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艾黎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研究

作者: 张建红

【摘要】路易·艾黎职业教育思想是由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职业教育先驱路易·艾黎先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在发起中国工合运动、创办“培黎学校”、组织开展救济事业等艰苦探索实践中形成的,浸润着红色文化、传承着优良作风,倡导着先进理念、彰显着国际主义精神,对新时代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路易·艾黎;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国际主义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0463(2022)18—0015—04

为了支持工合运动、支援抗战、发展经济、改善民生,1942年,路易·艾黎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后迁至甘肃省山丹县。“培黎”意在“为中国的黎明培养人才”[1]。学校坚持“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以工人、难民和农民子弟为对象,采用“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在广袤的西部戈壁滩上建设学校、引进外教、兴办工厂、救济贫苦,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探索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红色职教发展道路,凝结形成了路易·艾黎职业教育思想。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学校视察并作了重要讲话,指出“路易·艾黎的办学宗旨,对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依然有借鉴意义”,并作出“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的重大论断[2]。

一、浸润着红色革命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元素

作为一名内心追求和平与正义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与中国共产党人的深入接触中,受到了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革命意志的深深感染和鼓舞,并把对中国共产党人崇高理想、革命道路和奋斗目标的高度认同转变成了无私无畏的实际行动。

一是对共产党人奋斗目标的高度认同。1927年4月,艾黎从新西兰辗转来到中国,目睹了旧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军阀相互倾轧、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生困苦的现状,决心投入劳苦大众要求变革的伟大斗争当中,正如他所说“旧的制度必须推翻,我将永远尽力帮助推翻”[3]。他不顾个人安危,在上海寓所建立中共地下党员联络点和避难所,冒险奔波为红军兑换地方钞票,组织为解放区运送救济粮,坚定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争。为了支持革命事业,他创办培黎学校,为新中国培养大批技术人才;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经济社会考察,踏遍中国大江南北,撰写多篇考察简报,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在国际上大力宣传新中国建设发展成就,将他的全部热血和精力都投入到支持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

二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认同。1934年,艾黎参加了第一个国际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真谛,也坚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将对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4]。他在以实际行动支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同时积极联系国际共产组织,创办了中国第一份支持学生呼声和民族解放运动的英文刊物《中国呼声》,化名发表了一系列进步文章,表达了热爱和平以及同法西斯坚决斗争的决心[5]。宋庆龄评价他“如白求恩大夫一样,是国际共产主义、马克思、列宁的信徒”。

三是对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的高度认同。在上海从事工厂督察工作期间,艾黎目睹了工人们的苦难情景,深切感受到工人追求变革的强烈愿望,他坚定地认为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的强大进步力量。为了支持工人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他发起成立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曾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鼓励和支持,工合组织遍布全国20个省达2300多个,社员达数十万人,为抗日战争支援了大量的军需民用物资[6]。同时,为了解决“工合”事业发展中技术人才匮乏的问题,他创办“培黎学校”,发展职业教育,为全国的工业合作运动输送生产技术人才,为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艾黎职业教育思想蕴含的对共产主义的真挚信仰和对中华民族解放事业的无私奉献精神,在支持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贡献中浸润着浓厚的“红色革命文化”,是新时代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推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精神动力。学生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孕育的重要时期,将艾黎职业教育思想有机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思想认识,感悟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成果的来之不易,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勇担时代使命。

二、实践了劳动育人理念,是社会责任教育的重要经验

马克思认为“半工半读教育是职业教育理想模式”[7]。艾黎坚持按照马克思的思想轨迹,在山丹培黎学校建立生产小组和实习工厂,组织学生采取半天上课、半天生产实习的方式,探索实践“劳动育人理念”。

一是注重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的自觉意识。艾黎认为职业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他坚决反对脱离实际的空谈主义,更反对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盲目蛮干。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他根据生产实习课程安排,带领同学们开展集体分组劳动,参与春耕秋收、兴修水利、挖渠修坝、植树除草等生产活动[8]。通过学生自治管理、组织劳动竞赛和穿插文娱活动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劳动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份职业都很光荣”的观念,让学生、矿工和外国技术人员之间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养成不怕脏、不怕累,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好习惯、好品质,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实现自我成长。

二是注重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劳动精神。山丹培黎学校办学期间,艾黎克服西部地区条件艰苦、资源匮乏等不利因素,在几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组织开设了20多门专业课程,联系国际组织捐赠了教学设备,并带领大家开展工业制造、农业开发、沙漠治理、水资源保护利用和矿产资源开发方面的技术培训与生产实践,在广袤的“四坝滩”上建起了“洋学堂”,掀起了一场“马拉人扛建工厂、毛驴驮水建医院”的生产运动,鼓励青年学子练就过硬本领,拿出实干劲头,通过劳动磨砺自己、创造未来、实现梦想,形成了“培黎人”自强不息的艰苦奋斗精神。

三是注重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艾黎坚持把发展乡村工业作为改善民众生活和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途径,在职业教育探索实践中,立足中国国情、时局变化和山丹资源禀赋,提出“在山丹实验一个乡村工业化、农业、畜牧业等综合利用和综合发展”的计划,通过工矿农牧业联合发展改造乡村,依托培黎学校,带领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相继办起了机械、陶瓷、玻璃、纺织、煤矿、运输等27个生产小组,师生们劳动生产的各类产品在保证生活之需的同时,支持人民解放事业和地方民生发展,用生动的历史实践阐释了青年学子服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担当。

