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幼儿园“小学化”倾向的实践探索

作者: 叶多杰才让

【摘要】幼儿教育应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由于受幼儿园办园理念、教师专业素质、家长教育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不以幼儿为主体、教学活动方式单一、幼儿操作探索少、过分强调纪律性等“小学化”倾向依然存在。天祝县第二幼儿园持续通过“情景引趣、幼儿为本、多维教学、拓展延伸、创新模式、共促发展”的方式组织集体教学活动,从根本上纠正了“小学化”倾向,其做法在县内其他幼儿园得以推广应用,引领了全县学前教育规范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化;表现;成因;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3—0062—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这一理念确定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也是教师开展游戏化课程活动的重要依据。在保教工作中,受部分教师认识偏差、能力素质不适应幼教现实,以及个别家长观念的影响,部分幼儿园和教师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不顾实际,一味地强调“从娃娃抓起”,教授拼音、算术、外语等小学课程内容,使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这已经成为制约学前教育健康科学发展的一大顽疾[1],因而规范幼儿园保教行为,纠正“小学化”倾向刻不容缓。天祝县第二幼儿园(以下简称二幼)透过集体活动“小学化”的各类表现形式,分析导致这种结果的深层次原因,因地制宜地探索纠正“小学化”倾向的方法与途径,从根本上纠正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取得了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及成因

二幼是2017年8月新建的一所公办幼儿园,教师队伍来源比较多元,以转岗的中小学教师居多,幼儿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在平常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大多存在教育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学内容脱离幼儿年龄特点,教学过程中不以幼儿为主体、教师过多讲解、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幼儿操作探索内容少、过分强调纪律性等“小学化”倾向,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发展。而且,此类现象在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普遍存在,乡镇园、民办园尤为突出,成为制约我县学前教育发展的短板。造成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幼儿园管理欠规范

幼儿园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观念陈旧落后,个别管理者甚至根本不懂学前教育,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方法简单,评价方式不够合理。有些管理者以中小学管理模式管理幼儿园教学工作,以学科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幼儿,以幼儿“考试成绩”为标准考核教师,导致教师盲从,在集体教学活动或多或少产生“小学化”倾向。

(二)教师专业素质偏低

转岗教师专业知识欠缺,保教经验不足,专业技能薄弱。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存在目标定位不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中不以幼儿为主体、过多主导讲解等问题,导致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跑偏离题。

(三)活动时间安排不合理

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不能遵循幼儿接受知识的规律,导致幼儿实际操作、探索的内容少,有些教师甚至以计算和书写代替探索与发现,以分析讲解代替游戏益智,严重影响幼儿健康发展。

(四)家长教育观念落后

个别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需求吸引生源,将小学低年级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评价办法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也影响了健康的教育生态。

二、纠正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途径与策略

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二幼结合幼儿园实际,以促进教师树立科学保教观念为突破口,落实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以坚决纠正“小学化”倾向,切实提高幼儿园科学保教水平,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2],探索出了纠正“小学化”倾向的“情景引趣、幼儿为本、多维教学、拓展延伸、创新模式、共促发展”六种方式,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收到了积极成效。

(一)创设情景,激情引趣

情景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情”和“境”,以“情”为经,以“境”为纬。通过巧设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氛围,让幼儿进入情境,充分调动幼儿的视、听、触等感受,使其相互沟通,产生共鸣,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开展“垃圾的家”活动时,教师事先在活动室创设出一个垃圾满地、杯盘狼藉的场景,让幼儿深入环境感受并设疑提问:“你们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感觉怎么样?”让幼儿身临其境,直观体验,亲身经历,在直观和形象思维中学习知识,获得经验。

(二)注重主体,以幼儿为本

一是妥善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准确把握幼儿的认知方式,站在幼儿的立场上,以幼儿能理解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以幼儿学的方式来考虑教的方法;二是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幼儿体验生活的丰富、世界的神奇,形成探索精神,提升学习兴趣;三是让幼儿成为集体教学活动的主人,活动选材和设计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预设目标明确,本着创新与高参与的原则,避免少数人忙乎表现的情景,要使每个幼儿能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例如,一位教师开展集体教学科学活动“奇妙的影子”时,活动目标是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了解影子的发生、大小的变化,对科学活动产生浓厚兴趣。本节科学活动,从课程内容选择上尽可能贴近幼儿生活,因为幼儿对影子现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而教师充分利用了生活资源。在开展活动时,教师从皮影游戏导入激趣,让幼儿利用手电筒、身边的物体、小荧幕等材料自主探索影子的发生、大小等现象,幼儿兴趣高涨,课堂氛围轻松愉悦,目标达成度高。

(三)多感官参与,体验并感受

3-6岁儿童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决定了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形式要多样丰富、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兴趣,如形象生动的手偶、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的玩教具等,能充分调动幼儿多种感官通道,使其在听、看、摸、闻等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获得经验和成长。以幼小衔接下的数学教学活动为例,教师将故事插入其中,幼儿在操作中探索数量的组合与分解,通过多感官感知图形和立体图形,抽象的数学变得具象化。幼儿会亲身体验到——数学是可以用来玩的:摆一摆、挪一挪,狐狸到底偷走了多少鸡蛋?数学是可以用来观察的:不同角度、不同发现,我的位置在哪里?数学是可以用来探索的:不同长度的数字纸条背后隐藏了什么规律呢?数学是可以用来做选择的:我更期待第几个上台表演,为什么?数学是可以用来做设计的:设计我的房间,如何空间布局,家具安置?形式多样且丰富的教学方式,打开了幼儿对数学学科的第一扇窗,发展了幼儿的数学思维。

