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 王文战【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质量的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能有效引导学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信息技术以互联网、多媒体等为依托,具有直观性、便捷性、丰富性等特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强化课前预习,优化课堂导入,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帮助学生巩固复习效果,从而丰富课堂教学素材,创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等优势,能够有效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7—0116—04
初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系统地学习国情国策、道德法治、理想信念、法律法规、权利义务、生命健康等知识。随着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改变,道德与法治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资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素材,拓展课堂教学的深度、宽度和广度。基于此,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组织开展高质量的信息化教学活动,创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呈现方式,全面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质量。在此,笔者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际,探究如何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提供经验借鉴。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分析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们探究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比较被动,很多学生一般在考试前背诵相关易考点。当多媒体课件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助力后,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因为图文声像并茂的知识呈现方式,能营造更活跃的课堂氛围,会让学生们有种身临其境的学习感受。当课件视频播放出与教材内容相关的重要发展成就新闻时,学生们会保持思维活跃,共同感受祖国的繁荣强大,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民族自豪感;当课件图片呈现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时,学生们会专注思考,运用教材知识点加以解释与说明,通过理性思维进行分析与总结;当师生通过多媒体信息平台互动时,便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学生们会积极参与道德与法治内容的讨论交流,进一步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由此可见,基于信息技术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能为学生们搭建乐学的平台,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是学生们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容的重要阵地,打造高质量课堂是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基于多媒体课件的丰富图片、视频等元素,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用心思考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和习题。如此,学生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而学生也能真正成为课堂探究的主人,当他们全身心地探究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内容时,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那么课堂教学效率就得到了提高。
3.有助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丰富的教学素材,其中包括时事新闻、案例信息、探究活动、教材课时内容以及单元内容的思维导图等,使学生们在了解相关知识时,增强政治认同,提升道德修养与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品质,形成较强的责任意识。不仅如此,学生们还可以在多媒体课件的引导下,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总结整理等学习活动,进而强化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这样,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价值得以充分发挥。由此可见,基于多媒体课件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的培养[1]。
二、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加强课前预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科学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充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要学习的知识点,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们一般通过浏览教材内容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虽然学生们都能识读出教材上的语言文字,但是个别学生并不会对具体的语言段落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整合,难以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所以,需要进一步提升课前预习的有效性。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学生用于自主预习的课件,引导学生边浏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边观看课件内容,边思考、分析,从而切实提升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开放互动的世界”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当今世界“开放、发展”现状、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与负面影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等内容。对此,教师不仅可以呈现上述相关内容的文字信息,还可以呈现上述相关内容的图片、视频等。以“经济全球化的表现”这一模块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呈现商品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具体案例,包括国家1设计鞋子的形状,国家2制造生产鞋子的机器,国家3生产鞋子,国家4售卖鞋子等。由这一案例信息,可以知道某一种商品的设计、生产、制造、加工以及售卖等可能会在多个国家、地区完成。当学生们观看了课件中图文并茂的具体案例内容后,他们会初步了解世界的开放与紧密联系。
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享他们对相关内容的解读,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自己在预习过程中总结的知识内容。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教学。由于学生们在课前已经预习了教材内容,所以,他们对相关内容已有初步认知,为了检验效果,他们的课堂互动表现会非常积极,进而能取得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2.借助信息技术,优化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课堂导入只有几分钟,但这几分钟时间对后续课堂教学质量的影响非常重要。当学生们在课堂起始环节保持积极饱满的精神状态,那么,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会更有效地良性互动,大家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能深入理解教材重点内容。相反,如果学生在课堂起始环节注意力分散,那么他们后续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抽象的文字信息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3]。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性与便捷性导入新课,从而为高质量课堂的打造奠定基础。
