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 李东坡 马小芳【摘要】自媒体时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并以个性化、平民化、碎片化及多元化等优势捕获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正处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养成期,其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法治观念以及自制能力还未完全定型,极易受到自媒体时代的冲击。这种冲击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动摇价值观、侵蚀理想信念、影响身心健康、导致道德素质下降,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化解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良影响,要从主流文化的引导、思政网络载体的优化、教育者主体的介入和网络环境的监管等四个方面入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效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行为问题。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3—0030—07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较2020年12月增长了2175万,互联网普及率达71.6%,我国网民总体规模超过10亿,形成了全球最为庞大、生机勃勃的数字社会。”[1]
这表明,自媒体正日益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自媒体以其鲜明的优势捕获了大学生群体,使其在思想行为上呈现出不同问题。高校如何利用好自媒体所具有的资源优势,巧妙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解决大学生思想行为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究教育对策,以消解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进而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重视的课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探讨,将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媒体时代筛选网络信息的能力,充分利用自媒体发展并完善自我,也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水平。
一、自媒体时代的内涵和特征
(一)自媒体时代的内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再加上手机等电子通信智能设备的快速普及,人们有了自主发声的渠道和手段,自媒体由此产生。早在2002年,美国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默尔就首次提出了“we media”,即“自媒体”的概念。自媒体是指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重要基础,通过互联网中介把人民大众和全球的知识体系相连接,并且成为了人民大众分享传播信息的有效途径[2]。以博客、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受众之间自由传播信息的传播方式称为“自媒体”,换句话说,是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和亲身经历事件的载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平台是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微信、QQ空间、新浪微博、快手、抖音等。传统媒体是指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为主,围绕不同的受众群体定期在特定的区域进行信息传播,传播方式比较单一,时间和空间相对特定,具有局限性,但相比其他传统媒体更具权威性和主导性,引导着人们主流价值观念的整体发展方向,把握着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意识形态安全,规范整个社会生活。
传统媒体受时空的限制,内容选择空间性相对较差,单向传播无法精准合理地把握每位用户需求。无论个人的爱好如何,几乎少有机会表达自己对信息的看法。在自媒体时代,原本在现实中难以表达自己想法却有着独立思考的个体,逐渐在网络虚拟世界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声平台。信息技术的革新换代和各种移动社交网络平台的发展,使得普通大众进入网络自媒体平台的门槛降低。曾经人们长期被动接受着主流媒体的无条件灌输,在自媒体时代却打破了传统媒体从上到下、单向度、垄断性的信息传播格局,形成了“人人都可成为通讯社”的现代媒体传播方式。
综上,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体传播为主,以网络化、数字化及现代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人或者特定的个人表达情绪、情感,传递观念、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网络媒介时代。在自媒体时代,信息的提供者几何式增长,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原有格局被改变,信息发布由官方话语转入个人集作者、编辑、发行、传播于一身的自媒体话语时代。
(二)自媒体时代的特征
1.传播主体趋向个性化、平民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的身份从之前的“看客”变成了现在的“信息传播者”,形成了一股‘全民皆记者’的风潮[3]。在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下,自媒体传播载体骤增,公众自主传播信息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一定程度上分割了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在自媒体时代,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不是专属于某个群体或者个人,只要申请注册,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账号。加上自媒体平台传播主体准入门槛降低,每一个普通用户都可以利用社交平台随时随地表达自己特殊的情感、情绪,发表对国家乃至国际时政新闻、热点问题的意见和观点,以及争取个人权力和利益诉求的内容,构建的是个性化社交网络。信息发布的话语权由原本的官方转移到个人,即普通大众,转变了原有的传统主流媒体机构所主导的信息传播主体形式,趋向个性化、平民化。
2.传播内容倾向多元化、碎片化。由于自媒体传播信息门槛较低且操作比较便捷,并能随时随地发布、分享及评论信息,人们就可以对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碎片化接收或传播[4]。自媒体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容易导致人们对重要信息的片面理解、断章取义。自媒体时代人们所传播或接收的信息,涵盖了个人学习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囊括了国家社会和个人生活,同时内容求新求异,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另外,由于传播主体的平民化,无论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价值观是否相一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的一员,导致信息传播碎片化。纵观自媒体网络平台传播的海量信息,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在内的腐朽观念和错误思潮,极易冲击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影响他们形成积极进取、诚信友善、爱党爱国等先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3.传播方式集聚交互性、开放性。在自媒体时代,任何主体、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拥有一部手机和流量,只要能够掌握一定的传播方式方法,通过相应的传播渠道或平台就能够快速地发布和获取信息,成为一个自媒体。每个主体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个体身份是双向的,信息的传播与流动也是双向的。人们获得了展示自我的主动权,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广泛地交流和探讨,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的观点和看法;也可以和其他人实时互动,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因此,个人自主传播信息的时效性极大增强,获取信息的能力也空前强化。自媒体零时间差的信息开放传播与强大的交互性,使信息量呈现裂变式增长。人们冲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时空局限性,更大程度上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迎合了现代大多数人的需求,尤其受到高校大学生的追捧与青睐。
