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育融入小学法治专册的实践研究
作者: 柴宗伟【摘要】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提升青少年的道德法治素养、意识等。而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专册相关内容以法律知识教育为载体,将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了解宪法,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道德规范和法律常识。对小学生而言,比较难以全面理解这部分内容。因此,笔者基于李吉林情境教育相关理论支撑,以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专册为实践阵地,从贴近学生的生活中撷取素材,探究情境教育融入法治专册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以真实的教学案例融合多维情境创设,拓展情境范围,注重思维过程,凸显价值引领,探析真实情境任务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法治专册“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情境教育;法治专册;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08—0120—04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1]。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法治专册作为培育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阵地,更应该坚持普及性、启蒙性的原则,将法律知识准确、科学地传递给学生,而情境教育是有效途径。通过情境教育,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挖掘真实的生活素材,创设生动的教育情境,有效实现静态知识学习向动态实践的转化,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范围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舞台,将知识学习与社会生活、个人发展关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情境教育融入法治专册的必要性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为主线,涉及六大生活领域,其中六下教材内容以法律法规为主,称为法治专册。对于小学生而言,法治教育相关知识比较枯燥难懂。因此,在法治专册中融入真实情境非常有必要,能让学生对教材内容产生共鸣,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思考、感悟和践行。
(一)真实情境是法治专册的核心
在整套教材的结构编排方面,法治教育相关内容采用分散教育、集中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呈现“点、线、面”结合的特点。一方面,基于学生不断变化的人际交往需求和公共生活空间,按照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采用散点分布的方式编排。如第一学段,着重让学生了解在课堂、家庭、生活、游戏等生活领域中的规则;第二学段,着重让学生了解出行、学校、邻里等社会领域中的规则;第三学段,着重让学生了解民主、权利、国家、国际等不同领域中的规则等。另一方面,基于学生不断拓展变化的思维领悟能力和价值判断水平,以集中的方式编排[2]。如法治教育专册以“我们的国家生活”为核心,以“宪法、公民、国家机构、法律维权”为关联内容,开展大众化、普及性的法治教育,教学内容和教育素材都与生活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联系生活,对比生活,指导生活,通过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关注理性知识的学习转向关注生活实践知识的生成。
(二)真实情境是法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主要围绕“学习活动”展开,这一编写理念与李吉林老师情境教育的要义相符。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法治专册中相关内容的编排可知:涉及宪法及相关法律5部,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3条;涉及刑法类、民法类、经济法类及相关法律16部,相关文件及司法解释93条[3]。如何让学生了解这些法律条文,教师可以将情境教育理论作为支撑,以真为前提,以思为核心,以学生活动为途径,以现实生活为源泉设计教学,体现多种可能性,设置真实情境,设计丰富的活动,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将法治教育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强化学生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
(三)情境教育有助于转变德育说教现象
情境教育是改变“德育即说教”的利器。讲授是较低效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在现实的课堂中,部分教师仍采用“一言堂”的方式教学,如果法治专册中的法律知识仅靠教师讲,这样的课堂教学很可能低效。我们可以把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策略应用于法治课堂,通过生活情境展示,让学生明白法律就在身边。借助网络拓展情境,让学生感受法律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关联;通过情境游戏竞赛,引导学生树立规则意识、法治观念。
二、情境教育融入法治专册的实践路径
(一)融合真实情境,构建道德与法治课堂多样化教学范式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在教学法治专册的相关内容时,教师需要不断探索提升课程的思想性和针对性。对此,笔者围绕法治专册,积极施策,采取学科调研、课例研训、专题研究、专家引领等措施,把法治观念培养作为法治教育的核心要求,经过理念探索、文本推敲、课堂实践、设计创新,融合情境教育理念,创新以场景再现为情境的“融合·启蒙”式、以课堂模拟为情境的“正面·感悟”式、以真实感受为情境的“行动·体验”式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再结合资源辅助、网络拓展等丰富情境,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真实体验感受,打造师生互动共情的理想课堂,共同推进课堂教学高效化。
1.“融合·启蒙”式教学。在该模式教学中,教师从学生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入手,通过特别设计的环境和教学方法,融合学生主体、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以教学“人民代表为人民”为例,将学生采访人民代表的过程作为前置性活动任务,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了解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的相关内容,及时讲解相关知识,这样的课堂生成水到渠成,真实可感。“融合·启蒙”式教学的适用度非常高,在很多课例中都能用到。如在教学“我们的家更美好”,讲家庭责任的承担时,可以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条文;也可以引导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案例,辩证看待“合法的不一定符合情理,合情的不一定符合法规”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2.“正面·感悟”式教学。在法治专册的教学中,“正面·感悟”式教学就是教师把一些法律名词、条文告诉学生,再联系生活,让这些法律条文回归生活,用“接地气”的教育智慧,将“法言法语”用“童言童语”呈现出来[4]。
