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金课”讲出“时代味”
作者: 尹晓军“中国之治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体现着对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在兰州理工大学今年开设的“四史”课程“改革开放史”中,思政课教师高瑛聚焦新时代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让思政课更加鲜活深刻,更有说服力。
近年来,甘肃各地各校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把“大思政课”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理念,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让学习“深”起来、思考“悟”起来、行动“走”起来,使思政课吸引力不断增强。
理论和实践“融圈破壁”“大思政课”有声有色
“洋务运动期间,左宗棠在我们兰州也开办了机器制造局和织呢局,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先驱。”在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崔明讲授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一课上,除了耳熟能详的教学案例,他还穿插了很多发生在本地的故事,让学生们觉得新奇,也有了一种“历史就发生在我身边的感觉”。
近年来,兰州大学积极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把“大思政课”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展思政课“提质创优”工程,大力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网络引领、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增强了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同时,该校思政课教师还在网络APP推出“‘坡’有道‘莉’印象思政课”,并联合“学习强国”甘肃学习平台推出《颇有道理》理论宣讲节目,以网络化、可视化、便捷式等做到了多维实时互动,理论在流量中“火”了起来。通过深入挖掘陇原大地蕴藏的“精神富矿”做成的“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系列短视频,网络浏览量超10万人次……
讲好思政课,首先要解决“讲什么”的问题。近三年来,甘肃共出台各级各类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154份,基本构建起思政课改革发展的制度体系。同时,成立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并遴选146名专家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委员会及8个分指导委员会,深度挖掘所有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发展。
山丹马场总场中学距离县城60多公里,是一所农村九年制学校,留守儿童较多,家庭教育薄弱,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如何有效进行思想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一直是困扰学校的难题。
2022年春季学期开始,根据山丹县教育局安排,山丹马场总场中学组织全校教师,结合不同年龄学生特点,每天利用课前两分钟时间,采取讲红色故事、观看微视频、学唱励志歌曲等形式,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每天早晨都会让我们观看视频、讲革命故事,我们非常开心,也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将从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件事,努力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山丹马场总场中学九年级学生郭娇自豪地说。
思政课只有融入师生日常生活,才能真正入脑入心。兰州交通大学积极构建特色鲜明的“4+X”课程体系,即四门思政理论课必修课和拓展性配套选修课程体系,将思政课教学与人文通识课程相融合。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从供给侧探索推动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思政学习资料,不断提升铸魂育人核心课程的“含金量”。
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依托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中心,上线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开设了“四史”思政课以及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思政类课程,通过深入挖掘抗疫的生动育人元素,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融圈破壁”,增强了广大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守好学校课堂“主阵地”让“大思政课”有滋有味
小提琴、二胡、钢琴齐上阵,一首深情款款的《我和我的祖国》让课堂瞬间“暖”了起来。这其实是兰州大学艺术学院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的一个场景,授课教师李晓莉结合艺术学生专业特长,让学生们接受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那是我进入大学以来第一次跟大家一起合作表演,向祖国真情告白。”艺术学院2019级学生刘学英表示自己爱上了思政课。
思政课最主要的是润物无声,实现思想引领。为上好这门课,李晓莉专门设计了学生学习需求和课程意见调查问卷,结合不同专业,为学生“私人定制”思政课,引导他们用各自的方式去表达对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理解,拉近了思政课和学生的距离。
在增强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同时,如何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怎么讲,才能提升思政课铸魂育人实效?甘肃教育系统全力推动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学科思政”的有机协同育人格局,不断完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目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作为中小学必修内容,已实现全覆盖。

