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研究
作者: 樊宗宝【摘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巧妙设计化学作业,提升作业质量,通过设计作业达到检测课堂学习效果的目的,并进一步把握学生的学情,为教师精准开展教学活动反馈准确信息,是每一名化学教师应重点关注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方向,探索“双减”下初中化学作业提质增效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初中化学;作业;设计;问题;方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112—04
基于“双减”背景下的教学活动,初中化学教师必须对化学作业的设计作出相应调整,认真分析当前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精准把握当前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方向,结合学生具体学情,从不同角度优化作业设计策略,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促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1]。
一、当前初中化学作业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作业设计缺乏多样性。国家出台的“五项管理”相关文件对作业管理提出明确要求。教师要把握好作业的育人功能,结合学科特点,创新作业设计方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彻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只是引导学生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在课本当节没有习题时,针对所学知识点简单地选取一些习题,通过强化练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而且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习惯性地选取中考题或侧重于基础知识的训练,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处于被动做题的状态,而且无法促进“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
2.作业设计缺乏阶梯性。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并不考虑学生的差异性,授课结束后,给所有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若作业设计过于基础化,学优生得不到拔高,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也达不到更好的效果。若作业设计拔高性较强,会导致部分中等学生和大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无法解决问题,带来学习上的困难,长此以往导致中等生掉队沦为后进生,后进生彻底丧失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多数中等生和后进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会选择抄袭或者乱写一通,导致作业完成情况达不到理想状态,无法发挥作业的效能,从而出现低效作业或无效作业。
3.作业设计缺乏趣味性。作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成果的巩固和作业价值的发挥。大部分初中化学教师采用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一般是对所学知识点的强化巩固,针对一些重难点知识,教师可能连续几天布置相同的作业进行强化训练,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但是机械重复的作业可能导致部分学生,抵触完成化学作业,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化学作业设计的方向
1.设计多样化作业。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在布置化学作业时,应当打破单一的作业模式,除布置传统的书面作业外,要思考如何改变作业形式,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如,可用手抄报的形式绘制某一知识点或单元的思维导图;利用家里的废旧物品进行家庭小实验;针对某一问题或者某一现象书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这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家庭小实验,让学生利用家中的白醋、鸡蛋壳、吸管、矿泉水瓶、蜡烛、玻璃杯等物品尝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验证二氧化碳的相关性质。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设计生活化作业。学生的作业是巩固学生学习成果、提升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环节。设计生活化的作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有效地促进化学学习生活化,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的实用性,进而强化学生对化学学科的重视程度。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适当设计一些生活化的化学作业,帮助学生达成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催化剂的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作为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并在学生携带自己所选取的物品返回学校后,提供一定量的过氧化氢让学生实验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学生从提出问题到实验探究,真切地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科学探究和化学学习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设计梯度化作业。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因多方面的原因,必然会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较大的差异性,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同,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化学作业时,要结合所学内容,在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设计梯度化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都有能力完成作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例如,在学完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课程后,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情和能力设计梯度化作业,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可以结合课后习题,设计一些考查基础知识的填空题让他们完成,加深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及用途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实验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一氧化碳气体,以及如何除去一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二氧化碳气体。学生既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合作探讨,必要时可以向老师求助。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在完成基础作业的基础上尝试完成带有拔高性的作业,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4.设计情境化作业。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设计情境化的作业,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了水的净化后,教师可以布置这样的情境化作业。假如你在山林中迷路了,如何将河流中的水适当净化,解决自己的饮水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生活中的物品自制简易净水器并尝试净化浑浊的水,学生将自制净水器带到学校后,教师再适当提供一些活性炭,让学生再次尝试对“有颜色的水”进行净化。通过这类情境化作业,既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还可以提升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初中化学作业提质增效的设计策略
