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探索
作者: 马国荣【摘要】在小学阶段,实施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有助于教师解决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大大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章认为,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即一二年级“启读”、三四年级“导读”、五六年级“研读”,根据年级段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是有机结合的、相辅相成的阅读教学过程,可有效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教学;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20—0115—04
语文课堂上,教师不仅承载着传授语文知识的职责,还承担着引导学生阅读优秀文学著作、理解名家名篇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学科应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它指出,应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注重阅读引导,培养阅读习惯,提高读书品味。随着时代的发展,不会阅读、没有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差的学生将会被淘汰。为了更好地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教师要紧紧抓住语文阅读教学这把钥匙,想办法化解语文教学的瓶颈问题。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其根本原因就是教师忽视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自主性,忽视了学生通过阅读对语文文本的个性化理解,语文课堂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的问题。此外,小学语文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只重视字词的教学,而不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只注重文章内容的识记,而忽视学生精神的培养;只强调工具性作用而忽视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自主性;教师将语文教学的字词句段篇章等各部分内容看成是独立存在的部分,每一个阶段只是强调完成本阶段的教学任务,把本来相互紧密联系的部分割裂开来,导致学生年级越高语文成绩越难突破。基于此,在小学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尝试采用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策略,这可以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一、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概述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可以分为启读·导读·研读的三级阅读形式,即一二年级“启读”、三四年级“导读”、五六年级“研读”。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是有机结合、相辅相成的系统阅读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隔离的分割的教学。
启读,即启发学生自主读书[1]。针对一二年级学生识字量少、还不会读书的现象,可在一二年级进行启蒙性阅读,通过让学生听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儿歌等短小精美的文学作品,在听读、引读、朗读、诵读中随文识字、随文识词。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动,在听的基础上让他们表演、演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胆量,还能训练学生在表达中组织语言的能力。因此,引导一二年级学生爱上阅读,即使不识字,借助拼音也能够完成基本的阅读,为后续中高年级的教学奠定基础。
导读,三四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引导、指导、诱导、辅导的必要性和针对性,让学生目标更明确,方法更科学,收获更有效。在指导阅读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探究、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从而内化为个人的说话、写话、作文等综合语文能力。这里要明晰一个问题:教师的“导”,不是脱离学生的填鸭式的灌输,而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寻找问题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方法等。
研读,由于五六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相对较高了,研读就显得很重要。研者,研究、研讨,指在学生自主阅读感悟的基础上,发展成与别人交流的能力,研读不是把一篇文章进行肢解,而是注重学生自主阅读的整体感悟。主要表现为复述故事、感受文章中的生动的人物形象、积累优美的语言,与文章的主角进行心灵上的沟通,同喜同悲,感同身受等。
二、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模式的结构框架
(一)启读
主要是针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首先,启发认读,整体感知课文。顾名思义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认读,即识字,指导学生先会认,能够读出来,再指导学生掌握初步朗读的语气、重音、节奏、快慢等,做到可以简单地表情达意。其次,再进行指导朗读,通过学生的自读、朗读、议读,感悟文章内容,精准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次,训练说写,即达到训练“双基”的目的。比如:教学一年级《春夏秋冬》一课,课文通过优美的图片为学生展示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等,随即增加了动词,让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理解了春风、夏雨、秋霜、冬雪的不同形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识字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四种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二)导读
导读即预读引导、解读诱导、朗读指导、读写辅导[2]。三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自主读书的能力,因此应把重点放在读上,比如《落花生》一文,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精神,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体会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等。这就要求教师在“导”上下功夫,通过让学生归纳比较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的不同,从而挖掘出花生虽然外表不好看,却默默地给人们带来好处,然后让学生进行仿写,那就水到渠成了。
(三)研读
研读是阅读较高层次的要求,强调自读自悟,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学生在了解相关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可感受当时黑暗的社会带给人民的压迫和折磨。“碰壁”“救车夫”,为什么作者在讲述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感受不是好笑而是同情和震惊呢?鲁迅救助车夫后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是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的同时加以引导,让学生理解“四周黑洞洞的”所表达的含义。
三、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一)精心设计课堂导入,增强趣味性、启发性、知识性、参与性
