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综述

作者: 丁霞 安乐 包振华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综述0

【摘要】组织力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党建工作的核心要义,也是学者和党务工作者关注的研究热点。目前,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内涵及特点、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意义、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实施路径等四个方面。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中存在政治功能弱化、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组织生活缺乏内涵等问题,大多研究建议从政治建设、队伍建设、组织优化、制度建设及融合发展入手,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现有研究,还存在理论层面居多、以定量分析为主、分析不够深入、理论研究未形成规模等不足。

【关键词】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文献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038—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即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202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健全高校各级党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近年来,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逐渐成为学者和党务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拓展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研究视角,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另一方面也对进一步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一、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

笔者以中国知网为文献研究来源,以“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篇名进行检索,检索跨度为2018年—2022年,筛选处理后得到137篇文献样本。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从研究的年发文量、刊源分布、研究类型、研究热点等维度进行分析。

二、研究数据概况分析

1.基本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组织力”的概念后,聚焦高校基层党组织力的相关研究逐年增多,主要集中在2019年——2021年期间,年均发文数量为36篇。文献有基金支持的占比75%,独著占比53%,作者为2人的占比33%,作者为3人及以上的占比14%。文献以思辨研究居多,占比85%;实证研究仅占15%。现有文献发表在核心期刊的占比7%,发表在普通期刊的占比93%。

2.相关概念。从国家层面来看,高校所有的党组织都可看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就高校自身而言,校党委是最高党组织,各院(系)党委或党总支、师生党支部被看作是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本研究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需要从学校党委、院系党组织和师生党支部三个层面共同发力,故文中所涉及的高校基层党组织是从宏观角度去看待,没有特指某一层级的党组织。

3.研究热点内容。通过仔细研读文献并分析内容后,本研究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热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关于内涵的研究,包括定义、特征、构成要素及内在逻辑等;二是关于重要性的研究;三是关于存在问题的研究;四是关于对策或路径的研究。

三、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概念内涵的研究

准确理解和掌握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概念内涵,是开展相关研究的逻辑起点。从学理角度来看,“组织力”属于管理学概念,以往很少出现在基层党建研究中。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但并未明确定义这一概念。不少学者认为,1938年毛泽东在其撰写的《论持久战》中提出了“政治组织力”,可以看作是“组织力”在基层党建领域里的最早应用。关于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界定,徐丙祥、高振岗两位学者的观点在学界得到普遍认同,都强调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根据特定的目标任务,整合各种要素[1],如包括动员力、发展力、监督力等在内形成的整体合力[2]。目前对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尚未形成权威、统一的定义,很多学者借鉴了徐丙祥、高振岗的观点[3],如郭茜、薛云云等尝试从“整体合力”或“综合能力”的角度来定义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4]。

也有部分学者认为,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一种由若干要素构成的能力,如林凯提出组织引领力、组织凝聚力、组织覆盖力、组织推动力、组织创造力和组织约束力等六个要素[3]。沈光认为,组织力由政治领导能力、组织覆盖能力、服务师生能力、推动发展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等要素构成[4]。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一种“合力论”,无疑是学界研究的主流,也是大众普遍接受的观点。对于其内涵的研究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与其他基层党组织相比,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既有普遍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与高校的社会职能和根本任务紧密相关;二是高校党组织组织力特别强调政治引导(引领)力,是以政治引领力为核心的系统性能力的整合;三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由内部组织力和外部组织力,或是由内向构成力和外向构成力组成的合力。内向构成力主要包括结构力、文化力,外向构成力主要包括号召力、推动力等。内外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四、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重要性的研究

相当一部分研究关注了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重要性及必要性,通过梳理分析发现,有助于从宏观视域、政治使命、服务功能、现实逻辑等多个维度更加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党建工作做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

1.是深入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重大论断,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明确了新时代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充分认识新时代党建总要求对做好高校党建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要以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为抓手,夯实党的执政之基。

2.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的重要举措。保证全面从严治党在基层落地、落深、落实、落细,必须夯实高校基层党建,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高校一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领域,教育部党组和31所中管高校党组织在2021年十九届中央第七轮巡视中发现有的高校存在“深化从严管党治校有不足”的问题[5]。因此,高校要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有效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联动作用,在提升自身组织力上下足功夫。

