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背景下家长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作者: 宋钊 范芷欣【摘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文章以深圳市宝安区家长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经验为例,重点阐述了相关政策背景及研究趋势、家长教育课程的建设思路、家长教育课程的实践策略等方面的内容,从区域层面上推动落实协同育人,构建完善的家长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
【关键词】协同育人;家庭教育;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8—0030—07
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就家庭教育专门立法,明确规定了家长作为家庭教育主体责任人需履行的义务和需承担的法律责任,同时,强调了相关部门的协同支持责任,例如《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2023年1月19日,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在协同育人中的职责定位及相互协调机制。《意见》指出,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要进一步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观念,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这为加强家长教育课程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政策依据。
本文将以深圳市宝安区为例,从区域实践探究的角度提供关于加强家长教育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深圳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化新型移民城市,宝安区是深圳的人口大区,教育体量约占全市教育体量的四分之一,现有中小学幼儿园等各级各类学校597所,在校学生53.64万人,其中非深户31.1万人,占比57.77%,独特的人口结构激发了复杂的家庭教育问题。一方面,高度城市化导致家庭教育缺失,孩子成长过程缺少了来自父母的深度陪伴;另一方面,巨大的群体差异导致育儿问题多种多样。自2021年获批深圳市首个“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验区”,宝安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率达100%,家长学校教学工作规范化、常态化开展,为家校社协同育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疫情等因素的影响,家长教育课程仍存在系统性不强、针对性不强、课程效果不显著等问题,协同育人实效有待提高。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研究综述
家长教育课程的研究与家庭教育研究发展息息相关、一脉相承,本节将对家庭教育及家长课程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讨论。
(一)家庭教育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在改革开放前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家庭教育研究才开始有了起色。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平台,搜索“家庭教育”主题的期刊论文,显示论文总量为25406篇。从论文发表年度趋势图中可以明显看出,1992年左右我国关于家庭教育的相关研究开始逐渐增加,这可能与90年代以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关。1992年《90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00年使90%的儿童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家庭教育事业的研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学者进行相关主题的研究,而且近二十年家庭教育研究的内容不断深化、涉及领域不断拓展、研究主题更加多元化、时代化,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笔者选用陈超美学者开发的CiteSpace可视化引文分析软件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对主题“家庭教育”的检索文献进行研究分析。目前,该软件已经成为科学计量学领域常用的知识图谱绘制工具,具有简洁、易操作、结果清晰、易理解等特点。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993~2022年间国内学者对于“家庭教育”课题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数据可视化分析,采用CNKI数据库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来源,设置“主题”=“家庭教育”,检索语言为“中文”。开展人工甄别工作,提高准确率,剔除新闻报道、外文图书,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321篇。

观察“家庭教育”关键词共现词谱(图2)。词谱中出现较高频率的关键词包括:家庭教育(N= 832)、大学生(N=178)、家校合作(N=125)、学校教育(N=107)、青少年(N=87)、留守儿童(N=85)、对策(N=79)、社会教育(N=69)、子女教育(N=58)、未成年人(N=48)、中小学(N=43)、影响因素(N= 41)、流动儿童(N=41)等。主题聚类包括:#0家庭教育、#1家庭、#2大学生、#3子女教育、#4社会教育、#5上海市、#6未成年人、#7家校合作、#8留守儿童、#9专制型、#10传递机制。对此分析发现,大学生、青少年、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是主要研究对象;同时,家庭教育主题的研究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子女教育等内容相关。

以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为检索平台,搜索“家庭教育”主题的期刊论文,选定“北大核心”“CSSCI”两大核心期刊进行筛选,显示论文总数量为4603篇,核心期刊发文量仅占所有期刊发文总量的18%。综上可见,家庭教育的研究正在走向繁荣发展的阶段,但纵观家庭教育研究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相关文献梳理发现,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相对分散,高质量研究成果所占比例仍然较低,还需更系统化的建设与发展。
(二)家长课程
在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以“家长课程”作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一共检索出760条相关记录,通过限定文献来源,在“北大核心”“CSSCI”两大核心期刊进行“家长课程”主题文献检索,只能得到38条相关文献记录,改变检索主题为“家长教育课程”也只能得到相关文献记录20条。经过初步浏览与筛选可以发现,其中与家长课程主题相关度较高的记录相对较少,大部分研究是把家长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参与到学校教育或者家校活动中去。
