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沉迷手机的成因及对策

作者: 张小亚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手机已成为每个人的必需品。手机不仅改变了我们沟通的距离,更加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手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方便了学生和家长、老师及同学朋友的交流和沟通,为保障学生的安全提供了条件,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和便捷的学习平台和信息获取渠道。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还未成年,自我约束能力、是非分辨能力、抵抗诱惑能力等还不是很强,部分自控能力较弱的学生过度使用手机,沉迷网络游戏和交友聊天,导致成瘾等负面效应也越发明显,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和热点。文章将从青少年学生沉迷手机的成因、危害及策略出发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生;沉迷手机;成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047—04

随着科技的进步,网络越来越发达,手机为人们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却也促使一些儿童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很多父母为此苦恼不已。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手机,管束和引导小学生正确使用手机呢?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相关研究述评

近年来,一些国内外学者对手机依赖行为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也提出了一些有意义的治理手机依赖问题的探索,从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界定手机依赖的概念,到过度使用手机对学生身心健康以及学业等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性格成因、心理成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等方面对手机依赖的成因分析研究,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关于手机依赖问题的文献数量较为丰富,但不足之处是我国研究起步较晚;而从研究对象来看,针对小学生手机依赖研究得较少,研究深度不足,在总结和归纳已有文献的不足之处后,本研究有着较为广阔的研究空间。对此,笔者以小学生、家长、小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结合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小学生手机依赖的成因,并对解决小学生手机依赖行为提出了合理化的意见及建议。

二、小学生沉迷于手机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方法

1.文献调查法。文献调查法也被称作是历史文献法,就是搜集各种文献资料、摘取有用信息、研究有关内容的方法。我们通过登录维普网、万方网及中国知网,查询“小学生沉迷手机”“小学生手机使用不当表现”相关的资料,进而为调查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我们以“使用手机平均时长”“手机功能使用情况”为主题设计了调查问卷(见下表)。

3.访谈法。我们从学校里随机选择了一些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通过现场访谈的方式与其进行沟通交流,并在访谈结束后进行登记整理。

小学生沉迷手机的成因及对策0

(二)调查结果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使用手机玩游戏,看动画片,周末玩手机时间较长;中高年级学生玩手机主要目的是玩游戏、聊QQ以及看动画片,周末聊QQ时间最长。而通过进一步交流我们得知,小学生在聊QQ时的主要内容为班级里发生的事以及一些明星的八卦,较少有学生谈论有关学习方面的内容。

三、小学生沉迷手机的成因

(一)学校教育方式不当

1.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而单一。一些教师教学时态度敷衍、行为不当、手段落后,这些对学生好奇、图新鲜等年龄特点的忽视,导致他们无法根据学生的反应、课堂气氛的变化、课程内容的进展进行课堂教授方式的灵活变化,致使学生兴趣索然,缺乏参与感,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手机便“乘虚而入”[1]。特别是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而言,手机中有着丰富、多彩的信息可以用来调剂枯燥的生活,所以会导致学生沉迷其中。

2.缺乏正确的引导教育。现在,绝大部分学校都有明确规定:学生在校上课期间,严禁带手机进学校,学校的这种做法,主要担心学生利用手机来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影响学生在校的学习。但是,教师也应该充分认识到,手机功能的强大对学习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对此,应该对学生使用手机加强引导,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手机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工具。教师可以利用每周的主题班会课,来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正确引导,提高学生使用手机的效率。

(二)家长监督指导不当

1.家庭陪伴缺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功能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有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实行“高压政策”,让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去做。当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又迫于父母的严厉管制时,就会和父母产生交流冲突。孩子的情绪得不到舒缓,就会想利用手机来逃避,发泄自己的情绪。还有的父母工作繁忙,常常会忽略孩子,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关心和陪伴,就想在手机世界找到安慰和快乐。

2.学生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学生沉迷手机,跟其他严重的心理行为一样,从根本上讲,都是深层次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尤其是在家庭中没有获得相应的心理营养。在过去,父母只要负责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但现在除了要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外,更要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一旦孩子的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潜意识里就会缺乏安全感和责任感,对性格的形成影响较大。

3.家长监督不到位。由于手机本身所承载的信息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而家长的不当监督指导,必将导致孩子出现沉迷手机问题。当前,家长大多采用删除手机软件、对孩子打骂等不科学方式指导孩子的手机使用。再加上多数家长仅做到了对孩子使用手机的严格管束,却不注重自身行为的约束,导致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更加肆无忌惮地“偷”玩手机。

(三)学生意志力薄弱

当前,小学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尚未定型,与成年人相比其自制性和自律性较低,缺乏自控意识,由于自我约束没有完全建立,学生学习的持续性不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一旦手机游戏上手,就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吸引住,由此形成的强烈的感官刺激和愉悦感,学生无法用自身的控制力加以克服,时间长了,就会造成经常玩手机的情况发生[2]。

四、小学生沉迷手机的危害

(一)沉迷手机会影响小学生的视力发育

10岁以前是孩子眼睛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孩子长时间看手机,将会对视网膜造成难以估量的伤害,因为手机的蓝光会加速视网膜的细胞氧化,甚至会损伤孩子的视觉细胞,造成视力永久受损。除此之外,手机画面丰富多彩且不停变化,会让孩子感觉眼花缭乱,再加上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就会出现视觉疲劳,严重的还会引起干眼症。

