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
作者: 马荣国【摘要】“双减”政策的提出是基于当前学生学习压力大、任务重等现实问题的一种教育改革策略,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最有效路径。通过“双减”,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走近自然,亲自体会,深入实践,在具体的实践中获得更直观感受与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将知识与活动相联系,与生活相联系,有更加深刻的体会,促进能力的提升。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双减”要求,要运用一些可行的方法和资源,通过五育并举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除了文化教育之外,身心健康、思想品质、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育也至关重要。要通过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在劳动的过程中加深体验,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感受劳动的光荣性与重要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文章就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要价值,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有效策略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劳动教育;中小学;资源;双减;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030—04
劳动教育是中小学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从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的劳动意识与意愿都还有待提升,这就需要从劳动教育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从劳动教育教学的方法与模式上不断优化并完善[1]。通过结合“双减”政策的具体要求开发多元化、趣味性显著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形式丰富、启发性强的劳动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将劳动教育理念融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环境中,通过跨学科融合,使得劳动教育的体验性、技术性、趣味性特征更显著,更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劳动项目、不同的场景中进行探索,加深体验,感受快乐。在落实“双减”要求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一、“双减”下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
1.劳动教育回归育人初心。新时代背景下,对于教育质量、教育方法、教育路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无论社会如何变化,技术如何进步,立德树人始终是教育的核心任务。育人先育德,这里的“德”不仅仅包括思想品德,还包括劳动品质,无论是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人更加美好的生活,都是依靠劳动来实现,唯有劳动才能实现价值,唯有劳动才能够更好地体现生命的意义,良好的劳动观念是个人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品质[2]。尤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决定了劳动的内容、模式更加多元化,但是正确的劳动观念和爱劳动、乐意劳动、参与劳动的主旨是一致的。在中小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甘肃省委、金川地区所颁发的关于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与要求,不断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增强学生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路径。通过在中小学教学活动中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生活,让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让知识解决劳动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同时在劳动过程中感受收获的喜悦与成就感,在劳动合作中体会助人的快乐。通过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更好地回归育人的初心。
2.劳动教育回归生活。劳动教育的价值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难题,更好地提升生活质量,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教育活动中积极探索方法,拓展路径,通过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贯彻至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比如,在文化课程中融入劳动光荣的理念,在综合实践课程中落实劳动教育实践,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加深对文化知识的理解,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在劳动中提升交流合作能力,在劳动中感受来自他人的帮助与关怀。比如,通过改变劳动方式提升劳动效率,达到不一样的劳动成果,同时还可以在劳动过程中进行优化创新。通过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影响学生,以切实的体验影响学生,通过加强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及利用,强化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全面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双减”下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及利用的策略研究
1.开发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基于当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趋势,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领域重要的任务之一。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劳动教育不再是传统的参加体力劳动,而是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有积极实践的内在驱动力,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与能力,形成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理念[3]。显而易见,要实现预期的教育效果,仅仅依靠有限的劳动教育课程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将劳动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发挥出学科育人的优势,将劳动教育渗透学科教学中,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在语文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信念。在体育、科学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引导学生亲自动手积极实践。劳动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体力劳动上,脑力劳动也是劳动的重要形式。所以,通过将劳动教育理念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利用学科教育与劳动教育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从思想行动上全面影响学生,更好地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植入“慧劳”的劳动教育价值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要实现劳动教育的预期作用,就需要结合时代、社会的变化实施教育活动,在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也要充分体现时代性。