(四)延伸拓展,想象创造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要有拓展和延伸,从而更好地保证幼儿发展的完整性、循序性。它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既可以延伸到下一个活动,将内容较多的活动分为几个活动来进行,各有侧重;也可以延伸到区域活动,将教学内容的教玩具投放到区域活动中,根据幼儿的需要去操作。对于绘本阅读,可以在阅读区提供相应绘本供幼儿再阅读、表演、讲述,达到阅读深入化的目的;还可以延伸到家庭、生活、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发展。如,在开展了集体教学活动“交通安全”后,让幼儿走上街道,认识斑马线、红绿灯等交通标识,将课程内容延伸到社会,使幼儿经验获得更直观化、生活化。

(五)转变观念,创新模式

1.发现兴趣点。浓厚的兴趣是幼儿积极参与的前提与基础,教师要注重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实时生成教学内容,预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幼儿兴趣点及时调整。

2.预设变生成。要求下功夫做到“三备”:备教材,备教法,备幼儿。备教材就是深刻研究教学内容,捕捉相关信息,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深度和广度;备教法就是在解决“教什么”的基础上落实“怎么教”,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幼儿实际设计教法;备幼儿就是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从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和思维特点入手,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3.提升有效性。通过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得到经验,获得发展。不搞“一刀切”,杜绝“齐步走”,承认个体差异,分层确定发展目标,设计多种游戏方式,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符合自己实际的身心发展。

4.以评价促发展。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遵循,摒弃书写、记诵、计算等评价维度,让幼儿评价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实践证明,“发现、预设、提升、评价”四步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能有效改变集体教育活动中的“小学化”现象。

(六)结对联盟,共促发展

天祝县2018年成立学前教育区域发展联盟,二幼牵头的第二联盟所属10所幼儿园之间通过集中研讨、实地指导、线上交流、专题讲座等形式,共同参与研究,发现诊断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小学化”问题,改变集体教学活动模式,将“发现、预设、提升、评价”四步教学模式在各园推广和使用,提高了集体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让幼儿得到更好更全面的发展。通过共享优秀教学设计和案例,让教师在参考和使用的过程中达到学习、反思、提高的目的。我们在纠正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的同时,对办园行为、教育内容、评价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小学化”现象也进行自查整改,达到了办园行为更规范,评价方式更合理,教育内容更科学,管理更规范的目的。

三、纠正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取得的成效

(一)在一所公办幼儿园的实践结果

天祝县某公办幼儿园办园时间早,是省级示范性公办园。但近年来,由于教师老龄化严重,转岗教师居多,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部分老教师观念陈旧,也存在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现象。二幼与其通过两园互学共促、交流研讨,将改变集体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的策略加以推广应用。一是为幼儿园实施游戏化课程创设必要的学习环境,从儿童活动的实际需求出发,合理规划室内外的空间,创设适宜的环境,切实满足每日户外两小时的活动需求;二是配齐配足各类玩教具,支持室内外各类自主探究性活动;三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抓好园本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培训,转变教师理念,改变课堂模式,去除“小学化”行为。

(二)在一所民办幼儿园的实践结果

天祝县某民办幼儿园,现有200余名学前适龄幼儿就读。作为民办园,最大的问题在于师资力量薄弱,教师中社会临聘人员多,学历不高,素质不等。而且,还要迎合家长需求吸引生源,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小学化”行为尤为明显。例如,在联盟听评课活动中,一节集体教学课“保护牙齿”,教师设计的流程为:观看牙齿受损图片→讲解牙齿用途→讲解刷牙方法→活动延伸结束,整个活动中幼儿扮演听众的角色,只是坐着听,没有操作,没有体验,没有材料,小学化明显。在加入了二幼实施的游戏化教学试点后,借助已经形成的教学模式和策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教师素质,转变家长观念,优化管理模式,规范保教行为,对该园教科研工作、教师专业成长、办园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为今后保教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近两年,该园两位教师在市县级学前教育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奖,幼儿园在学前教育区域发展联盟工作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三)在一所乡镇幼儿园的实践结果

天祝县某乡镇幼儿园现有教职工26名,设大中小9个班级,有280多名幼儿。园里师资匮乏,全为转岗教师,普遍年龄较大,专业性不强,工作量较大且繁杂,老教师扮演“看孩子”的角色,转岗教师扮演“小学老师”的角色。而学习应用二幼的集体教学模式后,该园逐步去除了“小学化”,改变了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明显提升。近年,该园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10人次,多篇有关整治“小学化”倾向的论文在省级学术期刊发表。幼儿园在游戏化教学试点工作中成效显著,保教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声誉良好。

纠正幼儿园集体活动“小学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理幼儿园“小学化”倾向任重道远。幼儿园应坚持走规范办园之路,可从改变集体教学活动着手,全面检视自己的教育行为,从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形式和方法等方面全方位去除“小学化”倾向,以“游戏化”治“小学化”,把游戏还给幼儿,把课堂还给幼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璐.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背景下入学准备何去何从[J].教育发展研究,2019.

[2]温晓敏.幼儿园区“小学化”教育方式的优化途径[J].新课程教学,2020.

编辑:王金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