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及应用

作者: 吴桂碧

【摘要】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参加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渠道。大学生志愿服务和劳动教育相辅相成,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具有一致的价值趋向。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是青年大学生提升专业核心能力、涵养劳动精神、提升劳动技能的可靠途径;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跑好“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的有效载体;是青年大学生增强劳动认同感和获得感,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文章就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与应用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劳动教育;志愿服务;困境;内在关联;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025—05

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社情和加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渠道,是劳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劳动教育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在关联,有助于全面阐述当前实践育人的新思路、新方向,为落实劳动教育提供新理路、新举措,激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进一步领悟劳动精神,在劳动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劳动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一、大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团中央的大力号召和高校的精心组织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且实践性越来越强。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基层,走近人民群众,更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综合素质能力不断提升,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社区志愿服务平台条件趋于成熟,但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一)项目人员需求规模小,缺乏系统性培训

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总数量每年呈稳步增长趋势,但具体活动项目的人员需求规模小。以湛江市某师范院校“心系老人,情暖夕阳”志愿项目为例,该项目成立于2019年,通过生日会、文艺表演、茶话会、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弘扬“尊老爱老助老”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但志愿者数量需求少,每次招募20-30人左右,分批次到社区进行志愿服务;服务对象有限,每次30位老人左右,涉及面比较窄,主要集中在一个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老人情况均质化,类型单一,每次服务时长大概两小时。同时,志愿服务活动自发性强,虽然志愿实践队在开展实践活动前会向学院和学校报备,并联系指导老师汇报情况,但更常态化的操作是学生自己联系社区,自主招募队员和策划活动,因此,志愿服务缺乏系统性培训。

(二)参与实践时间短,志愿队伍不稳定

当前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呈现低年级课程任务重、高年级课程任务相对轻的特点,且大学生校内活动形成了低年级参与度高、高年级参与度低的惯性循环,具有较高社会参与意愿的低年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的时间受到限制。当前学校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一般在寒暑假才到社区开展,时长大概7-14天,真正深入基层实践的时间有限,无法持续有效地跟进和解决问题。再者志愿团队人员更换频繁,一般会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前,重新招募队员,大部分仍是低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尤其是毕业生参与度低。由于低年级学生专业知识积累量相对较少、社会实践能力有限,加上专业指导和系统培训不足,导致活动开展的现实效果大打折扣,进而影响志愿服务活动整体的质量和成效。

(三)没有凸显专业特色,缺乏品牌效应管理

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主要到乡村开展支教活动,宣传法律和科学知识、环境保护相关政策和知识,传承红色文化等活动,面向老年人开展防诈骗宣传、中华传统节日茶话会、生日文艺表演、指导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或其他电子产品等活动。活动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无法凸显专业特色,没有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深度融合,更难以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招募志愿者没有学科专业要求,志愿人员专业跨度大,包括师范类和非师范类、理科和文科;第二,没有专业分工意识,相近专业整合度差,队员们会因为专业跨度大,思维差异大,在思考问题时产生分歧,影响工作效率;第三,没有将专业知识和城乡社区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紧密结合,没有凸显专业特色,活动类型偏多,活动无法实现项目化和品牌化运营。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与劳动教育的内在关联

大学生志愿服务和高校劳动教育相结合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是青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深入群众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跑好“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

(一)价值趋向: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向而行

志愿服务精神和劳动精神都强调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根同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心同德,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同向而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一切劳动都应该得到鼓励,劳动者也都应该得到尊重。志愿服务的精神内涵包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具有自愿、利他、无偿等特点,在于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根据新时代特征和各阶段学生的特点,把劳动教育中的非生产劳动纳入劳动教育体系中,并将“非生产劳动教育”分为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两个部分,这本身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一种创造性继承和发展[1]。服务性劳动教育促进青年大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技能奉献社会和服务他人。通过实习,在服务性岗位上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和专业技能。在参加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不断强化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生产劳动教育在于引导青年大学生进一步理解和体会劳动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意义,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服务性劳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开展劳动教育有利于青年大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的提升,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

