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评改路径探索
作者: 阎小龙【摘要】初中作文评改一直处在浅层次评价状态,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作业评改要尊重学生”的要求相去甚远。文章分析了初中作文评改现状及原因,指出教师要提高认知和改进教学策略,构建畅达交流的作文评改路径。
【关键词】中学语文;作文评改;弊端;需求;交流
【中图分类号】G633.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8—0108—04
作文评改现状:教师们害怕改作文,认为耗时费力又不易读懂,不愿下狠功夫与学生潜心交流;学生怕写作文,泛泛而谈,导致文章千人一面,这无形间致使作文教学和评改出现很多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作业评价中建议: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针对学生素养水平和个性特点提出意见,及时反馈和讲评,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对学生作业进行跟踪评价,梳理学生作业状况变化的轨迹,及时反馈不同阶段作业质量的整体情况[1]。从《新课标》提的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语文作业时要考虑学生的素养水平和个性特点,尊重保护学生才是作文评改更为广阔的出路。针对初中生的阶段特点:单纯、富于求知、幻想多疑、内心有无穷无尽的新想法,教师更应慎之又慎地对待。在作文评改中,教师要积极消除师生之间的交流障碍,认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症结,寻找适合的方法和路径,做学生真正的“心上人”。
一、初中作文评改现状
(一)弊端
1.评改仅限评语。教师的评改大多仅限评语,且简单、笼统、枯燥、干巴,缺乏针对性、亲切感,使学生感到茫然。特别是一些问题,如结构混乱、中心不明、缺乏新意等,学生可能感知到,但不会修改处理。
2.评价苛刻。教师的评语大多很苛刻,“优秀”概率少,等次简单,评语很多时候批评多于表扬,甚至会面批训斥。
3.不能有效指导学生。学生写得新奇的地方,用词精彩的地方,教师却没有批出来;对于自己的困惑,教师未能耐心回话;对于自己用心写的作文,教师却改得很简单等等,会产生失落感。
4.批阅时间过长。一般教师从批改到讲评需要一周时间,隔周反馈,学生对作文的陌生感增强,参与积极性很低,学生对作文的期待也降低了。
(二)学生的需求
学生把一篇作文交给教师批阅,他渴望从中获得什么呢?
1.肯定和赞美。学生花了好长时间把作文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交上去,就是希望教师对他的作文予以肯定,更希望当作范文展出。学生看到进步,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和信心,有了进一步努力的动力。
2.得到教师的指导。不想写好作文的学生是没有的,学生希望教师指导自己,帮他修改出更加优美的作文,他有不断提升的需求。
3.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帮助。因为教师的关注和重视,学生写作会更卖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总会有想要表达某些东西却表达不出来,或没什么可写,或思考不下去等情况,希望教师点拨解惑等,教师要积极地满足学生。
4.看到好的评价、等次。学生每次看作文评改结果,最爱先看等次或分数,知道自己本次作文优劣,并和同伴进行比较。为此,教师要用心细化等次,合理评价。可见,给予学生所爱所需,就是作文最好的评改方式。
(三)教师的回应
平常教学中,教师对于作文评改一直处在形式化的经验感知层面,缺乏与学生个性化的细节交流,受制于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习惯。有些教师错别字、词改得细致,但不能通过评改指导学生思维大提升,对固定的章法模式要求太多,却对学生作文完成后的需求认可度不高,也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无法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事实上,作文是学生的一种诉说、认知、精神展示。学生写完作文不仅仅是完成作业,他希望有人看、有人评、有人交流。初中生思想在发展,随着阅历增长,他们有着强烈的表达需求,写出来的作文已有相当的骨骼血肉,需要评改交流。作文评改承接着两个心灵的交流、作文的指导拔高等重要使命。因此,教师是学生作文的第一读者,也是学生最信赖、最有权威的读者,角色重要而神圣,所以教师要以足够的热情和热度回应学生。
二、作文评改的内涵要义
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祝新华、谢锡金等教授在20世纪末所做的“港浙小学作文教学实验课题”研究结果表[2]。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实验评语的优势:1.语言非常亲切,以朋友的口吻交流;2.引导学生具体地描写,对作文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3.肯定文中的优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以极大的兴趣鼓励学生去修改;4.引导学生更多地观察和描写,激励学生积极思考,把更多的东西写出来;5.鼓励学生多读多改,着眼于更多的读者;6.鼓励学生把作文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作文与生活的连接。在这些作文评价中,教师无不在充当着一个知音的角色,评价鲜活亲切,有合理期待,引导深远。那么,作文交流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
(一)评价是悦纳
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女生和自己的闺蜜说起话来教师管都管不住,且越说越有趣,意趣相投就是知音。和学生进行作文交流,教师要扮演知音角色,认可学生,悦纳学生,关心关怀学生,与学生畅达交流。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3]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关于教育本质的阐述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4]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主要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唤醒学生的需要,让学生感兴趣、乐表达。学生渴望表达便是写好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如果能唤起学生想诉说、愿意写、爱思考的兴趣,教师便是学生作文交流的知音。
