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征与成长机制

作者: 任志娟

【摘要】创新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提倡创新教育,就必须建立一支创新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文章探析了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征,即先进的教育理念、复合的知识结构、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卓越的专业品格;提出了自我学习为导向的创新型教师成长机制,即问题意识、行动研究和反思。

【关键词】创新型教师;素质特征;成长机制;问题意识;行动研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044—0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呼唤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特点的体现。然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涉及教育政策等宏观制度,更关乎教学实践中的个体化专业成长动因等微观机制,因此,研究和探讨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征和成长机制,对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征

1.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理解教育本质基础上形成的工作信念,反映了教师对教育、学生和学习的基本看法[1]。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了时代的精神和要求,把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掘每位学生的潜能,激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使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由“听课者”转变成“参与者”和“合作者”;二是树立全新的师生观,经常深入学生中,通过沟通与对话,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学生发展优势智能创造条件;三是艺术地运用课堂点拨和评价机制,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氛围,教会学生怎样收集、选择和处理信息,以建设性的态度开展质疑、批评乃至争辩,进而形成师生双边的心智对流,共享对话的喜悦。

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初任教师成长为创新型教师的思想前提。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指导,教师才能不断反思教育教学过程,才会发现问题,并主动探索与教学环境和学习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也只有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才能保证教师通过研究确立的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和教学手段的合理性。

2.复合的知识结构。认知心理学把教师知识作为教师教育活动的认知基础,分为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这就构成了教师的知识结构[2]。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学习掌握的学科领域知识,或者是学科专业知识,如数学、英语知识等;条件性知识是指教师学习掌握的教育哲学、教育脉络、学生认知和心理发展、教学方法和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开发、班级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集中体现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之中,这是教学专业有别于其他工作的知识基础,体现了教学工作的独特性;实践性知识属于缄默性知识,受个人经历的影响,包含着丰富的细节,以个体化的内隐式语言而存在。创新型教师面对不确定性的教学条件,采取符合特定情景的教学策略,使教学充满生机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不是平面的、静态的、零碎的,而是立体的、动态的、系统的,具有多层复合性和开放性,这三个方面的知识相互支撑、有机整合和渗透,既是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科学性、艺术性的体现,也是教师精神生活的发展性和丰富性的反映。

3.精湛的教育教学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建立在知识素质基础上,是教师实现教育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应当具备的专业能力。澳大利亚学者把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概括为七个方面:(1)动力技能,包括刺激、强化学生行为,支持和接受、激励学生表达感情,分析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等;(2)讲授与交流技能,包括解释、反馈、澄清和有计划地重复,熟练运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3)提问技能,包括引导问题解决、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等;(4)辅导技能,如组织学习小组,咨询、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及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等;(5)教会学生思考的技能,如鼓励探索性学习、运用角色游戏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思考与判断、支持学生拓展批判性思维等;(6)评估技能,如灵活运用评价方式,及时评价学生的学业进步,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及小组交流等;(7)课堂管理技能,如分析并认识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以任务为目标的学习行为,指导并解决课堂中的多重问题,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症结并采取补救措施。

4.卓越的专业品格。专业品格是教师通过完善和升华人格特征而形成的对教育工作的情感态度,是教师职业境界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源泉,直接关系到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方向。正是创新型教师具有卓越的专业品格,才使他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辛勤工作,从而取得卓越的教育成果。创新型教师的专业品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热爱教育,对教育工作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投入感,主动把教师职业作为一项事业而不是谋生手段,乐于奉献,甘为人梯,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爱岗敬业、主动负责、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职业境界;二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新兴趣浓厚、想象丰富,热情洋溢、情绪饱满,意志坚定、持之以恒,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三是对教育工作有深层次的理解,坚持自我学习,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教育教学技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以饱满的精神状态面对教学和学生;四是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包容的心态和欣赏的原则建立新型师生交往关系,关心学生的情感、心理和精神方面的需要,努力形成相互欣赏的教育氛围。

二、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机制

1.要增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没有问题意识,就会对教学中出现的很多现象视而不见。比如,有的学生上课打瞌睡,有的学生总是不与他人合作等,这些现象几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在发生,但却很少引起教师的重视。教师是否具有问题意识,能否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教师个人的理论素养有关。理论贫乏、视野狭窄的教师常常依靠经验来教学,或者模仿他人的经验进行教学,难以对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深入思考,也就发现不了问题。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问题意识,就要通过持续的自我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用最新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来审视教育教学过程。

教师有了问题意识,还要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克服对专家的盲从,跳出过度依赖经验、不思进取的怪圈,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从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巨大变革中寻找问题;从对生动而又活泼的教学场景的细心观察和体悟中捕捉问题;从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政策实践中确定问题;从学校、学科整体发展和与同伴的共同探讨交流中发现问题。

2.要加强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研究方式,追求效能提高和实践改进。行动研究与一般研究的问题有所不同,一般研究的“问题”相对固定,具有普遍性,而行动研究的“问题”是在特定场景中不断生成的,随着研究的深入而不断深化,是特定场景中的“具体问题”。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开展行动研究时,不需要遵守某种僵硬的程序,也不需要运用特定的研究方法,只需要对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保持敏感性,并实时调节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既不是在实验室进行的,也不是研究室发生的,而是在研究者的工作场景中展开的。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研究成果的使用者。所以,行动研究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学习过程、一种学习途径。

虽然行动研究发生在特定的教育教学场景中,但行动研究与一般的教育教学行动具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的教学行动是随意性的,而行动研究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一是行动研究要追求计划的合理性,研究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要主动寻求理论依据,有意识地监控自己的行为;二是要关注问题解决过程,不断反思问题解决过程,通过反思发现新问题,开展新一轮观察反思;三是注重客观证据,不能依赖教师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主观判断,要注重收集材料和数据,以客观证据来说明教育教学的现象和观点;四是合作的公开性,行动研究过程要邀请同事和校外教育教学专家参加,在交流和合作中共同探讨问题解决策略,不断接受来自同伴和外部的质疑和批判;五是成长性,教师在行动研究中要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不断进行反思,使之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得到发展和成熟。行动研究是一种思想,也是贴近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不断为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提供支持,有助于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能,促进其专业成长。

3.要不断反思,提升自我。反思就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审视、探究和评价,是教师提高自身教育技能和完善知识结构,提升效能的基本方式。反思具有探究性,其本质是理解与实践的对话,体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双重角色。教师自身的实践经验只有经过反思,才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能得到提炼和升华,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引擎和理性力量。

对教育教学实践反思,能使教师避免掉进经验的陷阱。如果一个教师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理性反思,不将经验通过反思进行概括和升华,他的成长就会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只有当教师意识到自己经验的局限性,并通过反思进行重构,才能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形成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创新性见解,进而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质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践,1998(01).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265.

(本文系2023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党的二十大精神阐释”专题研究重点课题“创新型教师素质和成长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3]GHBZ016)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