通过梳理相关主题文献进一步发现,目前的家长课程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类别:第一类是专家学者对于家长教育课程建设的理论研究,如洪明的《学校家长教育课程建设的基本构想》;第二类是教育系统工作者对“家长学校”课程开发建设的经验总结,如侯清珺的《建设家长教育课程提升家庭教育胜任力》;第三类是以学校家长课程建设为研究对象的硕博论文,如何海燕的《小学家长学校课程设计研究——基于L小学家长学校的个案研究》和肖红球的《中小学家长学校课程设计研究——以深圳市C学校为例》。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对于家长教育课程的研究相对稀缺,课程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未发展为成熟的研究体系。随着家庭教育越发受重视,加强家长教育也逐渐成为当下全社会的共识,但课程开发仍然落后于教育实践。探索家长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切实推进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升家长家庭教育胜任力,营造良好和谐的家校成长氛围;同时,也对区域家庭教育工作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影响着一代家长的成长,最终服务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
二、课程建设思路
(一)准确把握家长教育课程特征
1.家长教育课程的最大特征在于其成人性。由于被教育对象——家长是有别于青少年学习者的成年人,是心智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且具有丰富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的人[1],因此,家长教育课程建设要以成人教育规律为出发点,研究成人学习者的基本特征,并以此作为课程建设的底层逻辑。
根据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诺尔斯提出的成人学习理论,成人学习者具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①成人学习动机明确,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②成人学习表现出独立自主的特征,不易受他人意志的影响;③成人已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影响着成人对新知识的接受过程,经验的个体差异性也对成人教育方式产生影响;④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目标较为突出,多为解决生活需要进行学习;⑤成人学习具备较强的倾向性,常以自我提升和继续教育作为职业发展的转折点;⑥成人学习动机来自于内部,如自我发展、角色责任等。以上六个特征对于我们研究家长教育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如要尊重家长的学习需要和学习方式,注重家长已有的生活经验并加以利用,要善于激发家长的学习动机等等。
2.家长教育课程的另一特征在于弱强制性[2]。《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与实施给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提供了法律遵循,随着社会上对“原生家庭”等问题的探讨逐渐增加,家庭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家长是对未成年人实施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承担着相应的法律责任。家庭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课堂,家长则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作为家长,应该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行为教育未成年人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3]。这既是法律赋予家长的法定责任,也是全社会对家长这个角色的共同期待。
现实生活中,受不同家庭经济收入、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家长履行家庭教育义务的情况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法律上对于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更多是“予以批评教育、劝诫制止,必要时督促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亦或者“予以训诫,并可以责令其接受家庭教育指导。”[4]法律具有强制性,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家庭教育促进法》的颁布给广大家长敲响了警钟,促使更多家长反思自身的育儿行为,更愿意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育儿水平,但这种推动力还不够强,本质上家长教育课程仍是“弱强制性”的。考虑到这一特征,在建设家长教育课程的过程中应注重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的结合,提高课程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推广性。
(二)充分发挥家长学校主阵地作用
《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学校专业指导优势。文章提及的家长学校指的是由中小学、幼儿园设立,以本校未成年人的家长及其抚养人为主要对象,为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水平而组织的成人教育机构。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和人生底色,而家长学校是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素质的重要场所,是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推进家庭教育,发挥家长学校主阵地主渠道作用,教育部关工委经过四年左右的试点工作后,于2015年正式启动了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逐渐探索出了成熟的组织架构和教学模式,即“六个以”的新理念新模式:以《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为依据,以《父母课堂》为指导教材,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讲教师和组织者,以家长为学员,以集中授课、自学指导、教学实践为主的多向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成熟规范的新理念新模式为全国家长学校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指引,有利于促进家长学校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发展。学校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作为与学生及其家长联系最紧密的专业人员,天然具有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的优势条件。在区域层面上加强家长教育课程建设,可以有效依托规范化家长学校的平台,充分发挥家长学校推进家庭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同时,构建以学校为单位的家长教育校本课程体系,有利于丰富区域家长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让家长教育课程真真切切地惠及全区域学生家长,从而提升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三)全力打造课程建设人才共同体
研究指出,当前中国现有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和人员的专业化程度欠缺,未能完全满足家庭的实际需求,从事家庭教育指导的人员中专职人员欠缺,兼职人员占绝大多数,专业化水平不足[5]。这与家庭教育这一学科在国内发展较晚有一定的关系,家庭教育仍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加强家庭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成为促进家庭教育专业化发展、提升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