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融入
作者: 马文喜【摘要】在泛娱乐时代下,高中生的思想状态和价值观念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政治教育能够让高中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政治教学融合,能够让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思想观念,而且高中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得到同步发展和提高。基于此,文章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合理应用策略,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中政治;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019—04
高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全身心投入知识教育中的核心阶段,因此,对高中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培养,将直接影响高中生的未来发展与高中生在进入大学后的学习表现。对此,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强调对高中生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1],再结合知识教育,使之形成知识技能和品格德行的综合教育机制,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政治融合的意义
(一)帮助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经济发展带来的是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父母的宠爱使得很多高中生从小处于优渥的环境中,因此,许多高中生缺乏足够的社会认知,很容易被网络不良思想浪潮所影响,导致高中生的心智成长受影响。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充分发挥政治教材内容对高中生的思想引领作用,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运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与融入,增强高中生对网络不良信息的辨别能力与抵抗能力,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培养高中生的是非观念
有研究指出,高中生的不良习惯和行为的成因,主要是由学生自卑心理、缺乏家庭引导、认知能力偏差以及网络不良信息干扰等几个方面构成。高中政治教学,本质上是对学生自卑心理、认知能力以及网络信息干扰等进行思想引导和纠偏,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和正向积极的思想引导。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较深,许多教师在教学时,都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和背诵,体现了浓厚的灌输式教育色彩,导致高中生在学习政治课程时,往往只能记住文字知识以用于考试,但潜藏在文字后的政治含义和道德意义并没有让高中生感受到,甚至在这样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下,许多高中生对政治课程教学产生了一定的抵触情绪,使得教师利用政治课程对高中生进行思想和政治教育时难度升高。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必须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培养高中生的是非观念,使其明确该做与不该做,或者做某件事的意义与其收获之间的辩证关系,要让高中生对生活中的各类事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正确的判断力。
(三)推动高中政治课程改革
信息时代让高中生能够从多元化渠道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由于网络信息创作与传播的低门槛,容易让高中生受到不良思想浪潮或外来思想文化影响,使得高中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逐渐偏离正确的道路,对高中生的学业进步和个人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对高中政治课程进行改革优化,强化对高中生的思想引导、行为纠正以及价值观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中政治改革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思路。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公正、法治、爱国,可以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产生联系。在改革过程中,挖掘各个学科内容的政治要素,培养高中生爱国情怀和遵纪守法的优良品格。诚信、友善、富强、平等可以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产生联系,强调诚信做人、友善待人、平等视人等立人基本准则。和谐、自由、敬业、文明可以与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产生联系,力求让高中生在生活过程中保持文明和谐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各种事,并充分尊重高中生的自由选择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动下,教师需要充分挖掘课程教材中的改革关键点,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中生的道德品质与政治素质培养的积极作用,提升高中政治课程对高中生的思想和价值观的引导效果[2]。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不全面
在我国高中生的认知概念中,大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知道十二个名词,但对这十二个名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却未能产生明确的认知。即便大部分高中生能够清楚地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以及对社会发展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对这种重要性的来源却一知半解。因此,大多数的高中生只能将所记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名词应用在考试或思想政治课程中。
同时,许多高中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开展政治课程教学时才会学到,其他课程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脱离的,这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不连续,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效果。另外,也有学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层面的概念,与现实生活并未产生必然联系,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教学实践。
(二)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的高中阶段政治课程教学目的,还是以应对考试为主,在许多高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中,学生的学习成绩与知识掌握程度和运用效果是成正比的,只要学生成绩好就是课程教学成功的体现。因此,在高中政治课程教学中,机械化的课程教学与知识接收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甚至许多老师还会刻意要求学生背诵相关文章和论点,要求学生将精力放在应对考试上,却未能对学生展开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影响下,这种课程教育形式受到家长、教师以及学生的广泛认同。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以及学生的认知概念里,都未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引起重视,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政治教学中的融入较为困难。另外,高中政治课程属于文科类型,相较于理科考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文科更考验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记忆能力,因此,相对而言,文科的教学环境更加宽松,教师在教学时,教学重点侧重于知识性教学,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中生思想以及精神上的引导作用,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呈现出假大空的特点,只有外壳而没有内涵。
