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探索

作者: 王琳

【摘要】“双减”政策的实施,为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契机。学校应抓住这个契机,通过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唤醒学生对生活的认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文章认为,学校要对劳动教育重点规划,整体设计劳动育人架构;同时,完善劳动课程体系,践行评价改革,提升学生的劳动能力。

【关键词】劳动教育;劳动育人架构;劳动课程体系;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0—0035—04

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这个薄弱有学校、教师、学生之间自源性主观问题,也有来自家长、社会的他源性客观方面的原因。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把“劳动意识”作为“实践创新素养”纳入“核心素养”的总体框架。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1]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提出劳动课程、劳动教育实践成为丰富学生学习生活、落实劳动教育、解决劳动教育中存在的自源性与他源性问题,形成良好教育生态的新契机。

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笔者所在学校尝试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指导,以“Hui”劳动课程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劳动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少年君子”为劳动教育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整体设计劳动育人架构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也是学生参与劳动最主要的场域之一。学校应该在劳动教育的规划和设计上进行前瞻性引领,从根本上保证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

1.制度先行,总体规划学校劳动教育。首先,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方案,并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同时,结合劳动精神、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实践等各方面教育内容,制订《劳动教育活动总体方案》,将学生责任担当教育纳入年度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制订《劳动教育活动手册》,指导学生对劳动项目、内容进行记录和评价;借助《寒暑假劳动任务单》,指导学生参加家庭劳动,在寒暑假期间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其次,将劳动教育作为教师教育教研工作的重点内容,在学期各教研组教研工作计划中将劳动教育内容作为各学科教学整合内容,强化劳动价值。

2.筑牢底座,强调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小学阶段是劳动教育的最佳时期,儿童有很强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遇到事情喜欢自己动手,乐于助人,也愿意分享自己的各种收获。针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应从学校本身的教育理念出发,创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各类劳动荣誉,激励学生将责任担当作为自身德性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德育主题活动、劳动课程、班队课等方式,帮助学生从小建立自觉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利用少先队评优选先计划与劳动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收获的喜悦和自身成长的快乐。

3.学科融合,选择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对学校而言,开展劳动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从学校层面出发,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可行性、适宜性、主体性等各个方面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并做到课内外相结合、校内外相结合。可以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就劳动教育的课程实施进行整体部署;从学校整体角度出发,将“德智体美”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合;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将劳动教育向课外和校外拓展,并借助学生家庭劳动,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知识和感悟,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同时,各类主题体验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将知识与体验相结合。

二、健全完善劳动课程体系

“双减”政策的落实,为劳动教育的开展留出了时间与空间。随着学生作业与培训压力的减轻,学校可以利用学生“多出来”的时间安排学生参与劳动、动手操作、实践创新,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2]。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各方面的挑战,只有在学校层面将学生课堂学习、校内劳动、课外劳动作业等统一整合,才能有效利用“双减”政策创造的契机,更好地将学生劳动实践落到实处。

1.创建劳动课程,培养劳动习惯。课程建设是劳动教育的根本,是实现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支撑。在劳动课程建设中,课程目标应定位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课程,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劳模进课堂到垃圾分类、手工制作,再到图书馆整理、社区服务等,全面覆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这三大模块。同时,按照《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的相关要求,每周开展一课时的劳动课程。此外,要借助劳动课程的落实,让学生在洒扫应对、穿衣叠被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聆听劳动模范的谆谆教诲和劳动历史;在为学校、社区服务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大家的赞许和肯定。这些劳动活动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为他们从小养成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情感和崇尚劳动、懂得劳动的习惯埋下基石。

2.立足多元融合,促进劳动实践。劳动教育并不是独立存在于其他教育之外的,德智体美劳与学科教育应紧密相连、互相融合。我们要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从而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目的。因此,各门学科都要加强劳动素养与学科素养的双主线设计,建构全程、连贯、递进的劳动教育渗透体系[3]。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项目式学习,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开展劳动实践项目。例如,在元宵节来临之际,开展“红红火红闹花灯”主题活动,让学生通过各学科整合的知识,了解花灯的历史,分析花灯的结构等。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劳动,在劳动中学习,进而提升学生劳动实践效率。

除此之外,还应着力探索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融合策略。通过梳理学科课程中与劳动相关的知识点或话题,组织学生劳动实践。例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让学生体验再生纸的制作,从碎纸——泡纸——沥纸——晒纸,到最后制作成贺卡,学生体验了完整的造纸过程,不仅了解了古法造纸的过程,还感受了劳动的辛劳,体悟了劳动的收获。又如,科学课上,让学生收集落叶,制作树叶标本;数学课上,学生通过丈量和估算,设计自己班级的植物角;语文课上,通过梳理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古诗文,如《悯农》《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牧童》《学弈》等古诗词,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意趣,体悟劳动的辛劳和收获的喜悦,而后在劳动过程中提升劳动实践能力。