3.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高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具备强大的组织力,才能有效协调各个部门、各个环节、各个主体,形成育人合力,从而在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中积极发挥党建工作优势,成为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根本动力。同时,只有切实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与创新、意识形态、学科建设、师德师风建设等方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4.是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全面领导的核心要义。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特优势在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回顾我国高校的办学历程,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只有推动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才能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确保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

5.是推动高校自身改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靠保证。实践证明,高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党建的引领和保障。只有积极调动高校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服务功能,把党建工作与高校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结合起来,才能为高等教育事业的内涵式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政治基础和组织基础。

五、关于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中存在问题的研究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存在问题的现有研究中,有部分研究者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进一步梳理问题、挖掘原因。研究结果显示,21篇采用实证研究的文献均指向制约组织力提升的问题,其中15篇为案例研究,6篇采用问卷调查或访谈的形式。通过梳理提炼并统计文献中问题阐述的相关短语频次,绘制成词云图(如图1),根据字体颜色、字号、处于词云中心或边缘位置可看出问题的严峻性和普遍性。我们从图中可以发现,研究主要聚焦于政治功能、引领力、队伍(党支部书记、党务工作者、党员)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关注工作机制、制度建设、服务意识等方面。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综述1

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存在弱化现象。党的政治功能是党的首要功能和根本功能。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党的领导力、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创新力,因此必须突出政治功能,并将其作为第一要义抓紧抓实。黄玉华等对广东80所高校的党务骨干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高校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虚化、弱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四个意识”不够强;二是重业务轻党建,党建与业务工作“两张皮”现象明显;三是“三会一课”制度形式化比较严重[6]。

2.高校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者素质不高、队伍薄弱。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人力支撑。郭茜认为,“双带头人”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书记的人员选配上,标准不够高,执行选任制度不到位;二是在书记队伍的能力提升上,少有专门性、针对性的培养举措;三是缺乏保障激励机制[7]。冯身洪指出,基层党务工作者队伍存在编制不定、工作能力不强、工作水平不高等问题[8]。张雪等指出,党务工作者队伍,特别是专职组织员的配备数量不足[9]。

3.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生活缺乏内涵、组织凝聚力受限。《条例》强调,要健全高校党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全面增强高校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张庆玫等学者认为,组织基础不扎实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不够;二是落实“三会一课”等组织生活制度不够严格;三是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落得不实不细[10]。于战明等对广州一所示范性高职院校343份党员问卷结果分析后指出,26.53%的受访者表示支部教育内容针对性、时效性不强,57.14%表示支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17.2%表示教育效果不明显[11]。

4.高校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研究者发现,由于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不够严格、宣传服务群众不够到位、调动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不够有力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党支部难以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此外,部分党员意识淡薄,服务大局意识不强,教育教学中政治灵敏度不高,从而导致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充分。

5.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体系不健全。研究者发现,大部分高校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党建考核评价机制,存在考核内容不全面、考核方式单一、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不足等问题。此外,党员教育的长效机制还不够健全,日常管理、激励引导、问责机制还有待完善。

六、关于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路径的研究

现有的研究将重心更多放在如何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方面。大部分研究者都是基于问题提出解决的对策,也有一部分研究者从党中央的精神和要求提出具体举措和实施路径。通过提炼研究者提出的路径或对策的关键词,进而生成知识图谱(如图2)。同样,根据词频显示字号,字号越大说明关注度越高。可以看出,研究者倾向于通过强化政治建设、队伍建设、优化组织体系、完善制度建设、推动党务与业务深度融合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研究综述2

主要提升路径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提升组织引领力。研究者普遍认为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必须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要突出政治功能。向晋文指出,“体现和彰显政治功能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具体要求和直接指向”[12]。围绕突出政治功能的要求,研究者认为应聚焦四个维度:一是要发挥好战斗堡垒的作用,始终坚持“四个服务”,实现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要牢记立德树人的使命,紧紧抓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根本任务;三是要强化理论学习制度,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四是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制度,规范“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政治理论学习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