(三)知识抽象
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一部分学生对知识教学是存在抵触的,这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层次性的主要原因。当学生有抵触情绪时,教师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高中政治课程对高中生来说,都是较为抽象的思想引导,比如在《生活与哲学》中有“人生的价值”这一课,首先,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对人生的价值是有不同解读的;其次,不同环境下的人生价值也会呈现波动性;最后,价值对个人而言是一种极为抽象又具有严重主观意识的思想观念。这种抽象化的知识教学,很难让学生理解到社会、人生、价值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思想,也就无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效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上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将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能够让政治教师在进行政治知识教学时,同步培养高中生的思想观念,进而实现对高中生的思想与知识的同步培养[3]。比如,对必修2《政治生活》的教学目标设计,就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正、法治、爱国、民主等相关内容与政治生活提高高中生政治素养的教学目标相融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创造一种互动性较强的课堂教学形式,这种互动课堂,强调的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以及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选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某个名词,要求学生在私下自行利用信息技术查询相关知识,并在课堂上讨论,由小组汇总信息,再由教师深化引导,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能够在学生之间实现思想的碰撞,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师与教师的互动能够持续改善教学方法和推动教学目标重构。比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中,以自由为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而学生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引入言论自由、行为自由以及选择自由等各种自由议论点,从而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并产生我国公民自由权的概念认知。
(二)在教学内容上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中政治课程将教学内容划分为哲学、经济、生活与政治这四个板块,要求让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因此,教学内容上的融合是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所在。教师在课程教学中需要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政治教材中的各个方面,不局限于单从个别知识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解读或论述。
以必修3《文化生活》为例,在对高中生进行“民族复兴”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其教学内容主要以强化高中生责任担当意识为主,而教师需要挖掘责任与担当背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系。在思想层面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古时一些封建迷信思想对个人思想和行为的干扰作用来对学生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政治、经济以及人文等各个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此进一步深化高中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认知,强化思想引导作用[4]。
又比如,在必修1《经济生活》中,教师可以以“丝绸之路”为议点,引入经济贸易、市场竞争、商业业务等内容,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诚信、友善等内容,强调人际交往中诚信和友善对拉近距离的重要作用,要让高中生明确,在诚信和失信、友善与算计两种态度下的人际交往的关系差异,并要求高中生诚信做人和友善待人,这对营造良好的学风,增强高中生的集体意识以及提高高中生的个人修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强化生活化的政治教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课程中渗透难度高的主要原因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较为抽象[5],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对核心价值观中的十二个名词,无法产生清晰的概念认知。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让教师在开展政治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搜集一些生活化案例来有效降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性,将其与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密切关联。比如,在一个自媒体视频中,讲述了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在2500元以上的问题。而在河青教育的数据统计中,大学生按照最低标准的消费是每月1350元左右。最低的大学生消费是甘肃省,为800元每月;最高的是北京市,为2950元每月。这种巨大的差异性来自城市经济发展与学生的经济价值观。教师可以通过这种事件来引发高中生的思考,思考高中生的平均消费,思考自身的消费观念以及个人的物化价值体现。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搜集这种与高中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视频或文章,可以有效增强课程知识与高中生活的联系,消除高中生对知识的隔离感,从而对高中生进行潜移默化地思想与情感引导,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政治课程实现有机融合[6]。
综上,想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中政治实现深度融合,就必须让政治教师对政治教材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解读,探寻两者的相似点和可融合之处,并在教学目标、内容和形式上全方位融合。强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政治教学与高中生的生活挂钩,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升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使改革后的政治课程教育,能够对高中生的集体意识、道德观念、法治理念、诚信友善品格进行综合性培养,推动高中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鹏,杨永刚,吴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策略[J].科技成果纵横,2020(01):56.
[2]韦常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文学少年,2021(24):237.
[3]刘风霞,刘兵,李秋鹏.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现状和反思[J].新思路:中旬,2020(01):83.
[4]周胜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析[J].课堂内外:教师版(中等教育),2020(05):109-110+112.
[5]范厚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策略[J].新一代:理论版,2021(22):83-84.
[6]董生悦.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途径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教研),2022(03):103-104.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