目前,甘肃8所高校成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11所高校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各地各校还通过多种形式推进“大思政课”时实践活动,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教学改革典型案例。
办好思政课,离不开一支数量足够、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近年来,甘肃坚持选优配强的工作思路,着力配齐配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起国家、省、市、县、校五级思政课教师培训体系,提高思政课教师培训频次。
“经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我们落实了思政课教师三年一轮的培训目标,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教师队伍初步形成。”甘肃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全省大力实施“思政课名师培育计划”,通过建立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打造省、市、县、校四级名师梯队,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注入了强大动力。
目前,甘肃已培育建设了50个省级大中小学思政名师工作室和53个县校级思政名师工作室。每个名师工作室每年招收10名以上学员,三年累积培养思政课教师1500名。如今,许多年轻思政课教师已成长为学校骨干。
近年来,张掖市甘州区始终把加强和改进思政课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积极探索实践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教研新模式,相继成立了甘肃省思想政治理论课蔺海鲲名师工作室、张掖育才中学等3个工作站,努力打造学校思政教育高端平台;通过组织“名师空中课堂”“优质课比赛”“校长论坛”以及思政示范课、观摩课等教研活动,力促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走深走实。
张掖市甘州区教育局教学研究室负责人介绍,通过中小学生“大思政课”体育活动、劳动教育、艺术教育等展示活动,以及优质课例展演、主题沙龙、微课堂教学,让中小学思政课堂“诵”起来、“唱”起来、“演”起来、“舞”起来,很有新意,为全区中小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了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
深挖红色资源鲜活“教材”让“大思政课”有根有魂
“这里是‘曲环工委旧址’,我们家就住在这附近……”近日,在甘肃省庆阳市环县习仲勋红军小学的习仲勋环县革命史展室,“小讲解员”六年级(2)班学生龙妮正在声情并茂地给同学们讲解,让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史变得生动起来。
作为甘肃的革命老区,近年来,庆阳市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传承发扬南梁精神,创建红色教育基地,开发红色教育课程,大力培养红色队伍,深入实施红色育人工程。如今,南梁精神正以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为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之源。
近年来,甘肃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广泛深挖红色资源鲜活“教材”,打造红色甘肃大思政课程体系,深入推进“长征精神”“南梁精神”“铁人精神”“航天精神”“八步沙精神”等融入教学,让广大学生在沉浸式、体验式、感知式的思政课中接受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传承红色血脉。
作为甘肃省红色基因传承示范学校,近年来,兰州文理学院坚持“扎根陇原大地,讲好甘肃故事”,努力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着力推动甘肃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三进”,形成了“南梁精神进校园,红色基因代代传”“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展演”“秦腔陇剧敦煌舞创编”“非遗进校园”等品牌活动,创建了红色南梁学习教育平台,讲述丰富的南梁红色故事,为宣传革命精神,弘扬优良传统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去年以来,兰州文理学院还组织开展“南梁精神进校园”主题宣传教育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帮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从课堂中走出来,近距离感受陕甘革命斗争史和南梁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党爱国意识,对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领会和追求。同时,学校重视红色文化学习,并组织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红色活动强化红色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研学旅行前往红色基地,开设相关红色文化特色课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红色文化学习党的历史,激发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酒泉中学英语教师赵一鸣说。

近年来,甘肃还在大中小学组织实施了“红色基因传承行动”,建成53个红色基因研究中心、477个红色基因传承阵地,先后组织主题宣讲、电影展播、社会实践等4.6万场次,参与师生2900余万人次。
传统非遗扎染、肉羊养殖场、中药材“百草园”……每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渭州学校的学生们乘坐校车,“打卡”多个校外实践基地。目前,该校通过“校车+实践”的方式串联起20多个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大课堂”涵盖了传统文化、红色故事、现代科技等教育主题。
“这些实践活动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画面感,点燃起学生的心灵火花,激发学生豪迈的热情,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达成了教学目标,使思政实践课程不仅‘有意思’,还有意义。”渭州学校校长郑国栋说。
如今,从中小学到大学、从线上到线下,甘肃不断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实现课堂教学、网络引领、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思政课焕发出新活力,广大师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听党话、跟党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