二、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问题
自媒体作为信息革命的产物,已成为时代发展的趋势。这种新兴的媒介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方便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的便利。自媒体时代的发展利弊共存,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关注其积极的一面,更应关切其在一定意义上给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大学生正处于个性发展、思维活跃的阶段,喜欢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他们特别容易被具有独特趣味的自媒体信息所吸引,但是自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纷繁复杂、良莠不齐,这些不可避免地反映到大学生思想行为中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动摇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冲击主流意识形态
思想政治教育要正确引导和规范大学生价值观,将主流意识形态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灌输作为其首要任务。自媒体时代传播主体具有个性化和平民化特征,本身就有一种对权威的蔑视和疏离感,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大打折扣。自媒体平台可以匿名浏览信息、发表言论,这迎合了大学生追求个性和自我的心理,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但长久被各种个性化信息所包围,大学生会被网络节奏带着走,追求所谓的消费主义、狂欢主义、享乐主义等。如果只享受娱乐和狂欢带来的感官刺激,大学生会逐渐失去独立判断是非的能力,造成价值观的模糊,影响其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另外自媒体网络平台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隐秘性,常常疏远主流、受监管程度弱,很容易成为各种非主流文化发展的“温室”,对主流意识形态灌输造成干扰。大学生如果长期受消极且偏离主流文化的误导,缺乏及时且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可能会丧失应有的政治观念,出现认知扭曲和价值偏离的情况,甚至导致大学生政治信仰淡漠和意识形态危机。
(二)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诱发违法犯罪行为
现实社会需要道德规范来约束公民的行为,同样网络虚拟社会也需要良好的道德规范来监督网民的言论。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方式具有开放性和交互性,有利于大学生寻求兴趣点、宣泄情感情绪。但是,大学生过分沉迷于自媒体网络平台中,会减少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出现道德冷漠、情感冷淡、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的现象;另外部分不良商家利用自媒体获取不正当利益,他们进入自媒体传播平台,向猎奇心强、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兜售暴力、血腥、淫秽等一些违背伦理道德的图像、游戏等,长此以往会逐步弱化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发道德缺失的现象,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大学生社会阅历少、争强好胜心强、网络道德素养不够及心智尚不成熟的情况下,他们会不自觉地跟着网络上的言论或行为走。例如,进行网络谩骂和攻击、利用网络盗取他人信息、模仿他人进行人肉搜索甚至捏造散播虚假信息等。大学生充分享受着自媒体带来的自由与开放,却忽略了网络道德的基本要求,忽视了法律法规的基本约束,甚至有意无意地触碰了法律的底线,更甚者很多大学生往往意识不到事态的严重性。诸如此类问题的存在,容易使大学生丧失是非善恶的合理判断,从而诱发违法犯罪行为,对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而言是非常突出的问题。
(三)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导致学业荒废
“虽然大学生对信息的选择不是被动的,但实际上也只是主动选择被设置好的信息呈现,长期发展就会形成特定的信息藩篱,难以突破。”[5]面对多元化、碎片化的自媒体信息,大学生如果缺乏较强的自制力,往往会把大量的课余时间投入其中,导致其他有益身心健康和学习的活动,如锻炼身体、提升自我的时间减少。长时间沉迷于自媒体信息,大学生可能会出现眼睛疲劳、失眠、身体困乏、记忆力退化、免疫力下降等身体问题。此外,大学生常常处于网络虚拟世界,现实中与人交流沟通的机会减少,进而会对生活缺乏热情、丧失兴趣,最终怀疑自我存在的价值意义。自媒体平台的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又缺乏一定的判断力,如果遭受到自媒体平台中不良信息的侵害,也可能造成其人格发展障碍,出现心理问题。目前很多大学生患上“网瘾症”“网络孤独症”,更有甚者患上抑郁症等严重的精神疾病,这都是受到自媒体平台中消极负面信息影响的体现。诸如此类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他们学业的荒废,破坏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对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都十分不利。
(四)改变大学生的认知态度
自媒体的开放性丰富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及认知方式。传统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其存在的问题逐步凸显。如教育方式表现出单向教授、灌输教育、针对性弱,深度广度缺乏,学生很难融入和参与到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之中;教育思维表现出老师是“绝对的权威”,不容学生质疑,抑制了学生自我思考、自我发现及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等;教育内容停留在基础理论教育,普遍空谈理想信念,脱离高校大学生的现实状况与情感需求,忽视大学生自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价值精神层面的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相脱离,导致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态度由原本入学时的新鲜感转变为后期的无感以致反感,改变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态度,最终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甚微。学生更愿意在自媒体平台上倾吐自己的心声,思想政治教育者很难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心理想法。
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加强传统主流文化的引导作用
大学生自小受主流文化的熏陶,对其权威性有着不可否认的信服力。用主流文化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是有效助力自媒体健康发展,减少大学生来自媒体网络不良信息侵蚀的重要手段,也是积极应对自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带来的冲击与挑战的首要举措。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媒体平台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6]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历史底蕴和现实基因,包含着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价值取向。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细小处落实,不断完善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渗透到实际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更要渗透到虚拟网络自媒体社会中的每个角落,但在自媒体平台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并不多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媒体平台的发展,要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主导权,把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要求和规范以生动的网络图片、表情包、小说故事等信息传播形式融入自媒体网络大环境之中,使其在自媒体网络阵地中占据一席之地,潜移默化地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助力,以此推动自媒体平台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