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下的劳动实践“新载体”

作者: 崔兰英

【摘要】教师要积极拓宽劳动教育路径,通过家庭教育的有效补位、学校新型课堂的构建、劳动特色课程的拓展、校内实践基地的开发、校外研学基地的介入等方式,在打破学科边界的同时,形成三维联动为“载体”的劳动育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荣誉与自尊。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学科融合下的劳动实践“新载体”,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劳动技能,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全方位育人目标。

【关键词】三维联动;全程经历化;全科视角化;全域培养化

【中图分类号】G40-0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034—04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今秋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已成为评价学生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课程。同时,我们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相融合,探索“以劳立德、以劳益智、以劳健体、以劳怡美”的五育并举的新时代育人模式,是与新时代育人目标、“双减”政策紧密契合的。因此,要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学科融合下的学习实践,将各学科、各领域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寻找劳动实践“新载体”,通过家庭、学校、社会这三个维度的联动,最终有目的、有计划地实现学科融合下的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劳动中研究,在劳动中创造[1]。

一、以家庭为维度的全程经历化劳动,寻找“幸福家政”劳动实践新载体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认为生活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圆满地完成学业,而是适应生活;不是养成盲目服从和规定的勤奋习惯,而是培养自主的学习习惯。同时,他认为要通过生活进行教育,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家庭教育的核心就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劳动教育,而家庭教育是否取得成效,参照的标准就是看是否实现了美好生活的教育,是否落实了劳动教育。

学校的劳动课程实施一定要以开放的姿态,充分发挥家校协同的作用。在引导家长形成劳动观念后,让学生与家人全程经历劳动过程从而获得劳动技能,形成劳动品质。

(一)日行一事,小鬼当家“快乐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意大利著名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说:“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成长,劳动让他更具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因此,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动就会走向衰竭。”让孩子们在家里每天都参与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或整理书包、书桌,或打扫地面、清洗碗筷等,坚持不懈日行一事,久而久之让学生树立“劳动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的观念。

(二)月有一技,家人有约“幸福场”——父母的事情帮着做

学校和家庭结合,通过共同制订任务清单,让学生在家里也能实施劳动课程。实现学校劳动课程与家庭劳动课程的有效互补。在这个任务清单中制订一些与家庭实际相结合的长期劳动计划,旨在让学生通过持续性的任务完成形成一种技能。

(三)年成一能,日久为功“特长展”——家里的事情巧着做

家庭是最好的课堂。劳动实践对学生来说,能够起到对学生意志情操、心智能力、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促进与培养。这都是单纯的文化课程难以承载的。在劳动教育中,学生必然会因为实践的难度而体验到失败与挫折,如果学生能够愈挫愈勇,那么他们的心志就会得到很好的锻炼。这样一来,他们能更好地去面对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会轻易地放弃学习。通过一年的劳动体验与实践,学生能初步形成劳动习惯与技能,学校若为他们提供展示技能的舞台,让他们在展示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获得劳动赋予的成就感。例如,我校就利用家校共育的形式,要求家长每年在寒暑假期开展一次家庭内的特长展。活动要求大家庭里的每个人都参与进来,通过创意手工新比拼、生活技能巧比拼、烹饪厨艺大比拼等展示,让经过一年劳动实践体验的学生在和家人快乐分享劳动成果的过程中坚定“劳动最快乐、劳动最光荣”的思想。

二、以学校为维度的全科视角化劳动,寻找“丰富课程”劳动实践新载体

学校是育人的最佳场所,利用好学校班级建设、社团开展等活动,积极打造班本劳动课程、校本劳动课程,以全科参与的角度拓展学生劳动实践的范围,以新的载体完成劳动的育人功能。

(一)以班级角落为基地,创建班本劳动课程

1.种植日记书写。“种植角”的实践体验就是基于科学课程、语文课程、劳动课程的融合。例如,借助科学课中的“认识种子”一课的学习,在班级建设四季种植角,让学生在播种、浇水、施肥的过程中体验耕耘的快乐。老师要指导学生写好观察日记,通过写日记不仅记录一颗种子生命成长的过程,提高其写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劳动素养。

2.劳动之星评选。有效的评价对劳动目标的实现、劳动效果的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班级劳动之星”评选就是很好的一种评价。借评选活动既解决了当下学校教育中劳动机会有限的现状,又能在活动中让老师借助班级“卫生之星评选”,教给学生如何短时高效清洁的技能方法,教给学生如何共同协作、合理分工的能力。学生们通过教室座椅、地面、门窗、墙面、讲台及黑板的清洁任务,教室每日小值日,每周大值日的分工轮岗得到劳动锻炼,同时在劳动实践中懂得劳动中有智慧,有学问,更感受到劳动的艰辛。

3.创意手工制作。美国心理学家、学生行为咨询专家格拉塞通过调查指出,学校是满足学生需要的主要场所,学生到学校里学习和生活主要的需要是尊重和归属。成果展示就是让学生在劳动学习中感受劳动的成就,懂得劳动价值的创造是可以让自己获得归属感并赢得自尊的方式。例如,我们学校通过“最美教室”评选活动,让班主任创建一处能体现学生劳动与手工结合的创意展示角。在这个创意手工展示角里有学生的创造小发明,也有学生在美术、劳动课上精心制作的手工创意作品。学生懂得劳动可以促进道德的形成、智力的增长、体魄的强健及美感的陶冶,劳动能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形成与发展[2]。

