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缺教师荒了劳动教育责任田
作者: 张全林从今年秋季开学,劳动课正式升级为义务教育阶段必修课程。劳动课要上出水平,师资力量是关键。
“五育”“三全”靠教师,但师资也要靠教育培养。劳动教育课有其相对独特性,并非单纯的“教你干活”,其体系应包括劳动的目的、要素、课程设置、评价标准流程等。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下地干活或做做家务,是一种庸俗化理解。要让劳动课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在课程结构、内容体系、师资配备上都需要完善提升。显而易见,加大劳动课教师培养力度,加快劳动课师资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
劳动课要上出质量,根本上要夯实学科建设,这事关长远。现在,多数师范院校没有开设劳动教育相关专业,这是劳动教育师资缺口大的直接原因。师范类院校不招生培养劳动教育专业学生,中小学里自然就缺乏劳动教育“专业对口”的教师。这是一个顶层设计问题,需要多个部门来关注解决。从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到招生培养计划,都需要系统规划并推动落实。只有在构建劳动教育学科体系、健全劳动教育教师培养体系上下足功夫,才会有充足的高质量劳动教育师资供给。
针对实用型和创新型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在劳动教育师资培养上,应构建“双师型”协同教育机制,探索综合实践培养模式。在政策和制度层面,应对劳动教育教师的培训提供支持和保障,探索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发挥好企业难以替代的优势,参与劳动教育师资培训。
劳动课与其他课程一样,都需要有专任师资。当下,由于“师源”不足和学校编制限制,所有学校配齐劳动教育专任师资还需要一个过程,并非一句话就可解决。作为权宜之计,可以考虑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劳动课教师,但需要进行专项培训。在技能层面,学校不妨更多地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基地合作,以“共享教师”的方式聘请一批兼职教师,尽最大努力保证劳动课的教育质量。
把劳动课上出质量,避免流于形式,关键在教师。深刻认识新时代“双创”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意义,正确对待目前劳动教育面临的困难,理清解决问题的路径,对深化劳动教育、推进“五育融合”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滨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