(二)评价是改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课程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关注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5]。作文交流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改进、提高。作文评改的基点是学情,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促进学生学习。那些特殊学生(优等生和学困生)更是教师交流的重点。作文评改的着眼点是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发现和对美好的追求,让学生感知已发现的美和将要进一步发现的美。
(三)评价是导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6]。教师作为学生作文的首席评价者,肩负着指引导向的重任。教师要以学生知音的角色,知心巧妙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作文习惯。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将课内外阅读衔接起来,鼓励学生去阅读、引用、模仿,教会学生把读到的知识化为自己的东西。
1.导向关注、观察。生活是作文无穷无尽的灵感源泉。学生如果用心关注、细细观察,就会有所发现。即使是熟悉的父母,通过观察也会发现一些特别的地方,并且打开作文写作的端口。在作文评改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去关注社会热点,去观察研究生活,那样学生的作文就绝不会无事可写、无情可抒。多角度观察思考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奇妙无比,就能抓住事物的特征,就能迸发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生命、自然、社会的感受、体验、理解和思考。
2.导向自由表达。生命就是一个和万物不断交流的过程。教师如果不打开心扉和学生真诚交流,学生就会受约束,因此教师要主动出击,引导学生倾诉,同时引导学生说流畅的话、有顺序的话、有水平的话。
3.导向思维深处。通过评改,要使学生心灵的空间、思维的深度有所提升。叶圣陶先生曾说,“修改非语言文字之事,实为思想认识之事。”[7]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想象,可多给些问题,多给些方向。通过评改,实现学生鉴赏和创新能力的提升,达到核心素养夯实的目的[8]。
4.导向学生品质的提升。细心的态度、认真的书写都是促进学生静心写作的好品质。好的作文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引导学生向一个文明的、高尚的、认真的人看齐,文品也是人品的映射。
三、评改需要策略和方法
在评改交流中,教师知音的角色能让学生更广泛地放飞自己的心灵,这样学生能产生很好的作文内驱力。那么,教师评改需要什么策略呢?
(一)选定学生,潜心交流
不可否认,语文教师工作量非常大,全面落实知音般的交流有困难,教师可以选择固定学生+部分学生轮流评改的方式。每次作文评改有针对性地关注一些特殊学生,如写作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或优秀的学生,追踪学生作文的发展变化。同时,可以通过培养亲密队友、小助手等进行互助评改,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知音般的亲切交流。
(二)换位体验,读透文本
青春期学生的心声热烈而多变,更需要不断地倾听和感知。有时,多读几遍作文,就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波动、作文困惑、语言功底、思想境界等。读透文本,才能为交流做铺垫,给学生心灵以回应。
(三)充满真情,鼓励表达
一是对学生作文中展示出来的东西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及时回应,提出阅读渴望,激发学生进一步写作的需要。二是启智动情,激励学生大胆表达。教师在批阅交流中要体现出智慧平等、兴趣爱好相投,以热情亲切的口语方式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自己的真诚。三是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学生写作文常常出现思路滞碍,找不到思考方向,主要是因为没有站在情理的角度去体验,这就需要教师站在更高一层去诱发。一般来说,学生的思路提纲越明确,他的写作思维也就越清晰,语言就越流畅。
(四)开“方”指导,细致精确
指导开“方”要细心、细致、精确,因人因文而异。要细心感知学生内心的需要,让学生喜欢听,说到学生内心深处。要在细处着手,让学生有方向、有信心去写作。对于学生的粗心书写、胡乱借鉴,教师须细心识别,善意引导。对于作文细小问题的细心勾圈,学生更会细心地研究。一篇作文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反映,一下子让学生改变许多是不可能的,教师就要根据本次作文训练目的,有针对性地将文章主旨是否恰当、选材是否精当、条理是否适当、详略是否得当等作为评改的重点。
(五)暗含期待,留下余味
通过作文,教师传导给学生一种精神的力量和鼓舞,让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语文、热爱作文,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自然、人生、世界的看法,激励学生勇敢地创作。大多作文初评后还需重写、补写,需反复修改。因此,要充分考虑学生写作过程的状态,提出针对性修改建议,督促学生反思并积极修改,学生修改成定稿,这篇作文才算完成。
(六)认真评价,传递信心
教师评语要规范书写,在书写方面给学生做榜样。评语要以小对话的形式回馈学生。教师认真,学生才能认真起来。以态度感染学生,让学生树立信心,认识到写作是非常享受的事情。
总之,尊重学生的个性成长,创新作文评改方式,与学生畅达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与朋友交流的亲密感和写作水平提升的满足感,写作交流就会成为师生的最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3.
[2]刘远.语文名师经典课堂·初中作文教学[C].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6:10.
[3]让·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4]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童可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0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8.
[7]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8]肖龙,陈宝贵.作文评改的四个导向[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5):17-20.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