1.精选必做作业,夯实基础知识。化学作业是对化学学习成果的有效巩固,对于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除了要求学生记忆外,还需要适当训练进行巩固,这就要求教师针对所学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精心选择必做作业,通过少而精的作业,既达到夯实基础知识的目的,又不增加学生的作业量。例如,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原子的结构时,针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大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画出前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标出元素符号和元素名称,以方便进一步学习离子结构示意图。此时,为了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教师可精选不同类型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减少作业的总量。如,让学生画出氢、氧、氯、钠、镁、氖、钾、钙这几种元素所对应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再结合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既方便学生学习知识,巩固所学内容,又缩短了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在进一步学习离子后,还可以选取几种元素让学生在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依据电子得失情况,尝试画出对应的离子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比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离子结构示意图,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设置作业卡片,开展分层训练。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达到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变化。作为初中化学教师,在设计作业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学情和所学知识点,设置一些作业卡片,适时发放给不同学生,开展分层训练,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种做法可以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选择学生独立完成或小组合作完成。例如,针对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师可以设计不同的作业卡片,不定期发给不同的学生或学习小组,构建竞争模式,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针对元素组成、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质量比等内容,可以设计不同的计算卡片,发放给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练习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设计与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一定量物质中某元素质量的计算相关的卡片给优等生,提升他们的解题能力。对于同一化学反应或同一数据的化学方程式计算问题,可以设计成文字描述、图像和表格这三种类型的卡片,并发放给不同的学生,让他们独立思考计算。这种做法充分利用了学生的好奇心,既能有效带动学生利用零散时间探究问题,还能解决部分学生把作业当成负担的问题。
3.归纳解题口诀,构建解题模式。初中化学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归纳解题口诀,再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典型习题,帮助学生构建解题模式,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让学生感受解题口诀的巧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完成作业的兴趣。例如,针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题目归纳出不同的解题口诀。如,判断反应物或生成物组成元素的问题,可以归纳出“一边有一定有,两边有可能有”的口诀用于解决无数据推导物质元素组成的问题。若只在化学方程式一边出现的元素,则未知物质中一定含有这种元素,若两边均出现的元素,未知物中可能含有这种元素。针对有数据推算物质元素组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归纳出“化整、除量、得数、推式”的口诀解决这类问题。首先根据题目中的数据,算出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并将所有质量全部化成整数;再用所得整数除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算出各种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最后利用反应前后的原子种类和数目不变,推出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最终得出物质的元素组成。针对表格类质量守恒定律问题,教师可以归纳出“前后等,求未知,后减前,正生负反零可催”的解题口诀,同时强调在这类问题中出现某种物质一定是催化剂的说法绝对是错误的,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利用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的规律,计算出未知物质的质量,再用反应后每种物质的质量减去反应前每种物质的质量,若得数为正数,则为生成物,若得数为负数,则为反应物,若得数为0,则可能是催化剂。
4.设置开放作业,开发学生思维。巧妙设计化学作业,可以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思维,构建知识框架,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在设计作业时,我们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作业,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整合和灵活应用能力,锻炼学生思维的敏锐性[3]。例如,在学习完酸碱盐知识后,针对酸和碱反应后溶质成分的探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作业:向滴有酚酞溶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溶液变为无色后,探究溶液中的溶质成分。针对问题引导学生提出可能只含有氯化钠、可能含有氯化钠和氯化氢两种猜想。引导学生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检验氢离子,让学生思考如何去检验氢离子,并要求学生至少提出两种方法。针对这一开放性作业,学生可能提出利用酸碱指示剂判断、通过测定溶液pH判断、加入活泼金属判断、加入氧化铜或氧化铁判断、加入氢氧化铜判断等多种不同的方法。设计这类开放性问题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精编测试母题,循序渐进突破。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研究各类试题,对知识进行整合,针对不同的知识点,精编一些测试母题作为学生作业,适时用于训练,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进一步突破解题瓶颈,提升知识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完溶解度曲线后,教师设置作业时,可以针对点的意义、交点的意义、某一点溶液的状态判断、溶解度的大小比较、一定量溶剂中加入一定量溶质所得溶液质量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陡升型和平缓型物质互相混合后提纯的方法、饱和溶液改变温度后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的判断等按照考题的难易程度精编作业母题,结合一些解题口诀,引导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小组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解决这些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他们都能有所收获,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6.互助合作检测,提升应试能力。每一个学生是一个个体,当构建成一个合作小组后,便组合成为一个学习集体,化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充分考虑集体的智慧,发挥集体的力量,引导学生互助合作,共同解决一些问题,也可利用小组合作针对重点知识巧妙设计检测试题,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总之,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既要加强对重点知识的记忆,还要进行一定的强化训练,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作为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作业,巧妙设计,灵活规划,通过设计多样化作业、生活化作业、梯度化作业、情境化作业,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通过设计必做作业、设置作业卡片、归纳解题口诀、设置开放作业、精编测试母题,开展合作检测等多种途径,打破传统作业模式,力争在减少作业总量的基础上,提升作业的效度,创设全新的作业模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真正实现乐学。
参考文献
[1]张丽丽.“双减”视域下初中化学核心素养导向的作业设计[J].化学教学,2023(04):80-84.
[2]王健.例谈“双减”背景下初中化学动态作业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03):04-06.
[3]吴秋月.“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化学作业设计——项目化作业初探[J].亚太教育,2022(07):16-18.
编辑:张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