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进校园”背后的教育隐忧

作者: 王瑶

“预制菜进校园”近期仿佛成了“众矢之的”,遭到全国各地家长的抵制和抗议。究其原因是家长出于对食品安全的担忧。

《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等制度规定,不断强化校园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标准,但依然有人铤而走险,试图从学生的口中赚取利益。随着各级部门的大力推进,相关法律法规的深入人心,食品安全早已成为家长关注的重点。曾经遗留的食品安全问题尚未能完全解决,此番若是再引入“预制菜”,家长所需承担的风险实在太大。显然,教育部急民众之所急,回应民众之所呼,以谨慎的态度对待“预制菜进校园”,不仅舒缓了家长的焦虑,也进一步助推了食品安全理念的落实落地。

《食品安全法》明确规定,学校等集中用餐单位的食堂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标准。作为新鲜事物的“预制菜”,其推广、发展、覆盖需要时间和市场印证。在教育领域,家长本身所要承担的压力就不小。升学压力、择校焦虑、课业负担、身心健康、校园安全等等,本身家长已处在种种的忧愁当中,如今又平添新的隐忧,势必会冲击家长们的内心防线。遭到抵制,便也在情理之中。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一个个家庭的希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关系千家万户,关乎社会各界。在现实教育语境当中,家长及孩子依旧是处于弱势,不明不白被要求接受“预制菜”,表面来看,只是餐食的改变,实际上则是家长和学生的选择权、知情权被剥夺。这种家校不平等的教育沟通势必难以推进,出现纠纷和矛盾也在所难免。然而,如若任其发展,对“预制菜”一事不回应家长诉求、不听从家长意见,家校的信任势必进一步瓦解,最终受伤害的还会是孩子。

读懂“预制菜进校园”纷争背后的教育隐忧,方能真正理解家长的担忧与无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