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作者: 岳瑞锋【摘要】伴随着信息全球化发展,互联网文化似乎成为了一种文化潮流。其作为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在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育人作用;如若青少年沉迷其中,又将会对其成长贻害无穷。文章重点研究了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试图寻找沉迷其中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8—0048—03
重视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和互联网文化建设,促使青少年坚定文化自信,厚植文化情怀,是事关民族复兴的重要时代课题。新时期,思想政治教师坚守文化教育主阵地,共建良好文化环境,对增强青少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使其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具有深远意义[1]。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就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不良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
1.伦理价值取向偏失。现如今,网络垃圾信息、暴力游戏、不文明语言、人格矮化、隐私侵害、假新闻等一些不良网络文化肆意发展,且花样翻新,“创新”速度极快,还有专门针对青少年群体的一些虚假广告宣传(比如某款游戏的广告词“送VIP、等级提现、一天赚几千”),这使得思想稚嫩、尚未形成正确价值判断依据的青少年深受此类文化诱惑,被这些低劣文化误导,并将其作为一种时尚追求和炫耀带进校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自我认知,使其价值取向偏离。
2.沉迷网络,影响现实交往。青春期的青少年希望被认同,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他们的这种自我希望有时在现实中得不到完全满足,而网络媒体的出现恰好与他们的渴望相契合,徜徉在无限网络中自我满足。与网络的朝夕相处,使得他们慢慢远离现实,影响认知,淡化现实人际交往,长期脱离现实,甚至可能出现抑郁。殊不知,网络终归是虚拟的、不现实的,有时也让我们眼花缭乱,真假难辨。青少年长期沉浸在网络虚拟世界中,会使得他们玩物丧志,游离于学校生存集体和现实社会群体之外,导致人际关系冷漠[2]。
3.弱化民族自豪感。近些年来,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双奥之城、航空母舰、梦天实验舱……这些成就触发多数国人强大的民族认同和自豪感。相反一些青少年网民对国家发展漠不关心,缺乏主人翁意识,长期沉迷不良网络文化,影响价值判断,弱化民族意识。特别是一些网络烂词、谐音梗层出不穷,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有些谐音错字不仅污染了学生的语言文化环境,破坏了我国传统汉字文化的本真,也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认同。与此同时,西方一些不良思想文化也随着网络的延伸发展悄无声息地侵入我国青少年的思想。他们对外来网络文化不加辨识,盲目推崇,迷失自我,受其毒蚀还不自知,逐渐失去了价值判断。
4.容易诱发违法犯罪。据相关部门调查,近十年来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超70%的是由于沉迷网络而引起的,并显现出低龄化趋向。网络虚拟隐蔽性的特征使得一些垃圾信息、暴力文化不断蔓延,污染了学生的精神世界。青春期学生好奇心强,辨识力弱,善于模仿,往往将网络虚拟暴力角色运用到现实生活之中,比如校园欺凌、故意伤人、抢劫等。他们行为失范,逾越道德底线、法治红线,给自身、家庭及社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
二、青少年沉迷网络文化的成因分析
1.网络文化空间治理不完善。基于网络本身虚拟、隐蔽、开放等属性,发布者自由度极高,一些网络文化背后形成产业链条,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制作发布网络文化视频节目,只管投其(青少年)所好,不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比如,时下流行的文化泛娱乐现象,使得青少年群体不知不觉被深深吸引着,成为精神依附,严重影响着学生的深度思考和价值构建。有家长质疑,类似劣质网络文化为什么能够进入孩子们的视野,究其原因是平台审核把关不够严格,网络管理法律制度目前还不健全,网络环境治理手段总体相对滞后,使得一些网络不良文化趁“虚”而入。
2.学校文化娱乐活动贫乏,使得青少年过度依赖网络。目前,一些中小学校迫于考试评比的压力,盲目追求分数,剥夺了学生一天仅有的几十分钟课间娱乐活动的时间,更有甚者,就连构建学生道德与法治的思政学科有时也被边缘化。其实这种超限效应,老师们很辛苦,但无形中也增加了学生们的压力,结果适得其反。还有的学校出于对学生安全的考虑,课间楼道是“静悄悄模式”,更谈不上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种有违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让学生的精神极度贫乏,备感焦虑和压抑。