例如在学习“坚持改革开放”相关内容时,如果班级学生非常喜欢听故事,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起始环节,运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小岗村18户农民搞生产责任制”的故事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在此基础上展开后续内容的学习。如果班级学生非常喜欢听歌曲,那么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曲以及这首歌曲创作的社会背景,从而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歌曲的方式,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相关知识,进而展开后续内容的学习。如果班级学生非常喜欢观看影视片段,教师可以在课前搜集、整理改革开放相关影视片段,将其作为教学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行知识探究。
3.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突破重难点[4],学生结合自身的认知,表达自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丰富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以多元化的思维视角,理解相关教材内容的重难点。
例如在学习“中国担当”这一内容时,学生们需要深入理解“中国担当”的表现,理解何为中国智慧。对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西非地区出现埃博拉疫情时,中国医护人员积极提供援助,作出的突出贡献;或是呈现中国维和官兵积极参与联合国安理会维和行动等内容。学生们可以结合课件内容,分享他们对医护人员、中国维和官兵等群体的认识,分享他们了解到的中国智慧,从而在了解多元化信息内容以及互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担当”。教师还可以通过课件,引导学生展开自主分析与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信息主题,分析中国智慧对世界的影响等。
4.借助信息技术,提供个性化学习平台。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之间存在差异性。有些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比较强,能在短时间内理解、记忆教材知识点,且能结合教材知识点进行有效的推理分析,做到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有些学生的思维认知能力相对较弱,在理解、应用教材知识点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结合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因材施教,但依然无法满足个别学生的学习需求。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直观、便捷呈现难度不同的教材内容,并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呈现不同的课件内容,有针对性地与不同能力的学生互动,从而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学习“走向共同富裕”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多层次学习内容课件。如设计教材基本知识点相关的课件内容时,涉及如何正确理解共同富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深化改革以及经济新常态等基本概念内容。这些基础知识是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必学内容,教师可以结合课件内容设计简单的问题,引导班级中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作答。还可以设计教材知识拓展课件,运用漫画的形式呈现我国城乡居民的小康生活,引导学生分析、思考。学习这类内容,不但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而且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知识运用、迁移和分析能力。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漫画的关键字等信息入手,将相关信息与教材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深入思考与分析。而教师通过聆听班级中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对漫画进行分析,能更好地全面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等,然后结合学生的作答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
5.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巩固复习。传统的作业练习中,学生们一般通过背诵或做习题巩固知识,教师根据背诵或习题结果掌握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App以及网络信息平台和电子设备等所学巩固知识,在增强作业练习趣味性的同时,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能力。
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信息平台,呈现多元化习题内容,引导学生在线解答。如学习“民主与法治”相关内容时,教师通过网络信息平台,设计考查相关知识点的单选题和填空题,也可以设计难度较大的多选题以及材料分析题等。然后,学生们通过多媒体设备,在线解答,在线提交。通过结果分析,学生们可以了解习题解答情况,教师也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网络信息平台的错题集,进行相关知识整理与查缺补漏。一些功能强大的网络信息平台不仅能结合学生的作业情况自动生成错题集,还能结合错题推送相关知识点,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网络信息平台的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查看信息平台推送的学习视频等;还可以结合信息平台数据信息,设计与学生错题相关的习题类型,引导学生再次进行习题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总而言之,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课堂教学,能多元化地直观呈现教学内容,能充分调动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探究的积极性[5]。现在,很多学校都配备了电子白板以及其他多媒体设备,教师们都在积极学习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和应用。由于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的理论性比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拓展课堂容量、深度和广度。因此,教师应积极借助信息化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组织展开科学有效的道德与法治信息化教学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更加深入、全面地理解教学内容,进而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荔恭.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1(21):87-88.
[2]吕明邦.“先学后教,当堂检测”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6(04):103.
[3]高靓.“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改革路径探析[J].考试周刊,2023(08):43-47.
[4]黄科.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探析[J].新课程,2019(07):116-117.
[5]张全红.增强课堂互动提升初中化学教学质量[J].求知导刊,2020(38):51-52.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