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作者: 彭新春

【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应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可充分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点,优化教学策略,重视情境创设,结合识字、仿说、复述、创编等不同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积累语言,在逻辑分析中发展语言,在理解记忆中重构语言,在想象迁移中运用语言,让语言建构和思维的提升有机融合,让“凝固”的语言得以激活,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多样识字;照例仿说;复述课文;创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8—0104—04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1]。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杨再隋教授曾说:“语文教学就是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学习运用语言的自主实践活动。”目前新课标虽以学习任务群来呈现语文课程内容,但同样强调通过任务驱动,以生为本,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探究,在实践运用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低年级是语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教师更应充分挖掘文本价值,优化课堂教学策略,重视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如多样识字、照例仿说、复述课文、框架创编等)最大限度地积累和运用语言,从而逐步掌握语言文字的特点及运用规律。

一、多样识字,在观察比较中积累语言

识字和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学一二年级需要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这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并非易事。但教材在“识字”单元的编排上,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注重识字方法的归类整理。教师应挖掘文本价值,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掌握识字的方法,在观察辨析中不断积累语言文字。

以一年级教材为例,不少篇章就融入了识字策略的教学(如表1)。一年级上册安排了两个“识字”单元,即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第一单元的“识字”主要编排了生活中常见的构形简单、重现率高、组词构字能力强的独体字,如“口、耳、目、日、月、水、火、山、石、田、禾”等,且课文配置了精美的插图,直观形象,容易识记。但第五单元中,每一篇课后需要识记的生字数量增多,而且基本是合体字,如“远、近、声、还、鸭、苹、课”等,难度明显变大,仅靠图片的辅助识记已远远不够。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识字单元的文本内容,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整理、归纳,发现汉字的构字特点,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一些识字的方法。如结合一年级下册的《小青蛙》一文,通过对“清、请、情、晴”的比较辨析教学,可让学生明白一个独体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变成意思不同、读音相近的新的生字。后面在《语文园地》中教学“雹”字时,学生就马上可以采用这种“换一换”的方法,猜出“抱、饱、鲍、胞”的读音。对于一年级下册的《动物儿歌》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的生字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形声字识字法”,了解汉字中约占百分之九十的形声字的构字特点,明白形声字由两部分组成,形旁表义,声旁表声,从而极大地提高识字能力和理解能力。生字识字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字理识字法、字谜识字法等,课堂中教师应以文本为载体,创设情境,让学生习得识字的“法宝”,从而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

新课标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0

经过一年的学习积累,学生的识字能力大幅提高。在开展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六》“展示台”的教学时,课堂中开展了“我是小小解说家”的活动。笔者在课堂上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食品包装盒,如牛奶盒、饼干盒、果冻包装袋等,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遇到不认识的字能运用已教的识字方法进行推测,流利大方地介绍产品的相关信息。笔者还鼓励学生课后成为家中的“最佳解说家”,为家人解说每一样新购产品的功能和使用方法等。这样,不仅学生的自主识字能力得到了发展,而且在语言积累上也得到了充实,奠定了语文学习的基础。同时,让学生在积累、辨析、识字中感受到了汉字的内涵之美,也激发了其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照例仿说,在逻辑分析中发展语言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语文课的主要内容[2]。小学阶段是学生努力建立书面语言系统的关键阶段,积累模仿是语言积累的原始途径。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说:“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3]学生在模仿中潜移默化地掌握语言表达的规律,训练逻辑思维,从而让语言表达更规范,更有条理,更生动具体。

照例仿说是低年级说话训练的重要方式。现将一二年级课后练习有“照例仿句”的课文进行梳理(如表2)。不难发现,教材在编排仿句训练时从词语到短语,再到句子,层层递进。其中例句就如一根“拐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分析,发现例句的构句特点,寻找“支架”,再先扶后放,展开仿说,让学生学会规范表达。如在指导二年级上册《场景歌》的课后习题“选一张你喜欢的照片或者图画,仿照课文,说说上面都有什么”时,可采用两步走:第一步,幻灯片放映一张“夕阳下小孩踏浪嬉戏图”,让学生采用数量短语说说图片上有什么,如“一轮夕阳”“一群海鸥”“一群孩子”“一片沙滩”“一阵浪花”“一艘帆船”等,利用这一步重点训练学生对数量短语的准确搭配;第二步,立即追问:“图片上东西如此之多,请仿照课文挑选四种,让人明白图片上画的是什么?比比谁笔下的画面最美。”小组展开讨论,学生需要考虑主次安排,主题选择,表达顺序,这一过程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新课标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1

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丰富学生的词汇[4]。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教师在课堂中以文本为依托,不断地创设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引导学生照例仿说,模仿运用高质量的语言表达,可以让学生学习遣词造句,学会正确使用叠词、形容词、动词等,并且学习如何让一句话表达得更具体生动,为以后段、篇的写作打好基础。同时,这既是一种自我审美教育,同时也让学生在模仿学习中积累和发展了语言。

