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两类学校”思政课教学现状及对策
作者: 谈军花 刘超【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振兴乡村文化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学校思政课建设正是乡村文化建设的重点。为此,要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提升综合素养;夯实思政课堂,提升教育质量;多媒体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建立常态化思政课堂教学“视导”机制;探索实践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建设新模式,促进思政教育大融合;创新培训一体化模式,营造协同发展新生态,积极挖掘乡村文化的思政教育元素,充实农村学校思政课校本课程,从而丰富思政教育内涵。注重“两类学校”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思想品德教育,探索实践思政名师下沉农村学校开展“一对一”关爱帮扶机制,全力实施农村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从而促进乡村教育和谐发展,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乡村振兴;“两类学校”;思政课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7—0022—05
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力发展“两类学校”教育,振兴乡村文化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两类学校”是指农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当前,“两类学校”是我国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小规模学校是适应偏远农村适龄学生人数少的客观情况而设置的规模较小的学校,在我国各地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中,在校生人数是否达到100人被当成一个底线标准,达不到的往往被称为教学点或者村小。农村寄宿制学校,是一般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城镇或乡镇,学校交通方便,辐射力强,学生全部住在学校,每周或每月回一次家,实行全封闭式教育教学生活管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在“两类学校”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科学精神,弘扬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提升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现状与分析
张掖市甘州区有“两类学校”(包括教学点17个)34所,甘州区现有思政课教师611人,专职教师142人,兼职教师469人。其中“两类学校”主要是农村小学,兼职思政教师228人,专职教师21人。甘州区以“农村学校思政课教师现状与实际研究”为主题,开展了“甘州区两类学校思政课现状调查”,调查采取问卷方式进行,分为老师和学生两类问卷。教师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学校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举措及成效、教师专业提升方法等五个方面;学生问卷内容包括学校德育活动、课堂教学效果、老师教学方法、家校共育等四个方面。共发放老师问卷250份,学生问卷500份。通过归纳汇总分析,其中,认为农村思政师资力量不足的达85%,学生对思政课堂教学满意度达52.60%,思政课堂教学方法满意度达60.20%。家长对孩子思想品德教育情况占45.20%。农村学校思政课现状及原因分析有以下五点。
1.师资力量不足。以甘州区为例,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城乡教育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农村学生逐年减少,使得农村学校和教师资源也随之逐年减少,尤其思政课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教师被选拔到城区学校任教,农村思政课教师持续短缺,教学质量不高。因此,急需提升农村思政课教师专业素养,助力甘州教育健康和谐发展。
2.专业化水平不高。虽然教育部门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积极通过送培进校、名师空中课堂、联校教研、青苗行动等方式不断加强农村兼职思政课教师教学实践的指导,营造良好的改革创新氛围,但帮扶力度有限,思政专业化水平依然不高,课堂效果不明显。另外,大部分农村学校对思政课重视不够,专业性不强,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科上,思政课没有教学成绩压力,部分学校领导及老师存在懈怠心理,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研究思政课教学。长此以往,必然出现对学生思想教育淡化的问题。
3.德育与思政课堂教学脱节。习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教育最重要的是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引导他们走正路。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但是,“两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少,思政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不能把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和思政课堂有机结合起来,还是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在讲思政课。“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为主体,农村小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比较弱,学校也没有健全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系统,未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与他人沟通等,使得学生综合素养无法提高。”[2]由于思政课堂教学与德育实践活动的脱节,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效果不明显。在德育活动中,只是为完成任务而设计活动,没有从根本上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服务。
4.思政课堂教学形式单一。部分农村思政老师教学方法陈旧,思政课缺乏趣味性、生动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注重知识上的“一言堂”,学生合作探究少,没有思维的碰撞,深度学习不够,学生为学知识而死记硬背,使思政课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农村学校缺乏对思政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各类考核和评优选先中没有突出思政教师的重要地位。
5.家长不重视孩子思想品德教育。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增多,农村部分学生缺少亲情关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淡化,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生命教育、德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缺乏,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不高。
在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推动乡村文化建设,注重农村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学生家长的思想道德素质,助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非常重要。
二、实践与策略
面对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两类学校”思政课教学究竟如何改革创新,破解教育困境?下面以甘州区为例,谈谈实践与策略。
1.完善思政教师专业成长有效机制。构建行政为支持、学会为支撑、基地为支点、名师为引领的县区教师教研训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开放、共享、共赢、成长”的四大教师能力提升目标。首先,通过名师“请进来”和农村思政教师“走出去”的研训方式,提升思政教师学习力、教研力,尽快适应新时代对思政教师的要求,不断增强思政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心理健康等素质,强化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一批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农村思政课教师队伍。甘州区制定了《大中小幼思政课“种子”教师培养计划》,建立了区域名师“沉下去”助力农村教师成长,农村教师“走出来”实践体验、学科教师“牵起来”联合成长等三条路径,以本土名师带动和引领高端思政教学研训活动,进一步完善了“学会成员—蒲公英导师—教研员—工作坊主—名优教师”五级教师梯次专业成长模式,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始终把“让教师过一种高品位的专业生活”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引擎,在共享、共建、共生中教学相长。形成师徒结对帮扶常态化,以“即知即传人”的方式,不仅使名师对中青年教师教学情况掌握得更深更透,而且能加速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开放师傅课堂、走进徒弟课堂,给徒弟压担子,师徒同上“精彩一课”,教育局及学校搭建平台,一学期组织一次“精彩一课”,由徒弟上课,师傅评课,检验师徒结对成果。