(二)以特色社团为基地,创建校本劳动课程

1.与区域资源契合的特色社团创建。2022版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劳动课程就应该加强学生生活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在学校劳动课程的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结合区域优势与特色选择适宜的课程内容开发,在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的课程实施中实现劳动的育人功能。高新一小就在高新区涉农局推进的“中医药文化进课堂”活动主导下,结合政策方向及我校地域优势,开发“中医药文化”特色校本课程。这一课程的开发不仅有利于中医科学文化和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在学生中的普及,而且对发展和振兴中医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学校开设了“我是小药工”社团课,通过体验制作各类药食、了解中草药特性,尝试体验制作简单中草药药剂,让学生在动手中增强对中医文化的兴趣。利用大队部组织的系列劳动活动,年级组开展的中医药实践主题大单元活动,创建开设种植课程。通过学科融合、劳动实践、种植管理相结合的体系,让学生种植中草药、观察认识中草药、创意设计中草药“药牌”等,在特色社团活动中获得基本种植的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与学校优势契合的特色社团创建。开发与学校现有资源结合的劳动体验特色课程。我们利用学校食堂多余的场地与闲置器材设备,开设“我是小厨神”劳动特色课程。在参与体验、动手制作、厨师指导、实景观摩等系列劳动课程开展中,让学生学习厨具的正确使用、简单菜蔬的调制、特色菜肴的烹饪、常见面点的制作等技能,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劳动课程的乐趣。例如,借助“我是小厨神”劳动课程,带领孩子们在冬至包饺子、端午包粽子、中秋做月饼……让学生在动手中感受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内涵。

(三)以学科课堂为基地,创建融合劳动课程

课堂始终是劳动活动开展的主阵地。教师要善于寻找各个学科与劳动教育的结合点,通过学科融合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实现劳动知识的渗透和劳动观念的形成。

1.从学科教材内容中挖掘“融合”点。借助教材内容中能挖掘劳动元素的地方,做好学科融合下的教学设计。例如,三年级语文课下册第十课《纸的发明》,文中学习到蔡伦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学生们对具体如何制造一张纸充满好奇。在学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与“造一张纸”的劳动课互联,学生在参与造纸的过程中感受中华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的智慧。当语文学科和劳动实践融合,既跨越了学科局限完成了劳动教育任务,又借助劳动实践加深了文本理解,这种双学科的融合较好地实现了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2.在学科内容拓展中寻找“融合”点。在新课程标准中,均提到学习的情境化、体验化、生活化。基于各学科内容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设计以综合学科为支撑的学科融合下的劳动主题实践体验活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中的实践体验解决学科融合下的问题,并落实劳动课上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做到学科间相辅相成,全面融通。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建立关联,在有效地开展活动之后,老师继续将学科知识与实践所得有效融合,以便固化劳动与学习的成果,最终有效落实以劳育人的目标[3]。

(四)以活动竞赛为平台,创建特色劳动课程

1.借传统节日,有效利用学科的融合开展基于传统文化的劳动实践。以“浓情端午”情境大主题活动为例,学生在手工劳动课上编彩绳五彩粽,美术手工课上让学生制作纸龙舟,在语文阅读课上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在课程的推进中,教师从学科人变成文化人,学生也在参与中实现了文化润心、劳动修德的目的。

2.借技能竞赛,把习得的劳动技能通过竞赛得以展示。学校可以利用每年五月的“劳动月”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劳动竞赛。根据劳动课程标准对学生劳动技能的要求合理设计竞赛项目:一、二年级穿衣服、系鞋带与整理书包;三、四年级叠被子与物品归纳、整理;五、六年级钉纽扣、缝沙包与简单菜肴制作。在竞赛中让课堂学习兼容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们在竞赛中强化劳动意识,形成劳动规范,养成劳动习惯,最终实现在劳动中创造美好生活的目的。

三、以社会为维度的全域培养化劳动,构建“体验服务”劳动实践新载体

(一)“百岗体验”,在职业体验中全方位锻炼

有效利用社会职业多元的特点,让学生体验从而获得不一样的收获。学校组织开展体验“清洁工”清扫,“交通警察”执勤,利用校内保安、保洁、食堂、图书馆管理员等职业开展劳动体验课程,借助家长的特殊职业开展“陪父母上一天班”的实践活动。在工作岗位体验中,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助力成长。

(二)“五彩公益”,在志愿公益中全方位锻炼

利用社会公益团队资源开展“五彩公益”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当志愿者,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活动。在假期,有些学生积极参与社区的志愿者活动,帮助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学校也可组织参与以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为主阵地的关爱“空巢老人”活动,帮助老人打扫卫生、购买生活用品、收拾房间、洗涤衣物等,让学生懂得劳动可以创造幸福,也可以给他人带来幸福。

(三)“基地实践”,在研学经历中全方位锻炼

因为多数城市学校不具备充分的实践锻炼场地,又介于对于学校教学活动的安全管理,所以近年来社会性的研学基地学校应运而生,这很好地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短板[4]。让学生在研学实践的体验式学习中,既内化课本上的知识,又对他们的综合能力得以锻炼。借助“基地实践”研学活动,学生获得的智慧远比书本上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更记忆深刻,也更为实用。

新时代呼唤劳动教育,这是对劳动教育本质认识的回归。在“教劳结合”的思想引领下,做到“耕读传家久”的传统传承,这是“为谁培养人”的需要,也是“培养怎样的人”的需要。运用好学科融合的理念,积极拓宽劳动教育路径,通过家庭教育的有效补位,学校新型课堂的构建、劳动特色课程的拓展、校内实践基地的开发、校外研学基地的介入等方式,在打破学科边界的同时,形成三维联动为新载体的劳动育人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孙云晓.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N].中国妇女报,2019-08-24(02).

[2]龙娟娟,王琦.劳动教育与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融合的探索[J].天津教育,2019(05):148-150.

[3]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

[4]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39(11):12-17.

(本文系2021年度甘肃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1]GHBZ169)

编辑:张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