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作者: 展守礼

人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支撑。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且将教育、科技、人才统筹谋划、整体推进,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也赋予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新的使命和担当。人才培养离不开教育,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类型的多样化。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也需要大量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既需要高质量的普通教育,也离不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重要推动力量。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肩负着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支撑产业升级的时代重任,是对接产业最密切、服务经济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

作为白银市唯一一所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把党的二十大对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总方略、推进工作的总纲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条主线,深入挖掘“技能甘肃”“技能白银”释放出的政策红利,更新办学理念,创新办学机制,突出办学特色,努力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省内一流”的高水平院校,以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白银实践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技能支撑。

聚焦科学定位谋划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明确发展方向和办学定位,只有定位准确,高质量发展才能纲举目张、精准发力。在高等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分类发展的形势下,我们要对办什么样的学校、如何办好学校等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有一个清晰定位。

一要坚定不移地突出地方性,紧紧立足甘肃、扎根白银,始终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同向同行,真正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良性互动机制,贴紧靠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跟踪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动态,走出一条“依托地方办大学、办好大学为地方”的特色发展之路。

二要坚定不移地突出行业性,深刻把握学校65年的办学传统和历史积淀,在对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中把“悠久”变为“优势”,把“老牌”变为“品牌”,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有色冶金等拳头专业,不断培育彰显办学特色。

三要坚定不移地突出高水平,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牵引,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高水平的育人平台为支撑,系统优化各项办学要素,全面提升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质量,全面提高产业契合度、校企合作度、对外开放度、就业满意度、行业认可度、师生认同度、社会美誉度。

四是坚定不移地突出技能型,加快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和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堂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这“三对接”,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

聚焦内涵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根本在于牢牢抓住质量这个“纲”。具体说,就是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聚焦内涵建设,做实技能型人才培养、应用型学科研究、双师型师资队伍等三个核心环节,走出一条“以培养质量促进就业质量,以就业质量带动招生质量”的内涵发展新路。

一是做实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深化育人模式改革,推动专业与行业、课程与岗位、课堂与车间、实习与就业、老师与师傅的“五个对接”,努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要按照“以赛促学”的思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使技能大赛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阵地,成为广大学子展示风采、追梦圆梦的大舞台。要发挥评价在人才培养中的导向作用,建立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构建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系部和学院评教的“多元评教机制”。

二是做实双师型队伍建设。要按照专职与兼职结合、学校与企业结合、培养与引进结合、职业资格与专业培训并重的原则,以每年6%的增长速度加快“双师”教师的培养步伐。加快“技术型”教师的引进工作,注重从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科研一线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实践工作经历和技术技能专长的高素质人才来充实教师队伍,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要求。

三是做实应用型科学研究。要把科研作为历练、锻造人才的重要平台,依托创新创业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平台,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实现人才、学科、科研的同步提升和发展,努力提高学校科技创新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实施“名师引领”工程,通过组建创新型高水平教师团队,培育名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工作室,重点培养一批教学水平高、研发能力强、创新成果多的教学名师,以高水平的师资引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创新等工作实现新的突破。

聚焦特色办学促进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实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断提升学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和参与度,进而彰显办学特色。

一是着力构建特色专业集群。要坚持“服务地方办专业、依托行业建专业、依托名企强专业”的思路,主动联合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甘肃稀土等知名企业,围绕有色智能冶金、新材料、数控技术、精细化工等领域合作共建特色专业群、实验实训基地、产业学院,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要认真开展省级和院级重点专业建设,制定出台支持品牌专业发展的特殊政策,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各类专业提升项目,打造在省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势品牌专业。

二是着力构建产教融合模式。把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开放办学的必由之路,积极与省内外企业广泛开展更加深入的实质性合作,形成健全、有效、双赢的产教融合工作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办学模式的建立,探索企业办班、定向委培班、企业冠名班、教学工厂、生产实训一体化车间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方式,3年内储备一批有规模、有订单、重培养、能挂牌的校企合作单位。

三是着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探索以创新为引领的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相融合,把创新教育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创新创业竞赛作为重要教育载体,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及各类学科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企业资助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四是着力开展对外交流合作。主动与省内外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对接“联姻”,通过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等方式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全力打通“中职—高职—本科”贯通培养“立交桥”。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办学理念,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访学或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实施好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走出去”等试点项目,探索建立海外实习、就业基地,拓宽学生发展空间。

五是着力拓宽服务社会领域。充分挖掘学校作为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和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潜力,为白银市的企业技术人员、技能人才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主动融入乡村振兴、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发展战略,每年新增设1至3个专业或专业方向,力争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突出特色,错位发展。牵头创建白银市职教集团、白银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教师研修基地、白银市教师发展中心、白银市大中小学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中心等高质量发展平台,着力在服务社会上拓领域、深挖掘。

聚焦党的建设保障高质量发展

党的领导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各级各类大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党管办学方向、管改革发展、管干部、管人才的原则,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使教育领域成为党领导的坚强阵地。为此,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一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要求融入学校各项工作中,教育引导全体师生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忠诚捍卫“两个确立”,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要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切实发挥党委在学院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把好项目建设、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后勤管理等重大办学问题上的政治关口,管好各类宣传思想文化阵地,确保工作不出方向偏差。

三要实施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体现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四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扎实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主题思政教育,通过打造通俗易懂的理论课堂、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理论转化的社会课堂,形成“课上课下齐发力、校内校外全覆盖、学习实践讲效果”的格局,有效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五要按照“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中型活动系部化、特色化,小型活动社团化、经常化”的思路,推进白银精神以及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文化、创新创业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文化建设,精心打造“宿舍文化节”“心理健康月”“元旦游园”等文化品牌,以浓郁醇香的文化熏陶学生。

实现高质量发展,全力推进落实是重点。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65年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学校的发展只有依靠一代代矿院人的持续奋斗才能实现。任何犹豫不决,坐等靠要,坐而论道,都只会延误和丧失发展机遇。为此,我们要少当“谈将”,多当“干将”,充分发挥想尽办法、拼尽力气、用尽资源的“三尽”精神,把每一项举措都认认真真地落实落地落细落小,一点一滴积累改进、一步一个脚印追赶提高,方能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编辑:张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