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游戏化策略探讨
作者: 李娜【摘要】游戏化策略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仅能让幼儿体会到数学活动的乐趣,还能训练和发展幼儿的思维。基于此,笔者针对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价值进行了探究与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幼儿园;数学教育;游戏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3—0066—04
游戏化策略在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不仅可以让数学教学活动更有乐趣,还可以提高幼儿参与的积极性,有助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提升。为此,幼儿教师要重视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开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教学活动,并合理地选择教学方式,深入反思教育活动的开展状况,不断完善和优化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
一、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价值
1.有助于幼儿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在游戏化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通常充满兴趣,会遵从自己的内心自主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一方面,对幼儿来说,游戏本身就充满吸引力,加之幼儿天性比较喜欢冒险,不害怕失败,在游戏中会一次次大胆尝试,最终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但能获得一定的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幼儿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媒介通常为玩具,通过玩具直观了解数量、数量关系、空间关系等数学知识,有助于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2.与幼儿身心特点发展相符。幼儿教育是幼儿正式接受教育的重要基础阶段,也是幼儿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幼儿阶段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更需要引起重视。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为幼儿数学思维意识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心比较强,在游戏中,幼儿不但可以获得数学知识,其认知水平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提升,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
3.有助于增强幼儿的团队精神。幼儿园是幼儿离开父母而融入的第一个集体。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中,没有父母的陪伴和照料,幼儿需要与其他幼儿一同学习、玩耍。而当下的许多家庭,独生子女被父母和祖辈宠爱,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及时做出正确的引导,会影响到日后的学习与发展。而在游戏化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需要在教师引导下集体完成游戏任务,学会尊重别人、相互谦让、礼貌待人并与其他小朋友和谐相处,互帮互助。经过长时间训练,幼儿的团队精神自然得到很好的强化。
二、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现状
幼儿的年龄比较小,虽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却也因为年龄小,认知能力、理解能力均不是很高,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并不是很受欢迎[1]。如果幼儿教师直接将数学知识灌输给幼儿,很难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很多幼儿教师在开展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时存在的一些问题影响游戏化教育活动自身价值的充分发挥,如,未准确定位自身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教学目标的制订不够准确、游戏化活动内容的设计缺乏合理性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幼儿参与数学游戏化活动的兴趣与热情,导致数学游戏化活动开展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三、幼儿园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实践策略
1.泛化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目标。部分教师在组织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时功利性较强,细化地制订了明确的目标,要求幼儿必须掌握具体的知识内容,导致幼儿在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中过度刻意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是沉浸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完成数学知识的学习。这违背了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开展的初衷,很难充分发挥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重要价值。为此,幼儿园在制订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目标时,应该将活动目标宽泛化,即要制定生成性教育目标或表现性教育目标[2]。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游戏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属于自发性活动,很难提前做好计划。但是从整体的角度来看,游戏化教育活动中也存在可被计划的因素;另一方面,幼儿教师很难完全结合幼儿的不同认知、不同兴趣设计游戏化教育活动。因此,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一定要将教学目标泛化,明确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目标,为游戏教育活动的开展指明方向。例如,幼儿教师在带领幼儿开展“8是变形金刚”的游戏时,泛化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通过与同伴之间的协作一同完成游戏活动,了解8的分解与组合。为了进一步增加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变形金刚,并将各个变形金刚在不同的部位拆分开,在各部分上粘贴上数字8分解后的数字。在游戏化教育活动中,幼儿通过亲身参与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获得了与同伴一同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消除了幼儿对数学学科知识学习的抵触心理,有助于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但是幼儿教师也需要认识到幼儿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均尚未发展成熟,对于不同幼儿来说,其实际情况也有所不同。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幼儿都能够准确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教师不可以要求所有的幼儿均正确地完成学习任务,以此实现教育目标。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发展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而不是促使幼儿掌握很多的具体知识。