3.开发劳动场域,提升劳动素养。“双减”政策实施后,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开发劳动基地、劳动场域成了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首要环节和重要保障。笔者所在学校先后建立了“本草园”“沙生植物园”这两个园区,种植了数十种中草药和十余种沙生植物,并在园区创建了养鱼池、鸡舍等。学生在本草园中收集薄荷制作香包、采摘艾草烹制青团、割取芦荟制作养颜芦荟膏,在沙生植物园中种植多肉,观察其生长过程;养鱼、养鸡,了解小动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如此,通过开发多个场域,满足了学生劳动实践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多元化,提升了学生劳动的积极性和动手能力。

学校食堂还为学生开发了食育文化平台。利用食堂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利用食堂开展《学做一道家常菜》的活动,学生在家学习了菜品的制作后,到食堂烹制家常菜与同学分享;学生利用本草园中的柠檬、桑葚、百香果等果实制作果饮,并赠送给老师和同学;利用食堂组织低年级学生制作面点,或者举行全校包饺子、包汤圆竞赛活动等等。在开展烹饪的同时,学校还组织学生将厨余垃圾回收处理,或制作成酵素,或通过厨余垃圾处理装置制作成本草园的堆肥使用。

此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校内劳动,学校将校内劳动任务以区域形式划分,组织学生在校内广泛开展垃圾清扫、环境美化等活动;组织学生志愿者参与学校餐厅的分汤、打餐、擦桌子、收餐盘等工作,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份劳动工作,有一项劳动任务。如此,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了劳动意识,提升了劳动素养。

三、设计评价改革方案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社会、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评价的关注逐步提高,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也成为了社会热点和家长关注度极高的话题。虽然大多数家长认同劳动教育,但依然存在应试教育评价观念,对劳动的评价开展持事不关己的态度。随着评价改革的深入,劳动评价不单单是学校单方面的作为,更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合作而产生。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评价观,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以此改善劳动课程的实施效果,发展学生的劳动素养,实现“以评促改”[4]。因此,劳动评价时应遵循家长参与、家校配合、社区共育的原则,从家庭入手,做好家长思想工作,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劳动观,鼓励家长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并引导家长通过家长课堂的形式参与到学校劳动课程中。如此,以家庭劳动为突破口,引导家长一同参与,家校携手共同配合探索劳动评价的新模式。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首先,开发了《劳动课程大单元作业》,鼓励学生成为劳动作业设计的主体,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设计并完成相应的劳动作业,再开展小组评价、生生互评。既落实了劳动能力的培养,又改革了作业设计的形式,有利于学生针对自身特点开展收获与反思,也有助于教师进行教学反思,从而优化教学设计。教师还鼓励学生将这个做法迁移到社区服务劳动过程中,由学生制订劳动目标、项目、内容和评价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劳动实践活动中。

其次,借助《劳动教育活动手册》建立良好的劳动监查体系,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与少先队争章行动,共同构建学校劳动教育评价体系。通过“劳动勋章”争章活动、“劳动周”活动,了解学生家务劳动、校外劳动的情况。之后,及时做好过程性评价。此外,还应结合学生在课程实施、劳动实践时的表现,评选劳动优秀学生,从而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劳动,形成劳动内驱力,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的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再次,设计各学段《劳动清单》,为学生养成劳动习惯打下基础,解决劳动在家庭中被弱化和被忽视的问题。同时,借助《劳动清单》将家长纳入劳动评价体系中,并根据每个学段不同的劳动任务,设计不同的劳动目标。如此,利用劳动清单操作灵活、成效较高的优势,将其纳入学校劳动教育评价管理的范畴中。最后,利用家长评、教师评、小组互评的方式开展劳动评价,以学期为单位评选出“劳动小能手”并给予荣誉表彰,树立劳动荣誉感和责任感。

最后,结合课堂评价与过程评价,建立“少年君子”的学年评价方式和“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评价方式,将劳动评价作为“少年君子”评价的重要一环,让学生明确身体力行的劳动与知识的学习、品德的修养、健康的身体、艺术的审美一样,都是一个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每学年自我评价、自我审视的标准,从而在学生心中树立热爱劳动、诚实劳动、主动劳动的信念。

总之,“双减”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实施,是建立在学校、教师、家长三方有效的联动下才能真实发生的。在这个过程中,不论是学校的主导、教师的引导还是家长的参与,都从不同方面促成学生劳动的习得和成长。只有在立足多元和跨学科融合的基础上,落实制度,创新课程,延展场域,改革评价,利用更富有生活化、儿童化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和劳动课程教学,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以劳健体充分渗透到学生生活、学习之中,才能真正实现以劳育人的价值与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2022-07-04].http://www.gov. 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王永颜,孙欣雅.“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实施研究[J].教育评论,2022(08):35-42.

[3]周英杰,刘学利.劳动教育进教材的历史脉络、现实境遇与行动路向[J].课程·教材·教法,2022(08):100-106.

[4]顾建军,郝天聪.劳动课标(2022年版):建构新时代以劳育人课程体系[J].中小学管理,2022(06):28-31.

编辑:谢颖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