当前社会是一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而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先进技术所带来的[4]。所以,新时代背景下的劳动教育也需要从理念与方法上进行全面改革,紧跟时代,不是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劳动教育,而是要结合时代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的现实需求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并进行劳动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这就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合理组织植入“慧劳”理念,何谓“慧劳”显而易见,是从方法与策略上实现劳动活动的最优化。在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就可以着重突出一些科学资源的融入,从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于人类生产活动的积极影响为慧劳教育的出发点,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对于提升劳动效率的优势性。比如,将机械化生产与人工生产相对比,在劳动教育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借助工具提升劳动效率,以此来强化“慧劳”的积极作用,增强学生学习先进技术的信心。
3.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劳动教育要发挥出积极的影响,就需要不断地拓宽劳动教育的广度,将劳动教育的范围不断扩大,并进行深度拓展。在劳动教育的范围上,可以从学校内部着手,为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一些劳动的机会,比如,让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为校园文化建设建言献策,包括维护正常的教学活动秩序,在组织校园活动时进行秩序维护、人员疏导等,成为校园安全的维护者。
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在参与这些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等。突出在“做中学、在学中教”的教育理念,不仅加深学生对劳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层次理解,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吸收、转化与应用[5]。
因此,通过拓展劳动教育的广度与深度,可以让学生对劳动有更深层次的认知。大量的实践证明,拓展劳动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不断扩大劳动教育的范围与路径,也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将知识进行有效转化与应用,实现协同创新、全方面育人的必由之路。
4.构建分层分类、覆盖全员的劳动教育实施机制。劳动教育要落到实处,充分发挥出积极作用,就需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合力量,构建起分层分类、全员覆盖的劳动教育大格局,以此对学生形成更加深远的影响。每一个环境中,都有着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也有着不同的劳动教育契机,劳动意识的养成,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创新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需要持续、长久的进行,也需要全员参与,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个主体都能够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能够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进行及时沟通,以此来实现经验交流、问题共享、改善提升的积极作用。
在良好的认知之下,才能够实施相关的合作措施,从而将三位一体的积极作用更深入地发挥出来。所以,要通过有效的宣传渠道提升主体认知,明确各自的优势与责任,清晰地认识到学校、家庭、社会对于促进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6]。这样,才能够从意识与行动上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并进行劳动实践,并在劳动过程中积极探索,不断思考,创新劳动方法,提升劳动效率,使得劳动教育的启发性更强。因此,要通过运用多元化的宣传方法与渠道,促进各方主体的责任意识,比如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各方的联系,让家庭、社会机构以及学校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当前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教育活动,发挥各方主体的积极作用。例如,在家庭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务劳动,包括洗碗、扫地、处理垃圾、修理简单的电器等生活劳动。在学校中,学科教育也要积极为学生参与劳动创造机会,比如,布置自然课程实践作业,让学生更多地走近自然,参与实践。
三、结论与建议
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深化落实,除了结合学生实施外,还要不断外延拓展。包括通过项目学习、合作学习、任务布置、问题提出等多种课程形式,使得资源更丰富,形式更多样,趣味性更显著,更有利于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在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开展项目探究,或是以任务布置的形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劳动教育与生活环境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在此基础之上持续创新。
劳动教育是否发挥了实效性,劳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否具备指导性,除了观察学生在具体劳动中的反映与表现之外,还需要通过总结与评价了解劳动教育教学的成果。一般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总结与评价,当劳动任务或是劳动项目结束之后,引导学生对其所参与的任务或是项目进行总结,包括回顾劳动的过程,梳理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是困难,解决问题或是困难所用的方法,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反思是否有更好的优化空间,总结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感受与心得。结合评价与总结,对好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进行强化运用,同时在正向反馈基础之上,对以后的劳动教学活动进行持续改进与优化。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要以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为出发点,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加强对劳动教育资源的科学开发及有效利用。通过在教学活动中全面融入劳动教育,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能力,在劳动中探索和创新。
参考文献
[1]熊文.争议与热点:新时期体育中高考改革取向再审视——兼论“双减”背景下体育中考的介入与定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2(08):83-92.
[2]李佳蕾,陈慧娟,刘祎莹.“双减”背景下的“双增”——对课后服务和校外培训实效性的反思[J].少年儿童研究,2022(06):36-48.
[3]刘勇.“双减”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专项督导的政策逻辑与实施路径[J].教育测量与评价,2022(03):76-85.
[4]高巍,周嘉腾,李梓怡.“双减”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后服务:问题检视与实践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2(05):35-41+ 58.
[5]闫纪红,吴文平,代新语.“双减”背景下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生态化路径研究[J].体育学研究,2022(02):09-20.
[6]王晶莹,周丹华,李想,等.“双减”背景下的家庭作业:问题回顾、作用机制分析与提质增效路径选择[J].现代远距离教育,2022(01):57-63.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