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作者: 王垚

【摘要】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和学校教育的有序开展成为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知识和技能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在实践中家校共育也会碰到一些困难和挑战,如家庭和学校之间的观念差异、沟通障碍以及家长参与程度不足等。因此,我们需要更深入地研究家校共育的价值取向,寻找促进其发展的有效策略和方法。文章结合实践就“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作一论述。

【关键词】“双减”;家校共育;问题;优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0—0044—03

近年来,各校积极配合“双减”工作,把家校共育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来抓,努力构建家校育人协同机制,进一步巩固减负成果,为“双减”政策的深入落地创造良好生态。但在实践中却发现一些普遍问题,如“双减”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领域面临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相脱节的问题,家校共育协同育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校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家校共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家校共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和学校对其所负责的角色和责任的认识。然而,目前存在着家长和学校对家校共育的认识不足的问题。一些家长往往将教育的责任完全寄托给学校,认为只要孩子在学校学习好,其他事情就无须过多操心。他们忽视了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工作完全可以由学校来完成。这种认识的缺乏导致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过程中的分离,使得家校共育的实现面临很大的困难。也有一些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对家校共育的认识存在不足。他们往往将家校共育理解为家长只需参与学校的一些活动或会议,或者只需来学校签字处理一些表格。他们忽视了家庭与学校之间应该建立起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忽视了家庭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这种认识的不足导致了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定位不清,往往只注重学业成绩和纪律管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1]。

(二)家校共育的主体关系失衡

家校共育的主体关系失衡是指在家庭和学校之间,双方的权责和参与程度存在不平衡的情况,这种失衡可能导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受阻,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只是被动地接受学校的管理和决策,缺乏真正地参与和发声的机会,这就会限制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自主性和权利,使得家校共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一是家校的主体缺位情况。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各自承担着一定的责任和作用。然而,在实践中,由于不同的观念、权力分配不合理以及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等原因,导致了家长和学校对于各自责任的认识模糊。家长往往认为,学校应该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而自己只是负责提供物质条件和一些基本的生活规范。相反,学校则认为,家长应该起到更多的监护和教育引导的作用,学校只是提供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种不清晰的认识导致了双方在教育中的角色和责任的界定上存在困惑和争议。二是家校的主体越位情况。虽然家校之间的合作意识在逐渐提升,但也有一些学校长期占据教育的“中心”地位,一些教师在家庭教育中过于主导,超越了其应有的角色和责任,过度规范家庭生活,擅自干涉家庭教育方式和价值观等。他们常将家长视为配合者,习惯性地对家长发号施令,而家长只能被动地服从,导致一些本属于家庭的教育功能被剥离。也有一些家长过于强调自身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动辄对教师乃至学校无端指责,造成了合作关系中参与者地位不对等的问题。

(三)家校共育能力分化

与学校相比,家庭的合作共育能力相对固化。受到家庭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协同育人过程中,各个家庭的参与水平表现出分化的状态,家庭的合作共育能力常常低于学校的合作共育能力。一是教育资源的差异。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了家庭能够提供给孩子的教育资源。一些家庭可能无法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参与课外活动或提供专业的学术支持,这就导致了教育能力上的差异。二是家长教育水平的差异。父母的教育水平会对家庭教育能力产生重要影响。高教育水平的父母往往能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指导和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而教育水平低的父母在这方面可能有所欠缺。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仅凭经验和主观意识来教导孩子,却没有深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和教育理论知识。在缺乏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的情况下,家长往往无法有效地解决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且,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指导,家长可能会采取错误的态度和方法来处理这些问题,导致问题的恶化。三是时间和注意力不足。一些家庭由于工作压力、家庭负担,无法花费足够的时间和注意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这就使得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责任。

(四)教师的胜任力不足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了解和关注。他们往往无法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等因素,导致无法有效地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其次,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较低,教育理念陈旧。随着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需求,而一些教师在这方面的更新和学习不足,使得他们无法运用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无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后,教师的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不足。家校合作需要教师与家长之间进行频繁的沟通和交流,但一些教师缺乏与家长良好沟通的技巧和策略,导致无法有效地与家长进行合作,影响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

(五)家校沟通方式单一、内容片面

一方面,家校之间的沟通方式多只限于面对面的会晤或是电话沟通,缺乏多样化的沟通形式。这种单一性的沟通方式使得家校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效果受限。另一方面,家校之间的沟通内容往往仅限于学生学习的情况和作业的完成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化需求。

二、“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家校共育协同机制

1.建立家校合作的沟通平台。学校与家庭之间需要建立开放、及时的沟通渠道。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决策,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学校的教育成果和学生的表现。家长也应积极参与学校的活动和社区建设,与学校建立紧密的联系。

2.促进师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学校可以鼓励教师与家长进行更多的互动,例如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家长走访日等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学校也需要关注家庭教育资源的提供,与家长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共同制订教育目标和计划。

3.加强学校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学校可以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家庭教育倾斜,例如与社区合作,共同开展家庭教育专题培训活动;与社会组织合作,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辅导等服务。通过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拓宽家庭教育的渠道,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和帮助。

(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

家庭教育在塑造孩子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家庭教育的主体——家长,缺乏对教育方法和理念的科学认知,使得家庭教育往往偏于主观和片面,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和素养。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知识和技能。他们需要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培养孩子良好的沟通能力。通过参加家庭教育培训班、阅读相关教育书籍和参与亲子活动等途径,家长可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使得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合理。

2.倡导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家长应该意识到家庭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能片面追求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应注重孩子综合素养与能力的培养。对此,可以引导家长积极与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机构合作,参与教育讲座和研讨会,不断学习和更新家庭教育观念,为孩子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教育。

(三)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及内容

1.构建多元化的学校教育环境。学校应当注重塑造开放包容的教育氛围,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资源,让学生能够在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成长。例如,可以通过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引入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经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2.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学校应当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特点,合理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可以引入项目制学习、问题导向学习等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究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关注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和交叉,帮助学生建立更全面的知识结构。

3.加强校内外合作与资源共享。学校应当积极与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开拓外部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例如,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项目,与社区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文化机构合作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通过与外部资源的连接,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实践平台,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

参考文献

[1]柴江.家校合作的本职属性、困境根源与破解思路[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62-72.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