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作者: 张仙山

【摘要】当今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在中小学学习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对未成年人精神品质的建设发展具有正面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除了要教授知识外,也要有意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以此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文章立足于语文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把握现有资源,更好地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程之间的融合与应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3—0107—03

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和文学性很强的学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使学生从中获得情感认知、审美体验及艺术熏陶,既是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也是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新课标,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然后根据教材编排特点理出线索,形成教学整体框架,使渗透的内容以序列化的方式呈现,便于学生理解与内化。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势利导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利用阅读、拓展训练、写作等途径,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落地生根,实现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

毋庸置疑,语文学科具有历史传承性与艺术传承性。所谓历史传承性主要是指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颂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到熏陶作用。而艺术传承性是指这些作品语言优美、生动,能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丰富隽永的材料,让学生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熏陶和影响,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1]。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科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较高的契合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一般指教材与课程中所体现出的与中华民族语言风格、情感状态、生活习俗、文化习惯等方面有一定关联性的内容,如教材中的古诗词、文言文等。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以语言文字作为载体,这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承担的责任。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还能提升其文化素养,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文化的有效渗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历史的发展,利用一些历史人物事件来吸引学生,并将其与课本内容充分结合,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2]。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他们的依赖性会逐渐减少,对身边的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判断,同样,也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群的影响。对此,教师在这一时期要格外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工作,要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否存在问题。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通过优秀的文化思想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调动学生对语文知识探究的欲望,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自我尝试的勇气[3]。此外,网络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方便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它可以让学生在初中阶段端正并完善自身的价值观念。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能带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不仅拓宽了语文教学的内容,更增强了语文课堂的趣味性,让传统文化与中学语文走向融合,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必要的支持[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活动,诸如对联、灯谜等,在语文课堂中引入这些元素辅助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1.立足教材,灵活发掘教材内容。教材在课堂学习中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它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支撑,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必要工具。语文教材都是由优秀的专家、教师、学者集体研究探讨而成的,其内容安排极具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阅读、写作等基本知识,也能于细枝末节处渲染传统历史文化。教师作为课堂学习的引导者,应该充分利用好现有教材,大力发掘课本中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环境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品质[5]。

2.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发挥榜样作用。在语文这门课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除了主体学生外,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具有重要价值。从古至今,教师的任务始终是传道授业解惑,从未改变。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受到自己喜欢的老师影响,如果在平时的生活中,语文教师能够表现出自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看重,向学生展示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那么学生自然而然也会产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自身对历史文化的领会程度及理解能力,在课外不断吸取新的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知识储备,从而在上课时能够及时解开学习者关于历史文化方面的诸多疑惑,并根据他们的需要随时普及相关知识,让学生对授课者产生崇拜情绪和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促使他们能够在课上认真学习,课外积极寻找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教师在要求学习者积极主动学习的同时,自己也要以身作则,不断进步,终身学习,这样才能向学生展示学习知识的快乐和成就,形成师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的良性循环关系。

3.加强语文写作,让学生体会文化情感。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写作教学中教师一样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常说:我手写我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写作教学中,更能加深学生对文化的认识与体会。如,在元宵节来临之际,教师可布置学生以“家乡的风俗”为主题进行写作。在这一写作任务中,学生为了更好地写作,首先就需要了解家乡的风俗,然后才能谈自己的认识与体会。比如,有的地方会猜灯谜、看花灯等,但由于地区的不同,风俗也各异,有很多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了解不仅能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还能强化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通过写作,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文化情感,对此,作为教师,应尽可能地把握住每一次写作的机会,进而充分挖掘其中所渗透的传统文化,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断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适度引进,链接课外传统文化。作为教师,除了从教学内容出发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还应适度链接课外传统文化。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一个“度”。教师需要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明确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向,在这个基础上选好引进的内容。在做好这些准备后,教师还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有效渗透。链接课外传统文化不但能对课内教学起到辅助作用,还能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学生了解得越多,民族认同感和自信心就会越强。以《傅雷家书两则》教学为例,除了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外,笔者还将目光转向了《三字经》《弟子规》等相关内容。在教学时,笔者首先引领学生对傅雷家书中所展示出的深刻体悟进行了总结,将学生的关注点转移到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上,进而询问学生是否知道《三字经》《弟子规》等典籍,并邀请几位学生回答。同时,向学生展示“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句子,从而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文化。接着,笔者以“孝道文化”为主题与学生开展了一次讨论会,通过探讨,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孝敬父母、心存感恩的重要性,并为传承至今的孝道文化所感动。

5.组织活动,鼓励自主探究传统文化。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自主学习和探究传统文化知识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精神修养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方法,定期组织相关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又能帮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以“戏曲”为内容的表演活动,开展以“礼仪”为宗旨的演讲活动等,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还能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探索的欲望。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教学活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多样化利用,要采取多种途径、方法和语文教学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罗惠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05):4-5+38.

[2]刘霞.探究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40-41.

[3]崔广宇.探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学周刊,2020(11):81-82.

[4]王杰宁.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语文课内外,2019(24):15.

[5]周爱荣.关于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中学教育,2019(02):125-126.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