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作者: 陈秀云【摘要】语文课堂需要渗透“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为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供充分的平台。文章从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展开分析,强调了落实核心素养、抓牢教学内容、关注教学行为的重要性和实施策略,从而不断优化学生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0—0073—04
“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高频次地出现,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方向:语文课堂应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和课程的评价三方面有机联系,要针对一致的目标对课程质量进行考察和评价,衡量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水平。教师需要充分发挥“教、学、评一体化”的优势,打破传统教学观念中单一的语文学科架构,开拓跨学科的多元化学习模式,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为目标,保证学生语文学习的高效性。分析“教、学、评一体化”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构建的思路,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强调“单元整合”与“任务实践”贯穿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从“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出发,分别从核心素养、教学内容和教学行为三个方面展开分析,把握新课标、学生和教师三者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发挥的作用,有效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一、基于“教、学、评一体化”构建小学语文课堂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教、学、评一体化”教学,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各项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对教师打破传统语文课堂的教学藩篱、提高语文课堂的实效性大有裨益。新课标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的语文教材编写思路突出大单元统整的教学,知识内容更具整体性和系统性,问题设置更具实践性和发展性。由此,教师要以单元框架为基本单位,以内容整合为基本思想、以任务实践为载体,以实现“教、学、评一体化”,构建高效创新的语文课堂[1]。
(一)统整单元内容,串联知识体系
语文教材设置的各个单元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单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挖掘单元内容,整合单元内各个学习模块的知识框架,引导学生串联知识体系,形成对语文知识的宏观认知和微观把握。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采取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相结合的双线结构,单元内容彼此融合,层层渗透;各系统呈现多层次、多角度的关联,共同服务于单元任务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围绕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融入教学,先为学生明确具体单元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基本问题,然后进一步带领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尤其关注知识间的内在逻辑,由此,具体单元的知识体系就在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中构建起来了。
如,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阅读模块设置了《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口语交际模块、习作模块和语文园地模块也围绕着“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的人文单元主题,分别设置了“父母之爱”“我想对您说”和“成长的‘第一次’”等内容。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情开展教学活动,分析学生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学到何种程度、以何种方式实现目标等。上述单元内容诸要素(模块)之间存在着较强的逻辑关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三篇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父爱”和“母爱”的特点,通过口语交际表达自己对于“父母之爱”的认知,在“我想对您说”中实现习作练笔,将如何处理场景、细节和情感等阅读经验内化于心,在写作中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变。
(二)以任务为载体,注重创新实践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实施环节需要重点关注具有实践性的任务设置。新课标在“课程理念”中强调,语文学科需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2],要求教师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形式多元的情境、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实践。
例如,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任务是“进行联系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课文《爬山虎的脚》及其“资料袋”模块为学生提供观察日记“模板”,从“图文结合”和“做表格”两个方面带领学生撰写自己的观察日记,明确撰写的各项要求,并充分考虑学生当前的身心发展水平,设置合理的撰写任务;在学生完成观察日记后,组织学生在习作模块以报告的形式上台分享自己的成果,引导学生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评价。教师以教材为媒,规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串联单元的知识体系,充分落实师生互动的各项环节,注重培养学生亲身观察和仔细记录的好习惯,并从文本阅读转向日常生活,在具体的实践中强化综合能力。
二、“教、学、评一体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教学方向,落实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师要带领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建构真实有效的语言运用环境,落实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项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出发,落实“学教一致”,回答了学生“为什么学”和教师“为什么教”的问题。简言之,学生为核心素养而学,教师为核心素养而教。
学生的学习受课程标准、教材编排和教师授课等多方面要素影响,其学习的内容和目标由课程标准指导方向、由教材编排框定范围、再由教师授课传播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核心素养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四项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进行学习,教材编排也呼应着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具有引导性的学习内容;而教师的教学则需要与前两者充分对接,充分设计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创设明确的评价目标,跳出传统语文教学中仅仅“评价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单一框架,着重评价“学生能否在能力与素养上有所提升”。