2.聚焦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课堂是实施思政教育的主渠道,立足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开展“送教下乡”“一对一帮扶”、名师示范课、青年教师研磨课、集体备课研讨、青年教师展示课、读书交流、微讲座等活动,以说课、展课、听课、评课为抓手,促使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将文本内容设计成许多有价值的问题,通过课本内容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情境活动化、活动目标化的设计思路,让学生人人参与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提升农村思政教师的专业素养,打造一批思政精品课,提高思政课堂活力。如教学小学三年级道德与法治课“请到我的家乡来”这节课,我们把课本上的内容与学生家乡相关知识紧密结合,把张掖大佛寺、七彩丹霞、湿地公园等巧妙地融入课堂之中,设计“夸夸我的家乡”展示活动,感受家乡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设置议题,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的实践探究和体验活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涵养必备品格,增强规则意识,发展社会情感,提升关键能力,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把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方向引领和学生发展有机统一起来。”[3]同时,丰富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内容,通过“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在所有学科中,渗透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比如在数学课中渗透中国古代数学知识发展的讲解;科学课中,结合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等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厚植爱国情怀,激发其爱国热情。
3.建立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教研新模式。改革和创新农村学校思政课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首先,积极利用本地资源,依托河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了农村思政课教学研训基地和名师工作站,以名师为引领,以学科为纽带,聚焦河西片区大中小幼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改革和队伍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央两办《意见》中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结合大中小学各学段特点构建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小学阶段注重启蒙性学习,初中阶段注重体验性学习,高中阶段注重常识性学习,本专科阶段注重开展理论性学习,研究生注重探究性学习。在育人过程中,实现全过程融通。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学生思政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小学到大学长期积累、连续成长的过程,大中小思政课育人过程衔接贯通,循序渐进。体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人人是育人者,又是被育者,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让生命引航生命,以道德涵养道德,以行动引领行动。打破“学科壁垒”,开展思政教育大中小学单元实践“大思政”活动,通过开展孔子学堂、道德讲堂、家长讲堂、校园艺术节等系列化特色德育实践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基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与校本教材研发、学生德育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让学子带动家庭,以家庭影响社会,让思政教育落地生根。构建思政教育纵深发展的良好生态,逐渐形成大中小思政课建设新模式。
4.将“四史”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紧密融合。加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两类学校”思政课教学,要全面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把学习党史同解决农村思政教育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工作动力和成效。积极挖掘乡村红色资源,编写红色校本教材,把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党的历史潜移默化地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将‘四史’教育的目标达成贯穿于常规教育课程,各科课程不仅要确定‘四史’融入的具体教育指标,更要在此指标和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引下,制订出蕴含‘四史’教育目标的课程教学大纲,细化课程每一章节的‘四史’融入,实现与国家课程的相互有效补充。”[4]积极挖掘“四史”教育与校本教材的深度融合,让学生人人喜欢上思政课,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5.多媒体教学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推动思政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融合发展。开展城乡教研发展共同体网上网下结队帮扶活动,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网上网下同心圆,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让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5]例如,在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中国人,中国梦》一课中,思政名师设计示范课,通过网络直播,名师空中课堂将城乡互联互通,让师生通过活动及视频真切地感受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中,每个人都了不起。我们要增强“四个自信”,凝心聚力、坚忍不拔、锲而不舍,“我与时代同进步”“我与祖国共成长”,彰显新时代中国人的自信品格,奋力开启时代新征程。多媒体教学助力思政课堂,提升农村学校教师教学水平,使农村的孩子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感受到名师课堂的快乐和幸福。
6.建立常态化思政课堂教学“视导”机制。以精细化的思政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师上课行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开展农村学校高质量的听课评课教研活动,以教学“视导”机制促进课堂质量的提升。通过“听真实课堂、评优点不足、看作业教案、提总体建议”这四个环节,充分发挥各级名师对学校课堂教学的监督、指导作用,加强与一线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让教研真正回归课堂,回归学校,落地生根。通过“听、看、说、评”的方式,深入了解学校常态下的课堂教学情况,真实了解教师自然状态下的课堂教学实际,加强反馈指导、跟踪实践,搭建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逐步形成制度化、常态化的教研活动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三、反思与提升
1.多媒体教学,让思政课堂更鲜活。教育信息化是当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要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以思政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城乡教育和谐共生。所以,必须拓宽信息化建设渠道,按照“一校带多校、一校带多点”总体思路,积极搭建区域内课堂互联、互通、互动的教学教研平台和资源管理应用云平台,以互动智慧课堂为桥梁,构建城乡多校的远程同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形成区域内思政课教学共同体间优质资源的共享、共建、共生的教育新生态,真正激活思政课教学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