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后习题导学导教功能的实践探索

作者: 侯曙光 黄敏

语文课后习题导学导教功能的实践探索0

【摘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编排具有系统性、迁移性和实践性特点,准确解析课后习题的育人价值,力争为语文教学减负提质。本研究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特点、利用课后习题提质增效的具体做法展开论述,研究结果表明:教师把课后习题训练分解到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中练习作业、课后巩固作业中,既能发挥小作业校正课堂教学的大作用,又能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后习题;编排特点;减负提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3—0101—06

课后习题是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巩固、拓展、迁移知识的功能,在确立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落实语文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检验教师课堂教学优劣的试金石,也是衡量学生语文学习质量高低的标尺。在“双减”大背景下,充分发挥课后习题导学导教的功能,期望能有效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下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课后习题的特点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课后习题,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主线,建构清晰的语文知识体系;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进行单元统整,强化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听、说、读、写、思为核心内容,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一)系统性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排非常重视语文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教材主编温儒敏说:“这套教材重新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落实那些体现语文核心素养的知识点、能力点。知识的编排方式是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那些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落实到各个单元。有些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则配合课文教学,以补白形式出现。”[1]这些知识点、能力点和训练点分布在教材的单元导语和课后练习题里,在课与课之间前后勾连,在年级与年级之间上下呼应。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第一课《观潮》课后习题:“说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选择印象最深的和同学交流。”教师要重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重点体悟课文具体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看和听来想象文章描述的画面。通过训练,学生有效利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感觉等想象文章描写的画面,习得写作的要领和方法,在系统化的训练中不断获得知识。

又如,小学生复述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第一学段重点培养简单复述的能力,第二学段重点培养详细复述的能力,第三学段重点培养创造性复述的能力。课后习题遵循由易到难、从低到高的系统化训练特点。如,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课后习题,“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按顺序把下面的图连起来,再讲讲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借助蝌蚪变成青蛙的五幅图讲故事,此题是训练学生简单复述的能力。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课后习题“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此题是训练学生有详有略地讲故事的能力。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课后习题“课文中有些情节写得很简略,发挥想象把下面的情节说得更具体,再和同学演一演: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织女们商量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此题是考查培养学生创造性复述的能力。由此可见,随着学生年级升高、年龄增长,课后习题训练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要求也从简单复述到有详有略地复述再到创造性复述,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教材编排也呈现出由浅入深、逐层深入的系统性特点。

(二)迁移性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美国教育家安德森等编著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修订版)》认为,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目标是:促进保持和促进迁移(迁移的出现又是有意义学习的标志)。保持是事后将教学时的材料原封不动地记住的能力,迁移是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新问题、回答新问题或促进新材料学习的能力。哪些认知过程可以用于知识的保持和迁移呢?记忆与知识的保持联系最紧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与知识的迁移关系最紧密[2]。统编教材设计了大量的促进迁移的课后习题,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五年级下册《白鹭》课后习题,“说说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课文第6-8自然段描绘了三幅优美的图画,请你为每幅画起一个名字。”此题旨在训练学生运用举例和解释来理解事实性知识。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课后习题,“选一些词语或句子写在卡片上,比一比,看谁能一眼看完卡片上的所有内容”,此题旨在训练学生掌握快速默读的程序性知识。五年级上册《落花生》课后习题,“从课文的对话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父亲想借花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此题旨在训练学生理解和分析(组织和归因)借物喻人的概念性知识。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课后习题,“课文第二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群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此题旨在训练学生评价点面结合的概念性知识。《猎人海力布》课后习题,“根据课文内容,给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写一段话,简要介绍它的来历”,此题旨在训练学生创造写简介的概念性知识和如何写简介的程序性知识。

通过迁移性的课后习题训练,可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上课文的设计就避免了教师只在记忆事实性知识和概念性知识层面不停地打转转,强调语文教学是帮助学生运用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

(三)实践性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吴忠豪教授提出,“丰富语言经验比语言知识教学更重要。小学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必须从强调概念性的语文知识教学这一误区里走出来,把重点放在学生的语言经验的丰富和积累上,转移到学生语言的发展上,这才是语文改革的正道。”[4]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引导教师和学生把语文学习的目光与生活、与社会紧密结合,在运用中实践,在实践中运用。如,二年级上册《植物妈妈有办法》课后习题,“你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可以选用下面的词语,仿照课文说一说:乘着风、纷纷出发、蹦着跳着、炸开”。这道习题,从表面看好像是积累和运用课文好词好句的练习。我们细细分析后发现,这道习题的用意是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留心观察身边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用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在生活观察、社会实践中的所见所思。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语文知识,可以用课文的词语,也可以用自己积累的其他词语,说出自己对这道课后习题的理解。

二、利用课后习题提升教学质量的策略

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顽疾,根源在于教学质量不高。课前,学生没有养成主动预习的良好习惯;课中,教师用讲解代替学生的理解,教学效率不高;课后,采用题海战术机械训练,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减负的大背景下,有效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呢?下面,笔者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课前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课前,围绕课后习题,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能有效发挥习题的作用。那么,如何才能够发挥课后习题的育人功能呢?