1.趣味导入。凡是有趣的东西,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小学语文课堂特别是低年级的课堂,要有活泼的气氛,要有游戏成分和某种趣味性[3]。导入一旦有了趣味性,就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他们就能以一种宽松、愉悦的心境、浓烈的兴致学习新课。比如:一年级语文《咕咚》一课,导入可以是这样的,学生听教师绘声绘色地范读课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咕咚”其实是什么?为什么小动物们会跑?他们跑的时候为什么要喊?然后让学生扮演兔子、小猴子、狐狸、山羊、小鹿、大象、野牛等动物,让学生通过表演体会动物们在遇到事情时不去分析问题、而是一味盲从好不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通过游戏导入,加入小表演,妙趣横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的教学活动,效果很好。
2.情境导入。导入设计是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以便新课一开始就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产生惬意、喜悦和倾慕的积极情感体验。导入创设情境的途径很多,可以借助地图“导游”,学生做假想旅行,让他们倾吐体验;或者精心营造有特点的教学环境,以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有些富有情感的课文,可用语言、多媒体课件、图片等,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心理共鸣,激励他们进入新的教学情境。如《走月亮》一课,教师通过介绍南方“走月亮”的习俗,让学生在感受民俗的基础上,再通过PPT播放“走月亮”时所欣赏到的美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引导学生跟随作者和阿妈一起“走月亮”,一起感受那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很容易引起小读者的情感共鸣。再如《草原》一文,在学生初读文章的基础上,通过展示草原的美景,播放草原的歌曲,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感受内蒙草原的广袤无垠。之后再读文章,学生就很容易理解那像无边的绿毯似的草原美景了,一些景物的描写也就迎刃而解了。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去查找有关李大钊先生的事迹的历史背景知识。课堂导入时由学生讲述相关史实,教师适当补充,有助于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观察导入。如《丁香结》一文,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丁香花的样子,再结合课文理解那丁香一样的愁绪。又如《动物过冬》一文,教师事先引导学生观察喜鹊、蚂蚁、青蛙入冬前的活动情况,做一些记录或观察日记,上课前让学生先汇报自己观察的情况或提出一些问题,然后进入课文学习,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非常集中,很快能够找到答案。
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课文,就是在学生已有的阅读兴趣的基础上,再加一把“火”,激起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教师要设计好课文的导入,力争在很短的时间快速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后续的阅读将会水到渠成,问题会迎刃而解的。
(二)做到层次划分清晰、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协调
一堂课,有了好的导入,还需要衔接紧密的过渡。小学生最基本的一项语文能力是学会归纳一段或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给文章划分层次。有些文章层次很清晰,学生一读,层次就已经划分出来了,然而有些文章就不是那么清晰的,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找出划分层次的依据来。从一堂课整体来看,过渡可以使一节课结构完整,脉络贯通,气韵流动,浑然天成。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过渡环节,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紧密结合。
1.提示性过渡。由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到给课文划分段落,并说明划分段落的理由,对学生而言,这无疑是存在较大难度的。怎样实现由感知内容到理顺结构两个环节间的过渡呢,最简单的办法是进行必要的提示,将学生的思路引向正确的方向。比如《繁星》一文,在学生初识文意之后,教师提示:“刚才大家认真阅读了课文,谁能说说作者看了几次星星?都在什么地方看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当学生按着教师的提示再读课文后,课文的结构层次自然清晰了,段落不分即明。
2.小结性过渡。即先小结前面所学内容,再过渡到下面所要学的内容,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在学生研读了“谈《水浒》”“谈碰壁”“救车夫”三个故事之后,教师适时地提问:“通过三个事例,你感受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呢?”让学生通过事例归纳分析,很容易得出结论。
3.抒情性过渡。即运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过渡,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个自然段后,学生们的心已经被作者的深情、人民群众的真情所打动。此时,如何向第四自然段过渡?采取抒情过渡效果最好。比如“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您这回真的走了,越走越远,和我们永别了。可是您看到了吗,十里长街千万双泪眼,千万颗悲痛的心,千万人内心都呼喊着一句话:周总理,周总理啊!您的人民站在这里等待着,等待着您能回来。”这种抒情性过渡,使师生、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会引领学生更有感情地学习、朗读第四自然段。
(三)讲究结课的艺术,重在归纳总结,凝炼提升
语文课堂好比一支动人的乐曲,导入要新奇,要有吸引力,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堂过渡好比优秀的导游,既要引导游客参观美景,又要把游客的兴趣时刻保持在兴奋状态;结课好比归纳总结,凝练提升。那么,该如何设计多姿多彩的结课呢?
1.拓展同类作品式结课。比如《后羿射日》一课,可以这样结课:“同学们,学习这篇神话故事,我们知道了神箭手后羿为了帮助人们脱离苦海,射下了九个太阳,只留下了一个太阳,让大地重新生机勃勃。其实,除了后羿射日,我国古代留下了很多的神话故事和寓言故事,比如女娲造人、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等,课后大家去图书室借阅相关书籍,读后再给同学们讲一讲你看的故事,好不好?”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训练了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2.顺藤摸瓜式结课。比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结尾写道:小兴安岭真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可以这样结课:“同学们,美丽的大花园指的是什么?花园中都有什么呢?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巨大的宝库?”这样让学生再一次回顾总结课文内容,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主题,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归纳总结式结课。比如学完了唐代诗人李贺的《马说》、明代诗人于谦的《石灰吟》、清代诗人郑燮的《竹石》,可以让学生归纳三首诗中都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以及诗人怎样的品德?我们的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或事呢?这样有助于学生增强理解能力。
总之,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在自读、自悟、研讨、探究中学会阅读。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和采用的教学手段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读书、实践中获取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感,受到情感和积极价值观的熏陶,最终达成阅读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吴禹春,李守仁.小学语文启读导读研读三级阅读教学法[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83-85.
[2]闫法顺.新语文教学引导——教你阅读[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14-18.
[3]朱松生.小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67.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