2.精心设计游戏化教育内容。据相关调查显示,部分幼儿教师在设计游戏化教育内容时,并未结合幼儿的兴趣、年龄特点等设计活动,仅仅凭借自身的主观认识和多年积累的幼儿教育经验设计,导致幼儿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开展效果不理想。为此,幼儿教师在开展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时,一定要精心设计游戏化教育内容,以幼儿的认知水平为基础,数学知识内容为主要依据,将数学知识融入游戏活动中,达到寓教于乐的教育效果。在精心设计游戏化教育内容时,幼儿教师一定要结合幼儿的兴趣和认知水平合理选择教学工具,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化价值,一方面满足幼儿对数学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训练和发展幼儿的数学思维和联想力,帮助幼儿逐渐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幼儿教师在组织幼儿开展认识数字的游戏化教学活动时,根据幼儿对事物的认知均来源于生活这一年龄特点,在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中引入生活化教育资源,将筷子、秤钩、葫芦、小红旗、小鸭子等玩具带到幼儿园,让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像哪些数字。为了进一步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幼儿教师利用幼儿好胜心较强的心理,为正确回答的幼儿分发一个小粘贴,小粘贴获得数量最多的幼儿可以获得小奖励。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可以邀请幼儿参与其中,这样不仅可以强化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还可以促使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内容更加契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与个性化需求。
3.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数学概念。部分幼儿教师在开展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时,过于重视游戏化活动的开展,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传授,导致数学游戏化活动的开展过度活跃,幼儿只顾做游戏,而忘记了数学知识的学习。为此,幼儿教师在具体实施幼儿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注意数学概念的融入,帮助幼儿初步了解各种数学概念。幼儿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利用讲绘本的方式激活幼儿的思维[3]。例如,幼儿教师通过让幼儿聆听绘本故事,了解“大和小”“高和矮”“多和少”的数学概念。当幼儿对这些数学概念有所了解后,可以组织幼儿进一步开展游戏化教育活动。再如,在深化幼儿对“高和矮”的认识时,幼儿教师组织幼儿按照大小个排列好,排列的过程就是幼儿深化理解这一数学概念的过程;在深化幼儿对“大和小”的理解和掌握时,教师为幼儿准备大小分明的球体,让幼儿将这些球体按照大小区分开。
4.为幼儿提供新颖、实用的游戏材料。在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需要将数学知识传授给幼儿,还需要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并且还需要通过多样化的教育活动持续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了充分发挥游戏教育活动的价值,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新颖、实用的多样性游戏材料,需要注意不能长时间反复使用同一种游戏材料。相比其他数学教学活动,幼儿阶段的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更加强调让幼儿在实践动手操作中形成相应的数学概念。为此,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材料时,一定要根据教学主题内容和幼儿的认知选择既实用又新颖的游戏材料,给幼儿带去更好的学习感受和体验[4]。例如,幼儿教师在讲数字的分解时,可以准备一些火车头和若干火车车厢,分别在火车车头和车厢上标记不同的数字,然后让各组幼儿先抽取一个火车头,再接着一起拼接小火车。通过这个活动,轻松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且拼接小火车的操作容易上手,提高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5.合理干预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位置,但是部分幼儿教师缺乏对这一教育新要求的正确解读,在具体运用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实施。此外,在实际开展教学活动时,由于幼儿年龄比较小,很容易受同伴的干扰和吵闹而无法顺利游戏,或者在游戏中因为屡次失败而十分沮丧,无法继续游戏[5];还有一部分幼儿教师在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中过度干预,对幼儿完成游戏化教育活动任务的流程、准确性要求较高,一旦幼儿出现错误的行为或者不正确的学习,便会立即阻止,并直接告知幼儿正确的做法,同时要求幼儿按照教师的指示完成任务,过度的干预势必影响游戏化教育活动的效果,极大地削弱了游戏化教育活动的趣味性,导致幼儿体会不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与魅力。因而,为了保证幼儿数学游戏化活动的效果,幼儿教师一定要合理地干预活动。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大胆动手操作,并正确引导,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根据幼儿的反馈及时为其答疑解惑并在恰当的时机提出问题,启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进行更深一层次的思考。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幼儿教师在干预游戏化教育活动时,要准确定位,干预并非是掌控,而是需要通过干预让幼儿利用知识和经验应对新的挑战,增强幼儿的学习动机,不断提高学习质量。当幼儿遇到问题或者产生困惑时,幼儿教师应该及时站在幼儿的角度帮助分析解决问题和困惑。对于出现错误的幼儿或者没有准确完成学习任务的幼儿,教师不可以直接对其批评,而应该帮助其分析出现错误和没有准确完成的原因,并引导幼儿改正和正确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6.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开展游戏化数学教学活动时要认识到不同幼儿认知水平、数学思维、学习能力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此,教师应通过观察和交流多了解幼儿,认真挖掘每一名幼儿身上的闪光点[6]。对于一些比较内向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如在游戏活动刚开始的阶段,教师可以带着性格比较内向的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游戏,先感受数学游戏教育活动的乐趣。熟练后,在外向幼儿的带动下,内向的幼儿性格也会变得越来越开朗,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明显的提高。另外,在评价时也需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例如,一些幼儿被教师表扬后,会更认真、努力地学习,而有些幼儿在教师指出其不足后,会变得更加积极踊跃。因此,不管是游戏教育活动的开展,还是教育评价的实施,幼儿教师都需要做到因材施教,将游戏化教育活动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从而构建更高质量的教育课堂。
综上所述,从现阶段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依然存在着有待完善和优化的地方。为了促使幼儿积极踊跃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要以幼儿为中心,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游戏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在开展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游戏材料、游戏类型的选择,在恰当的时机干预,保证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的秩序,及时指导解决幼儿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此保证数学游戏化教学活动顺利、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赵秀敏.幼儿园数学区区域活动环境创设和优化策略[J].当代家庭教育,2021(27):71-72.
[2]李亚秋.幼儿园多元化数学教学活动的调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8):115-118.
[3]陆媚妮.蒙氏教育理念下的数学区域活动环境创设探究[J].成才之路,2021(22):102-103.
[4]高慧军,宋晓华.幼儿园数学思维游戏室实践活动探索[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1(02):184-189.
[5]周屏.儿童视角下我国数学活动游戏化的现状与应对策略[J].林区教学,2021(01):87-90.
[6]杨婷,喻霓,刘蕾.幼儿园大班数学教研活动的新思路——基于“我是建筑师视频”教育要素的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1):181-182.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