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首先,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材和课堂的媒介。其次,教材按照课程标准进行组织编排,而教师需要依托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设计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学生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诉求及时向教师传达自己的学习动态,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明确的改进方向;教师根据教材和课堂的媒介传授知识和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方法。师生的“教和学”在这一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学生的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和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追求一致的。例如,笔者带领学生学习《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大门》时,设计了“合作编小诗集”和“举办诗歌朗诵会”两项活动,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将活动组织的全过程交给学生进行规划和安排,充分训练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诗歌创作能力。学生会在这一过程中产生诸如“如何安排活动”“以何种方式组织朗诵”“怎样制定评价标准”等问题,而教师只需要抛砖引玉,以核心素养为指导,为学生提供可参照的解决方法,助力学生搭建活动支架即可,由此促进“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
(二)设计评价活动,抓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实施环节的必要因素。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评价目标,展开“真实情境、问题导向、任务驱动、展示成果、总结升华”等评价活动,既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又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可视化、可量化[3]。从教学内容切入,突出“学评一致”,回答了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和教师“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概括来说,学生需要根据教材展开学习,并在教材问题和教师指导下掌握学习方法;教师需要挖掘语文课程理念、提炼教学方法,并结合实际设计教学环节。笔者结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怎样表演课本剧》,认为要突出“教、学、评一体化”,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设真实的表演情境。表演课本剧需要选好课文,教师组织学生以投票、问卷等形式,对《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四篇课文进行选择,将呼声最高的篇目选出来,接着,教师再通过学生自荐或师生推荐的形式,为学生安排符合情境特点的角色,并根据场景需要准备恰当的道具。
2.突出训练的问题导向。明确表演课本剧所需要达成的预期目标是落实好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梳理四篇课文,根据所确定下来的课本剧设置问题清单。例如:“某角色的语言特色应如何呈现(可以从道具、神态、语气等方面展开说明)?”“某角色和某角色之间的冲突场面应如何处理?”教师将课本剧活动所设置的问题清单贯穿学生的表演全过程,通过发现学生的临场表演中出现的问题,鼓励学生调动所学知识,将理论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良药,从而实现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
3.以任务驱动规划活动。教师带领学生明确任务目标,以任务栏的形式制作任务表格,驱动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规划本次课本剧活动的全部流程,细化每个活动细节、所用时间和注意事项,分析“怎么演”,形成任务企划稿:如台词的二次创作、如何揣摩表情和动作的细节、怎样准备服装和道具、如何掌握表演时间和演出节奏等。
4.多元化评价成果展示。首先,以师生交流、合作探究等形式确定评价成果展示的标准,设置评分细则并划定星级,追求评价全过程的客观性,旨在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在班会课或语文实践课上进行分小组展示并给予现场评分,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尊重学生的表达诉求。最后,根据学生成果展示和集体评价进一步推广学生的实践成果,可以借助年级活动展板书写课本剧,也可以通过微信朋友圈或短视频平台发布优秀课本剧,这些形式丰富的举措能够增强学生的荣誉感。
5.关注能力发展的总结与升华。课本剧表演是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展开深度学习的具体形式,教师需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积极正向的反馈和评价。具体来说,教师可以从文字运用方面,分析学生对于台词再创造的表达效果;从口语表达方面分析学生对角色和场景的把握和演绎的言语呈现效果;从情感体验方面分析表演者对于课本角色的定位和诠释是否准确细腻;还可以根据观众对课本剧的代入感的深浅,衡量学生表演的效果是否足够吸引观众等等。
(三)综合多元评价,关注教学行为
教学行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所采取的行为。语文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还关注教师的语文教学行为。从教学行为出发,强化“教、学、评一体化”,回答了“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即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根据达成评价、嵌入评价和结果评价等标准,不断地跟踪、反馈自己的教学行为,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动态调整,以达成预期目标。
1.根据达成目标,明确评价要素。明确评价主体、对象、方式和标准,能够较为客观地评价教学行为。从教师角度出发,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对象则是教师,学生对于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通常从“知识讲授是否清晰”“课堂氛围是否活跃”“能力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等方面展开;从学生角度出发,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对象则是学生,教师对于自身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得到,如学生对某一问题是否理解、教材的单元框架梳理是否系统、作业的习题正确率是否达标等。
2.根据嵌入评价,突出语文实践性。当前语文学科突出实践性特征,新课标背景下的教材也呈现出综合实践的趋势,教师在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等模块中将嵌入评价贯穿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插入评价,如对口语交际的训练目标设置任务清单,根据学生语音面貌、语用习惯、身体语言等要素,再结合日常口语交际作出客观评价;对落实到纸笔上的写作训练则可以安排写作比赛,在学生互评、师生共改等作文评改形式中嵌入语文贴近生活的实践性标准。
3.根据结果评价,攻克学习薄弱点。语文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关注学生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学习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大单元作为一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根据单元内容特点设置随堂测试,总结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及时巩固所学新知识;在考试后,教师可以结合期中和期末考试的试卷进行试题分析和评价,带领学生搭建试题和教材的桥梁,把握命题特点,从试题中发现学习的薄弱点并回顾教材,力求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标。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课堂实施“教、学、评一体化”要求教师从新课标背景出发,充分挖掘教材编排逻辑,根据学情安排教学活动,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语文课堂,即教师需要在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课程育人价值,突出教学内容的具体实施策略,在“教、学、评一体化”中将教学行为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温莹莹.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单元整体教学——以统编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J].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2023(06):4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03.
[3]吴舒莹,黄丹怡.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课堂表现性评价探索[J].教学与管理,2023(18):106.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