3.缺乏来自父母的心灵关爱、理解和有效的教育引导。十四五岁的零零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或许优渥滋润,但缺少父母及同龄人的陪伴,精神孤独,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特别是以下几种家庭氛围容易让孩子沉迷网络。一是无端指责型家长。孩子上网,也许是在查资料,也许在看新闻,也许是在学习,可父母不问青红皂白,主观臆断,粗暴制止,造成孩子逆反。二是随意承诺型家长。有些父母总会在学习中随意给孩子承诺,比如只要孩子完成作业,或实现考试既定目标,便随意承诺孩子玩半小时、一小时或更长时间的游戏,长此下去,孩子必然沉迷其中。三是隔代溺爱型。由于父母工作繁忙,常年累月不回家,便把孩子交由爷爷奶奶看护,而老人一般都会格外宠溺,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得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被手机所奴役。四是行为失范型。茶余饭后,有的父母宅在家里,躺在沙发上,几个小时机不离手刷着抖音,玩着游戏,这样的家庭环境就会影响到学生,使其无法安心学习。
4.青少年自身认知不清,盲目跟风。青少年学生涉世未深,思想心智都不完全成熟,对周围事物认知不清,往往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敏感和好奇,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经不住诱惑,看到身边人整日无限上网,自娱自乐,便盲目跟风。还有部分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因学习不理想,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满足感缺失,便把希望寄托在虚拟网络中,不了解其利弊,网络自然就成了他们的“精神鸦片”。
三、解决策略
1.完善网络文化治理。国家需不断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就网络管理科学立法,出台良法;相关部门需加强对网管平台的监督、制定严厉追责制度;广大网民应积极举报,主动参与网络管理,献计献策;网管平台则要提高媒介管理能力,严把审核关口。近几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印发文件,联合整治,净化网络环境已初见成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网络空间生态治理和网络文化建设,丰富优质网络文化供给,这是事关培养时代新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时代课题。
2.培养兴趣,丰富校园生活。学校教育是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平台。思政背景下教育的真谛不是唯分数论,应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时代新人。特别是作为培根铸魂关键课程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责任尤为重大。在课堂上,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应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引领,以专业且严谨的法律知识,拓宽学科内容,多角度、各层面、用立体的视角引导青少年学生全方位看待网络文化,分析网络之利弊,引导青少年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如观看时政新闻、参与网络公益等。另外,学校要把课余时间留给学生,重视学生的德育发展,让青少年学生劳逸结合、精神充盈,并开展形式多样、绚烂多彩的学校文娱活动,诸如戏曲进校园、诗词朗诵、观看红色影片等活动,广泛培养学生兴趣,使其真切感受到校园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以此增进学生的价值认同及文化自信。也可把学生带出校门,适时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富足精神,陶冶情操。
3.陪伴沟通,父母行为示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家庭是人类实现幸福生活的基地,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估量。家庭教育很大一部分在父母,养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父母要亲力亲为,要成为孩子的榜样。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蕴藏着无限的可能性,需要父母陪伴和不断地加以挖掘引导。对此,家长要尽可能多地抽时间陪伴孩子,帮助孩子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做孩子的精神支柱,以耐心和恒心培养孩子的品性和对事物的认知。同时,亲子间也可共同拟定家庭上网公约,并共同遵守,相互监督,科学合理地规划网络生活,学习发扬网络优秀文化,弃其糟粕。
4.认清危害,提高自我认知。弘扬科学知识,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认同是新时代青少年学生所需的价值素养。青少年学生沉迷不良网络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是自控力弱、好奇心强以及错误的价值判断所致,对此,应增强网络认知,充分认清网瘾给自身、家庭、社会所带来的危害,培养自己独立清醒的认知,认清网络利弊。同时,网络文化良莠不齐,青少年在网络运用中,要提高警觉性和对一些不良文化的辨识取舍能力。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切忌过度依赖网络,可主动寻求父母、老师、同学的帮助,不要只把希望寄托在虚拟网络中蹉跎度日,要树立健康的网络文化观,多浸润良好的网络文化,如浏览新闻、观看红色影片等。同时,摈弃和抵制畸形低俗文化,做到不盲从、不跟风,合理使用网络,发挥网络正能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刘庆东.“五个一百”,点亮网络正能量的指明灯[N].环球网评,2021-11-24.
[2]陈馨,张岩.新时期关于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思考[J].中外企业文化,2021(06):129-130.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