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实践探索

作者: 席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的情况,表现为学生没有将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对教学活动没有兴趣,对道德与法治课内容缺少真正了解,在道德观念和法治观念上出现偏差。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从生活角度入手开展教学、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正是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学习兴趣的有效举措。因此,本文主要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和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积极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7—0117—04

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笔者发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有的师生没有将相关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也没有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经过多次教法研讨及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生活背景下学习知识,能够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能够体现出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能够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识,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了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中,可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用好学生身边的案例,使学生了解道德与法治在生活中的作用,进而增强学习效果,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如何使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探析其意义和实践策略。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内容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真实情况相关素材,虽然很多知识理论内容比较难以理解,但如果采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将教材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充分结合,创设学生熟悉的真实生活场景,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且具有生活化的特点。这样的生活化教学不仅能揭示事情的本质,深刻反映教材中的观点,还能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知识,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1]。

2.与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相符。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初中阶段也是学生形成三观的重要时期。在初中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会逐渐增强,很多学生会认真地观察和思考问题,积极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和了解生活中的事物及其规律,形成正确的三观。

3.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道德与法治内容也更多呈现出生活化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照本宣科,要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而生活化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也能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生活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

1.在导入环节打好基础。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有的教师在导入环节习惯采用传统的语言描述方法,但这样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认识到这一点,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利用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案例设计生活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围绕“友谊与成长同行”,笔者指导学生提前准备好在成长过程中与朋友的合影,制作PPT,插入动听的乐曲,在课堂上展示,将大家带入美好的回忆中。这样的导入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非常贴近,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深刻体会与感悟,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很多都与生活相关,利用这些素材设计情景剧,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围绕“让友谊之树长青”开展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改编情景剧,反映交友时遇到的典型问题。由于情景剧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面对问题,正确解决问题。可以说,情景剧是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值得借鉴[2]。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按照单一的方法讲述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则难以清晰地展现事情的原委,课堂教学也会缺少体验性和吸引力。为此,教师在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多媒体技术,设计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的情境。如在上《情绪的管理》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场景开展教学,深化学生对情绪的感知与体验。如设计“考试成绩差被家长训斥”“生日时收到好朋友的礼物非常开心”等日常生活化场景,使学生深入情境,有效地反映出学生的情绪变化。当学生对情绪有初步了解后,教师深入地讲述喜、怒、哀、乐等情绪,再利用电子课件对情绪相关知识点进行更深层次的讲解,使学生掌握调节情绪的方法,合理发泄负面情绪,并能理智地控制情绪。

3.观察生活,从生活角度提出问题。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如果仅仅让学生通过完成海量习题的形式学习和巩固知识,那么很难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真正的教育价值,难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这样的教学单纯地停留在知识层面,学生难以对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对自己行为的指导,使学生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正确分析、解决问题。以《网络生活新空间》一课为例,教师可以以“互联网利与弊”为主题,引导学生积极观察生活,从生活现象的角度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通过问卷调查,80%的学生认为,互联网为生活、工作、学习等带来便利,如线上交流、线上学习、网络购物等;20%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社会带来很多问题,如部分不良商家依靠网络销售平台销售残次品、售卖假货,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的人沉溺于网络游戏,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此,教师应做好相关知识总结,让学生了解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有利有弊,关键在于要合理利用网络发挥其优势作用,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

同时,可以组织主题讨论,促使学生认真观察生活,深入思考相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能逐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对此,教师可以设计生活化问题情境,利用问题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有效结合,从而形成有目标、有层次的问题情境,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掌握相关知识[3]。如围绕“做负责任的人”,教师可以引入焦点话题开展教学,并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积极讨论与思考,通过掌握和运用知识,处理好生活中的事。还可以将“老人摔倒后扶与不扶”的话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提出“如果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会扶老人吗”“如果选择扶老人而被冤枉,会如何做”等问题,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种利用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引导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现实问题,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有效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

4.科学组织合作学习。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一定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在课堂学习中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仍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能力和需求,积极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活动,合理利用合作学习的契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师常用的教学模式,也是对学生合作学习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手段[4]。教师可以将学生合理分组,并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合理的合作学习任务。在完成理论知识的教学后,教师再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应用知识。如围绕“亲情之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收集与亲情、家庭相关的资料,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展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表现较好、准备比较充足的小组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其能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加努力。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现代家庭生活的特点、家人之间要如何相处等问题。各小组学生展开激烈讨论,进而得出小组结论。教师在这个基础上讲解教学内容,包括现代化家庭的结构、观念以及规模等,然后给学生布置帮妈妈做家务、看望长辈、帮父母做饭等作业。这样可以将教学内容与课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会从每一件小事上感受亲情、体验生活。如结合《感受经济改革》一课,教师可以设计幸福生活相关场景,学生将幸福的事情写在纸上,统一放在一个箱子中。然后,从箱子中抽取纸条,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开展探究“幸福指数”活动。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或者班级形式的合作探究活动,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幸福”的理解,促使学生具备合作学习的习惯。

5.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内容主要包括理性精神、公共参与、法治精神、政治认同等。因此,需要教师从道德意识、心理健康、国情、法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和道德素养。而这需要教师将理论知识教学与生活情境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引导学生参与实际实践活动,进而提升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5]。如围绕情绪相关话题,教师可以引入生活场景作为教学素材:“路怒族”越来越多,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对身边的人进行走访、分析,发现优秀的人普遍情绪比较稳定,为什么?教师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教学中,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指导学生分析各种情绪的特点,引导学生掌握调节自己负面情绪的方法,进而在生活和学习中保持较好、较稳定的情绪。这样的方法能够促使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使其对学习有更深刻的认知。

此外,在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内容都具有实践性,教师可以将其转化成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新的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当地的抗战纪念馆、博物馆等地参观、学习,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调查活动,学生可以自主设计调查问卷的内容,通过实地走访调查的方式,了解情况。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又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水平,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的提升。

6.结合日常生活体验。日常生活体验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宝贵的财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好素材。教师如果以恰当、合理的方式将日常生活内容应用于教学中,就能够增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知识的感悟。从目前笔者对道德与法治教学情况的调查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可知,如果能够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就能使学生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去理解和解释知识,进而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素养,并通过外在行为呈现出来[6]。以《网络改变世界》一课的教学为例,学生需要认识到网络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并对其进行详细分析,从而提高学生分辨网络信息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播放一些与信息技术改变世界有关的内容,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网络的作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视频中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网络对生活的影响,促使学生积极总结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与之相关的内容,回答教师的问题。由此可见,从日常生活入手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使学生学会从生活角度理解和分析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从而保障学习的效果。

总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采用生活化教学理念,与新课改的要求相符,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趣味性,也能增强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是值得教师深入探究的问题。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结合,设计具有生活化特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感知、感悟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

参考文献

[1]蔡军.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路径探寻[J].考试周刊,2021(01):121-123.

[2]刘冬.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21.

[3]陈曼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4]妥小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21):119-120.

[5]刘允庆,刘国华,王秀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5):240-241.

[6]赵晓静.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05):28.

编辑:彭雪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