三、复述课文,在理解记忆中重构语言

课文复述是训练小学生听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5]。课文复述不是简单、机械、不加思考的背诵,它熔理解、记忆、表达于一炉,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重新建构和运用语言,学习运用自己的语言有重点、有条理、有感情地叙述出来。这既训练了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更有助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理解能力和语言的逻辑表达能力有限,“支架”助力,可让复述事半功倍。二年级安排了不少课文复述训练。其中有的只是对课文重要情节进行复述,如二年级上册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课后练习:“用上下面的词语,说说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二年级下册《邓小平爷爷植树》课后要求“借助插图,说一说邓爷爷植树的情景”等,这些课文教学时可重点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关注人物的动作、神态等细节,结合课文的描写,找出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而厘清顺序进行复述。这种重要情节的复述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学会准确生动表达。

当然,教材安排更多的是对全文的复述,二年级下册《小马过河》课后要求“试着用上下面的词语,讲一讲这个故事。”《蜘蛛开店》课后要求“朗读课文,根据示意图讲一讲这个故事。”《后羿射日》要求“根据表格的内容,讲一讲这个故事。”这些文章篇幅较长,让学生直接复述犹如一步登天,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一步步引导落实,先采用多种形式充分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然后采用任务驱动帮助学生理顺文章的思路。如,《小马过河》按照“接受任务——遇到困难——询问老牛、松鼠——回家问妈妈——小马过河”的事情发展顺序叙写。在理顺结构的基础上还需重点品析文中的关键语句,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最后再让学生借助“支架”(词语、示意图、表格等),先同桌互说,再找同伴示范,接着在小组内模仿复述,最后在班级开展“我是出色的复述员”的竞赛活动,以活动激发学生复述的热情,让学生在竞争和评比中吸取他人之长,同时也锻炼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当然,课文复述训练需循序渐进,为学生提供支架,如可借助词语、示意图、表格等,让学生依托这些支架完成故事的复述,这样既可让降低复述的难度,同时也可让学生的复述更有条理,复述的故事更具体生动。同时,复述课文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迁移运用语言的实践机会,它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文中的语言为己所用,并经过语言建构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整合能力。

四、框架创编,在想象迁移中运用语言

语文教学不能满足于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课堂中教师应创设语文实践活动,重视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真实经历,把学到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话语系统,并加以模仿迁移甚至创造性地运用,从而真正促进语言能力的提升[6]。

小学低年级,故事创编训练刚刚起步,因而教师在课堂中指导要细致,给学生创编的“支架”,让学生有法可依。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这篇童话讲述了一只蜘蛛因为寂寞、无聊而开店,但它却因害怕困难而选择了逃避,虽开了三次店,最后以失败而告终。故事生动有趣,其中情节的反复设计是这一篇童话的最大特色。

文章课后有一道习题:“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展开想象,续编故事,讲给大家听。”在指导创编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蜘蛛三次开店的经过,归纳出这三次情节编写的基本框架——“卖什么—写招牌—来顾客—谈结局”(如表3);然后让学生凭借这一框架,借助想象进行创编。但童话往往还有结局出人意料的特点,改写结局,需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改编,这一难度就加大了。课堂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要让蜘蛛开店成功,应该在哪一个环节进行改动?”对比表格,学生马上找到“写招牌”这一环节,继续追问:“招牌的内容要如何写才能开店成功?”让学生结合自身在生活实践中购买东西的经历进行小组讨论,再提出更高难度的挑战:“商品的单价提高了,可用哪些妙招来招览顾客,让店中生意兴隆呢?”此时学生的思维已慢慢打开。

新课标下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2

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离不开想象力的培养。课堂中教师应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框架创编,从输入性的理解走向输出性的表达,学会迁移运用,让文本与生活相连,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视表达,致力于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是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叶圣陶教授说:“我们的语文,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师应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挖掘文本的语言训练点,优化教学策略,重视情境的创设,结合识字、仿说、复述、创编等不同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积累语言,在逻辑分析中发展语言,在理解记忆中重构语言,在想象迁移中运用语言,从而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用“鲜活”的语言记录下生命的涌动。

参考文献

[1]杨再隋.回归常态,踏实前行[J].小学语文教学,2019(09):01.

[2]梁昌辉.学习任务,在童心中播下革命文化的种子[J].教育科学论坛,2022(13):41-45.

[3]周静燕.将短语练习置于表达语境[J].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2021(03):40-42.

[4]杨欢.支架式教学在低年段汉字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2020(15):50-52.

[5]张英.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途径[J].宿州教学学院学报,2009(03):81+124.

[6]马丽,王溶冰.解读“语言密码”培养低年级学生讲故事能力[J].西藏教育,2018(10):20-25.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