(二)时代要求:培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于2020年7月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2]。劳动是人们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途径,是青年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志愿服务是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形式,属于服务性劳动。不管是劳动教育,还是志愿服务,都有利于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实践观,使青年大学生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在劳动和实践中锤炼过硬的本领,锻造知行合一的能力,增强对劳动人民和社会的接触和了解,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为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有效载体:跑好“实践育人”最后一公里

2017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其中一项是实践育人体系,强调要推进实践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建设,扎实推动实践育人[3]。同时强调,要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说明传统经典项目在高校社会实践工作中依然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践育人成效显著,但也有部分学生不了解志愿服务的本质或者缺乏志愿服务意识、实践能动性差,出现不爱劳动、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无法领悟“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育人价值,导致劳动教育淡化、弱化。而社区的发展,注重调动人们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需要鼓励和引导社区青年、青年大学生深入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与社区服务工作,为基层治理和服务注入青春力量,激发劳动育人的活力。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可以走近群众,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涵养劳动精神和培育劳动素养,还可以通过更大的平台将基层治理和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身边,促使越来越多的居民把家安在社区、把心留在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有助于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从而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大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深化劳动育人成效的路径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到实地考察可以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社情,走近群众,领悟劳动精神。高校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应越来越注重专业性,鼓励学生将志愿服务内容和专业相结合,凸显专业特色。青年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还可以提升专业核心能力,涵养劳动精神和提升劳动技能,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加强乡村建设和社区治理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同时对志愿服务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制度机制和完善平台保障,推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从而增强同学们的劳动认同感和获得感,通过提升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和社区治理的水平,不断深化劳动育人成效。

(一)深入基层勤实践,领悟劳动精神

思想引领行动,深化劳动育人成效,首先要让青年大学生领悟劳动精神,将劳动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大学生利用寒暑假结合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挑战杯”“攀登计划”“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比赛或者活动,充分发挥自己的学科和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专业实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政策宣传等社会实践活动。以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寒暑假深入城市社区、奔赴农村,走近基层群众。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与当地群众同生活、同劳动,打通劳动教育“最后一公里”,从而不断提升青年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认同感。在劳动和服务的过程中提升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劳动能力,积累就业经验,提升服务水平,不仅可以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同时有利于带动更多的青年大学生到艰苦地区、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之花。

(二)加强专业核心能力,提升劳动技能

志愿服务是青年大学生参与乡村建设和社区治理、锤炼本领增长才干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城乡社区,奉献社会。比如,环境保护和政策宣传、法律宣传及援助、机械农具及电子产品维修、农业种植养育知识普及、心理辅导及援助、乡村支教、红色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活动都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参加城乡社区服务时,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促进专业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再创造,促进劳动精神从“隐性”到“显性”的转化。以社会需求和专业建设需求为导向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提升服务的吸引力和现实价值;在组建实践队伍时,可根据活动内容招募相应或者相关专业的青年大学生,根据志愿者的专业和特长进行分类管理,以专业对口为导向分配志愿者资源,从而使志愿者在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奉献社会中得到来自精神和能力的双重回馈,得到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心理满足和对劳动知识技能的锻炼和提升。

同时,青年大学生参加城乡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发展核心能力,促进个人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帮助学生学以致用,从而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胜任力,激发创新创业、就业、职业发展内在动力,在实践和劳动的过程中,涵养劳动素养,培育劳动素养,提升劳动技能。

(三)志愿服务项目化,增强劳动认同感和获得感

为提升志愿服务成效,高校不断推进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完善制度机制和平台保障,增强实践队伍的稳定性和实践内容的专业性。结合“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挑战杯”“攀登计划”等比赛孵化项目,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干,通过科学规划、精心设计、项目管理的方法,将具体的志愿服务活动转化为可见、可为、可推的具体项目,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和体验感。创新创业的本质是发现社会生活的痛点,并解决问题,将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相结合,既可以培养青年大学生的组织策划、沟通协调和团结协作能力,又能使学生从劳动中获得灵感,激发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促进乡村振兴和城市社区的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