在“认识居民身份证”的课例中,笔者结合泄露个人隐私、电信诈骗等违法现象,利用网络资源拓展情境,将生活经验聚焦、重现后形成共识,这是“明理”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体验感悟、观察探究、交流汇报,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真实地表达“法言法语”,在交流中把生活现象纳入理性层面进行分析,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在行动上有所变化。可以说,新的情感体验、新的生活认知可以指引学生的道德行为,实现知行合一。
3.“行动·体验”式教学。行动式体验也就是实践体验,学生通过走访、调查、体验、查阅资料等方式,把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融为一体,在沉浸式体验中内化知识。比如在“认识居民身份证”课例中,融合真实的办证情境,整合生活中常见的相关纠纷,根据职能部门的职责,组成“虚拟一站式服务大厅”,再现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学生扮演“工作人员”现场解决。这样的教学设计立足真实生活,再现真实情境,在生动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教学相长。
育人不仅在课堂上,还在课堂外,社会生活是法治教育真实情境的重要场域。比如在每年的“宪法宣传日”活动中,学校会邀请法官走进校园,给学生上一堂生动的宪法知识课,与学生一起感受宪法日的氛围。法官利用真实的法律案例,给学生讲解法律知识,有助于在校园进一步弘扬宪法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尊重宪法、用宪法维护人民权益的意识。
(二)创设真实任务,实现道德与法治教学一体化评价进阶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一大突破就是“学业质量标准”,这要求教师要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细化学段目标,将价值判断作为考核要点,整体掌握学生学业质量。而“教、学、评”一体评价能为教师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课堂教学评价提供思路和途径,有助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1.突破教材局限,拓展情境范围。教材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师不能随意拔高难度或降低难度,也不能把知识简单粗暴地教给学生,更不能以死记硬背作为学知识的方法,而应该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在真实情境中综合应用知识内容。
以“公民的基本义务”为例,在授课前,笔者布置前置性作业:“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我们作为公民有哪些义务?可以和爸爸妈妈交流。”在课堂上,学生各抒己见,谈到了家长有送学龄儿童入学的义务、赡养父母的义务;分析了在公共场所服从管理、遵守秩序、不围观不起哄,属于公民遵守公共秩序的义务;还讲到了依法纳税的义务,有的学生还说到了一些公众人物偷税漏税的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在拓展教学内容时,要遵循“短、新、近”的原则,体现出方向性、前瞻性、科学性。在这节课中,教师可出示“退税”材料,即国家每年都会出台各种各样的惠民政策,“个人退税政策”就是其中比较受欢迎的政策,只要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申请退税,很多人都受益了。然后引出思考:“既然要退税,是不是可以不交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拓展分析。这样的材料拓展,是社会生活情境的再现,而退税政策又关系到千家万户,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下的思考,了解税收征收相关知识,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
2.凸显价值引领,提升情境质量。高效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注重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可以有效唤醒、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生活体验,锻炼其推理、解释、演绎的能力,达到育人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基于真实生活,使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关注具体的时事和舆论事件,使情境和教学考查点高度契合。
以“感受生活中的法律”教学为例,这节课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道德与法律”,在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时,可以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入手,引出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并思考:“生活中哪些行为是道德(公德),也是法律规定的?反过来再想一想,哪些行为看似合情合理,却不合法?”学生在思考和表述的过程中,渐渐地明白宪法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辩证看待“合法的不一定符合情理,合情的不一定符合法规”的现象。好的情境就是这样,可以顺势而为,也可以瞬间翻转,将综合分析、问题分析、实践运用、问题解决等融于其中。
3.构建多维情境,导向思维过程。学习一系列课例实践可以发现,没有一个情境是独立存在的。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教师需要将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文化情境、生活情境有效组合,在课堂中形成多维情境,将学生快速引入情境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比如教学“公民意味着什么”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体验中,自觉提升公民意识和行为;树立公民意识,强化学生对中国公民身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落实这一教学目标,就得借助多维情境。
授课中,教师可以以问题导向,以真实生活情境为前提,借助文化情境,出示题目。比如给出材料:在国家危亡之时,梁启超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面对疫情,中华儿女“全民抗疫,匹夫有责”,体现出我们的责任与担当。请学生结合材料,谈一谈怎样当一个合格的中国公民。
在设计这类多维情境议题时,需要考虑:在什么情境下,运用哪类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在这样的思路指引下,通过基于真实情境的材料评价,学生在联系实际谈感受的过程中,相关意识不断被唤醒,从而达到育人目的。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融合情境教育理念,以法治专册为教材重点,以学生认知发展为核心,以真实情境体验为驱动,以活动参与感悟多维度引导,打破学科壁垒,挖掘德育元素,反映更广阔的生活现象。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探索以核心素养为引领,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德育目标与生活结合,能有效把法治专册的育人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有效实现法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4.
[2]李吉林.李吉林与情境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2007:06.
[3]金利.统编《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教学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9(10).
[4]杨丽娟.落实思政课程探索课程思政助力立德树人——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2022(04).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