的心理、有持续学习能力的学生。以读书活动为中心,以体育、艺术、科技活动为重点,针对季节特点,结合节日庆典,围绕家校协同育人、劳动教育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一是持续开展读书活动。以庆阳市第五中学为例,学校每年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都会开启以“阅读润泽心灵”为主题的读书节系列活动。利用周一的国旗下主题演讲向学生宣传世界读书日;利用主题班会,通过校园广播“田园牧歌”向学生推荐好书,开启出彩田园的读书节之旅。通过阅读分享、读书沙龙、亲子共读、优秀阅读笔记展示、班级杂志小报评比、班级读书角的展示、优秀读书感悟征集发表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爱上阅读。通过学生的阅读带动家长的参与,真正形成“学校带学生,学生带家长,家长带社会”的读书氛围,让读书成为最美的风景。

二是抓好重大节日纪念活动。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让学生了解历史、铭记历史,才能唤醒家国情怀,激发他们为祖国未来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决心。因此,学校要以重大节日纪念活动为契机,对学生实施德育。以庆阳市第五中学为例,学校建成了以山城堡战役为背景的文化园“魂园”,结合清明节、中国烈士纪念日、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国家公祭日)等重要历史纪念日,在“魂园”举行纪念活动。通过历史事件的回顾,引领学生铭记、感念和尊崇英雄烈士,让学生了解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守护英雄的高尚情怀,激励学生在缅怀中弘扬英烈精神,在纪念中传承红色基因,从英烈事迹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勇气和智慧,汲取奋勇前进的力量,争做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好少年。

三是办好“三节”活动。学校以办好体育、艺术、科技“三节”为突破口,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落实人的发展需要。以庆阳市第五中学为例,学校以“走进地球村”“最炫民族风”为主题开展一年一度“体育节”,让学生在运动中强身健体、培养不怕困难挫折、勇于挑战自我和追求“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现代奥林匹克体育精神。利用以“人工智能”“创客”“机器人大赛”“小发明、小创作”为主题的“科技节”,让学生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感受科技带来的巨变;利用以“音乐”“舞蹈”“剪纸”“绘画”“武术”“木工制作”等为主题的“艺术节”,让学生的心灵受到熏陶。在办好“三节”重大活动的同时,学校灵活根据时间、季节特点开展“学雷锋月”“5·20心理健康月”“田园农耕节”“菊花节”等活动,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发展自我、展示自我。

四是坚持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活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建立家校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以庆阳市第五中学为例,学校从2014年起坚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不断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发挥家长委员会的参与、监督、支持和反馈功能,及时改进学校管理和教育方式方法。从2015年开始积极实践探索建立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持续开展家校协同育人活动。比如,成立家长学校和家校协同育人委员会,举办家长开放日,开展家庭教育专题培训等一系列活动。同时,通过对问题的梳理找到了一些符合学校实际的解决办法。将家校合作育人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家校协同育人纳入学校发展长远规划。同时,通过持续开展家庭教育理论培训、家校共读、亲子活动、家校社会实践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家校合作育人实践活动,打通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壁垒,逐渐建立起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育人机制。

总之,主题式、系列化、活动型德育实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引领,坚持“德育为先、五育融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方向[7],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感知、体验、领悟、成长,成为最好的自己,形成高尚的道德品格,逐渐成长为具有农耕文化底色、红色精神基因和中华传统美德的现代中国人,从而促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闫佳伟.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2]李安峰.“四个自信”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科学内涵与价值逻辑[J].西部素质教育,2022(01):25.

[3]幸小涛,彭焕彬.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内在逻辑、着力点与落实机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04):15.

[4]庆阳第五中学教育博客.做真教育,成就好习惯[EB/OL].http://blog.sina.com,2019.

[5]幸小涛,彭焕彬.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与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内在逻辑、着力点与落实机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22(04):15.

[6]闫佳伟.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

[7]立德为根重实效育人为本促成长——天津市实验中学育人模式新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2(08):10.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专题研究重点课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的理论与实践——庆阳五中主题式、系列化、活动型德育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Z009)

编辑:谢颖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