(二)沉迷手机会导致小学生的睡眠质量变差,影响大脑发育

儿童在夜间需要通过充足的睡眠使身体各个器官得到休息,但是如果长期熬夜玩手机,手机屏幕的亮光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导致孩子出现入睡障碍,难以拥有深度睡眠,长此下去会使大脑处于一种疲劳的状态,容易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通常会表现为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造成一些不利影响。此外,长时间注视手机屏幕也会导致学生的智力下降、怕光,长时间坐在电脑前可出现腰背肌肉劳损、脊椎疼痛变形等等[3]。

(三)沉迷手机造成的心理障碍

1.焦虑和抑郁。玩手机上瘾的孩子,会过度依赖手机,觉得手机才是自己的朋友,而不去跟外界交往,导致性格越来越孤僻,严重的还会得自闭症和孤独症,有的甚至出现记忆力下降,变得很暴躁,患上严重的焦虑症,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

2.更容易冲动、控制力差。学生依赖手机造成的主要影响是思想始终被手机吸引和占据,上课打瞌睡、注意不集中、容易分神,学习积极性不高,致使成绩下降严重。甚至长时间会造成性格孤僻或者冲动,不愿意与同学交往说话,甚至个别学生受网络游戏影响有严重的暴力倾向,极易与同学发生矛盾,出现辱骂打架等校园欺凌行为[4]。

五、解决策略

(一)学校方面

1.明确态度,告知危害。在入学之初,就应告知家长、学生手机的危害,列举因手机导致成绩下滑的例子,引起家长和学生的高度重视。同时,制订相关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对于违反者,要做出一定的处理。

2.转移学生的注意力。学校需要利用思政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把学生从虚拟空间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把兴趣爱好吸引到健康有益的学习生活中来。

3.在思想上打预防针。教师应利用班会课等时间向学生灌输沉迷手机的种种弊端,通过PPT、小视频等使他们从内心深处筑起一道防火墙。同时,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让学生了解时代发展的特点,明白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好好读书的道理[5]。

(二)家长方面

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助力小学生发掘手机正能量的关键。因此,家长应主动改变自身不正确的手机使用习惯,营造一个恰当的家庭氛围。同时,以家庭手机使用守则制定的方式,增进亲子关系,削弱孩子的逆反心理。

1.家长要做好榜样,起到带头作用。孩子的模仿能力相当强,家长如果天天玩手机,孩子肯定也乐此不疲,对此,作为家长就要从自身做起,利用孩子善于观察学习的特点,通过榜样示范的作用,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机,多做一些积极向上的运动,比如看看书、看看有意义的纪录片、在客厅做做运动等。家长应该带头引导孩子从事一些更健康的活动,做好孩子的榜样,这样就能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2.加强监督与引导。青少年沉迷手机,会给孩子的学习、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每天玩手机不仅会导致学习成绩急速下滑,还有可能影响亲子之间的关系,加深亲子矛盾。对此,作为家长,不能一味地批评或是打骂,而是要从心理方面关注孩子的真实需求,在平时,要多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面对面地向孩子讲述经常玩手机对自身学习及身心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及危害,帮助孩子清醒地认识到改掉玩手机坏毛病的必要性。

3.共同制订手机使用守则。作为家长,每天要规定孩子玩手机的时间,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同时,和孩子约法三章,玩手机时要给孩子设定闹钟,闹铃响后一定要坚决拿走手机。坚持原则,才是帮助孩子改掉玩手机的最有效的办法[6]。

4.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孩子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正是培养兴趣爱好的好时机。家长可以征询孩子的意见,问他喜欢学习什么,不论是画画、舞蹈还是轮滑,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都是有益的。并且学习实践会压缩孩子玩手机的时间,减少玩手机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三)学生方面

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才能从根源处解决沉迷手机的行为。在日常学习中,小学生应为自己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和时间安排,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断增强自信心。同时,在严格遵守学校出台、家庭制定的手机使用规定的基础上,小学生应在感觉到学校、家庭手机管理漏洞的第一时间,勇于向相关管理负责人、家长反映,为和谐健康学校氛围、家庭氛围的建立发挥自己的力量。

总之,科技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的巨大变革,也给教育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积极探索,追溯手机问题出现的根源,教育引导学生扬长避短,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最大限度发挥手机的积极效能,为小学生建立科学、适度的手机使用观提供良好的环境,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杨素君,许燕.中小学生手机使用的危害及优化建议[J].西部素质教育,2022(02):135-137.

[2]池莉,李双双.浅析农村小学生手机沉迷成因及应对策略[J].新生代,2020(03):70-72.

[3]王红霞.中小学生“手机控”,是导还是该禁[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35):74-76.

[4]崔玉文.小学生利用新媒介促进学习的研究[J].陕西教育, 2018(S2):183.

[5]陈涛.我国中学生网瘾问题及预防对策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2013(12):05.

[6]于丽萍.从多方面着手,预防孩子“手机成瘾”[J].江苏卫生保健,2021(09):15.

编辑:郭裕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