1.借助课后习题,确立教学目标。要上好一堂课,教师必须有明晰的教学目标。统编语文教材已经建构了比较完善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小学语文知识点、能力点和素养点等要求的渗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原则,分布到教材单元导语、课文、课后习题、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领域。这种编排方式,有助于教师通过课后习题来明确语文教学的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能力点和素养点,从学生学习的预期结果反观课堂教学,教师确立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就更明确。

如,二年级下册《雷雨》课后练习题:

语文课后习题导学导教功能的实践探索1 语文课后习题导学导教功能的实践探索2

第一题是关于识字、写字、词语理解的事实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认知过程主要是记忆、理解类别的解释和应用类别的执行;第二题是关于朗读、背诵课文,比较雨前、雨中、雨后景物变化的事实性知识,认知过程主要是回忆、理解类别的比较;第三题是关于准确运用动词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概念类知识,认知过程主要是理解类别的解释和比较;第四题是关于四种形态的雨的概念性知识,认知过程主要是理解类别的解释和应用类别的执行。

基于以上对课后练习题知识和认知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拟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生能借助拼音正确认读5个生字和6个词语;在老师的示范书写指导下(重点指导“黑、垂”两个字的笔顺和结构),能规范、端正地书写5个生字。(2)学生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在老师的示范朗读和教读指导下,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学生能找到课文中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物变化的句子,能用书上的话或者自己的话说出景物的变化;运用想象画面、换词、对比等方法感受句子中“压、挂、垂”三个动词的表达效果。(4)回忆自己生活中见过的下雨的场景,仿照课文的表达说一说当时的情景(雨前、雨中、雨后的景物说一种两种都可以)。不同类型的知识和认知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不同。当我们获得了课后习题的学习结果性导向之后,备课中教学目标的指向性和层次性就逐渐清晰,教学方法易于实际操作,实现了语文教学向繁琐的教材内容分析说再见。

2.围绕课后习题,设计预习任务。有效的课前预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把课后习题设计成预习任务,既可以聚焦课堂学习目标,也有利于学生检测自学效果。课前预习是学生课堂学习前心理和认知的准备活动,不是代替课堂教学的自学任务。因此,设计预习任务的指导思想是基础性,基本原则是不超标。如,三年级上册《大青树下的小学》课后习题,“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你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可以设计成两个预习任务:“1.自学课文,借助拼音认读10个生字,能正确地朗读课文。划出课文中大青树下的学校特别的地方。2.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观察我们学校的教室、操场、花坛、阅览室等地方是什么样的?上课时进行交流。”因此,好的预习任务与课后习题训练是相辅相成的,能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二)课中

1.利用课后习题,提升语言能力。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统编教材课后习题都是围绕这个基础来编排的,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牢牢守住这个根。如,四年级上册《走月亮》课后习题,“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此题主要有两个学习任务:一是学习作者是如何调动各种感官,通过想象把村庄、果园、稻田的美景写出来的,即学习课文的表达经验;二是迁移运用作者表达的艺术手法,写出自己月下的所见所想,即把别人的表达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表达经验,提升语言能力。因此,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语言,作者在月光下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作者的写作特点。接下来,启发学生回忆自己月下的某个情景:也许是和小伙伴在月下嬉戏,也许是在月下听大人讲故事,也许是捉昆虫……当学生的记忆被唤醒,每个人月下的情景就会浮现在眼前,引导学生把自己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尝到、想到的说出来。最后,再让学生写下来。学生的语言能力在读、悟、说、写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2.借助课后习题,发展思维品质。语言是思维的外在形态,思维是语言的内在核心。思维能力的差异决定了语言能力的高低。统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年级上册《四个太阳》课后习题,“朗读课文,说说你会为每个季节画什么颜色的太阳,试着画一画,并说明理由。”这道题的设计有两个用意:一是培养学生的复述能力。学生可画不同颜色的太阳,用课文中的话说理由。二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可画不同颜色的太阳,用自己的话说理由。复述能力是低阶思维,要求全体学生能达到;想象能力是高阶思维,不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因此,在教学中要分步达成: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我”分别给每个季节画了什么颜色的太阳?“我”用这个颜色画太阳的理由是什么呢?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接下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想给春、夏、秋、冬分别画什么颜色的太阳?然后动手画一画,再鼓励学生用书上的话来说说画这个颜色的理由。最后,引导和启发学生说出与书上不一样的理由。如,五年级上册《忆读书》课后习题,“你是否赞同以下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例题:“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这道题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的高阶思维能力。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表明赞同或不赞同的观点,重点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支撑自己的看法,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启蒙。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沟通中总结出阅读小说类文章,可以采用作者这种一知半解式的读书方法;阅读商品说明书、路标等实用类文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解决生活中遇见的问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