艾黎职业教育思想坚持倡导在劳动实践中学习知识、提升技能和创造价值,是引导学生诚实劳动、服务社会,推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实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青年学子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强调“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育人导向。在当前推动实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大背景下,将艾黎职业教育思想中“劳动育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高质量开展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提升青年学子的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达到知行合一教育效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三、凝结了创造分析精神,是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

艾黎认为:“教育不单是为了积累知识,而是一种探索。借以启迪人们的创造力,不断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在山丹培黎学校建校时,他便在校门口镌刻了“创造分析”这四个字,提出了“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技术人才[9]。

一是坚持“手脑并用”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艾黎认为“劳动和学习必须同时并进,这叫作手脑并用”[10]。在办学过程中,他坚持以社会民生的具体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具有科学头脑和实用技术能力的人才为目标,依托现有设备、资源和场地,科学制订教学计划和建设计划,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实用课程,在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培养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运用知识,结合实际深化认识,提高分析应用知识的能力。他倡导的正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场所一体设计、课程有机融合、能力一并考察的“理实一体化”应用型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的早期实践者。

二是坚持“创造分析”,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采用“创造分析”的方法实现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艾黎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唤醒青少年的创造性”[11]。他坚持把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注重通过生产案例分析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注重通过启发性教育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分析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思考、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意识,达到知识活学活用、技术应用创新的目的。他是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早期实践者。

三是坚持“半工半读”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办学过程中,艾黎坚持“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学校自主办工厂、开农场、建医院,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课程,科学组织管理,培养技术人才,实现了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校办产业服务于社会需求、开办专业服务于产业发展、课程体系服务于技能培养、职业技能适应岗位需要的闭环式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职教发展模式的早期开创者。

艾黎“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宗旨是培育学生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推动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的先进理念。传承和弘扬艾黎“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办学思想,总结推广“培黎学校”产教融合的办学实践经验,将有助于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路径和内涵创新,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敢于创新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彰显了国际主义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的价值典范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这“两个大局”出发提出的全球价值观[12]。艾黎将毕生心血投入到了中国人民追求自由民主的艰苦奋斗中,将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融入了毕生的奋斗当中,为正义奔走“呐喊”,为“工合”培训人才,为世界讲述“中国的故事”,他的事迹是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一是追求和平正义,是帮助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和平使者”。艾黎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侵略战争深恶痛绝,有着维护世界和平和正义的坚定决心。来到中国后,他将自己与中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发起组织了大规模的生产和救济运动,培养了一批批急需的技术人才。他将毕生心血奉献给了人类和平事业,邓小平同志评价他是“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二是倡导文化互鉴,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的“传播使者”。路易·艾黎对中国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他忙里偷闲收藏保护了很多中国的古陶瓷。1980年他将自己在华期间收藏的3702件珍贵文物全部捐赠给了山丹,并与澳大利亚陶瓷专家合著了《中国的古窑与现代陶瓷》一书。在建设山丹培黎学校期间,他带领学生考察发现了“四坝文化”,首次将河西走廊人类文明向前推进到了38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他热爱中国,喜欢写作,20世纪50年代写了《山丹札记》和《山丹——创造性教育探索》,在新西兰克赖斯特彻奇市出版;翻译了《杜甫诗选》《白居易诗选》《李白诗歌》《唐宋诗选》等诗集,一生翻译和著述作品达69部,并积极参加各类国际性学术会议,作了大量有关中国文化的演讲和报告,为推动中外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推动国际合作,架起了早期国际交流的“民间桥梁”。“国际合作”是艾黎职业教育思想的显著特征,贯穿和体现在他职业教育探索实践的历程中。在山丹办学期间,艾黎借助“工合国际”和各国的“工合推进会”“公益服务社”等组织,介绍派遣新西兰、英国、美国等国家的29名外籍教师和专家来培黎学校工作,并得到了国际友好组织和大批友好人士在资金、设备、人才和技术等多方面的无私援助。山丹培黎学校恢复重建后,历任新西兰驻华大使均来校访问,学校与新西兰、英国的多所学校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多次开展师生互访活动。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为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他也被形象地称为“民间外交大使”。

“国际主义”是艾黎职业教育思想的鲜明特征,“国际文化”更是培黎学校品牌文化的特色亮点。艾黎在追求和平正义、促进文化传播、推动国际合作方面的实践精神,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蕴含的国家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鉴的价值观点,是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政治和文化自信,传播中国好声音和捍卫世界和平的重要典型;也是新时代开展大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推动职业教育“大有作为”到“大有可为”的价值典范。

艾黎职业教育思想为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责任意识教育、职业素养养成教育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先进的理念和宝贵的经验。深入挖掘艾黎职业教育思想蕴含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其当代教育价值,融入教学实践,使其先进理念、和平意志和伟大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光芒,必将有力推动职业教育从“大有可为”到“大有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4][8][9][11]路易·艾黎.农民的希望—探索创造性教育纪实[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2:06,01,01,66,195.

[2]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1-04-13)[2022-4-18].http://www.gov.cn/xinwen/2021-04/13/content_ 5599267.htm.

[3]兰州城市学院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编.艾黎自传[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59).

[5][6]朱健.路易艾黎在中国[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41-43,56-7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95-555.

[10]荒原.路易·艾黎与山丹培黎工艺学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998(04):49-51.

[12]陈理.深刻理解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依据、内涵和实现路径[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22(01):04-16.

编辑:陈静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