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唱诗词:诗词教学中声韵美的感受与体悟
作者: 张革新 陈刚【摘要】分析统编版语文教材可以看到,教材内容更加突出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中国诗词浩如烟海,延续着中华传统文化精神。通过学习中国诗词,让少年儿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有效方法,而通过吟唱的方式学古诗词,更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基于此,文章从诗词吟唱的现状及意义、诗词吟唱的教法实践等方面展开论述,体悟诗词教学中的声韵美。
【关键词】古诗词;吟唱;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078—04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人灿若繁星,诗作浩如烟海,诗词传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说,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能使更多人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的魅力和时代风采。在学习诗词的过程中,少年儿童可以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有深入了解。因此,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吟唱诗词,尽情感受声韵美,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还能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传承诗词文化的信心。在此,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探究音乐在诗词教学中的运用,谈谈自己对诗词吟唱的思考和实践。
一、分析诗词吟唱的现状及意义
(一)纵观古今,营造诗词吟唱氛围
自古以来,诗和乐常常被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其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读者,展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宋代史学家郑樵的《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1]郑樵特别强调了诗词声律的重要性。而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根据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各诸侯国的乐调,“雅”是京城地区的正乐,“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懂得诗词曲赋、吟诵咏唱者,处处有吟诵之声。在吟唱的过程中,很多诗词有押韵、讲究平仄、节律对仗的特点,吟诵起来朗朗上口,便于流传。千百年来,无论私塾还是公学,吟唱诗词均为必修课程。“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2]饥者唯呼其食,寒者必号其衣,穷者欲达其言,劳者须歌其事,非诗词无以述其难,非诵读无以味其苦,非吟咏无以诉其悲,非歌唱无以抒其哀。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古乐谱已经失传,现代人对诗词的喜爱也不同于古人。在这样的时代下,诗词吟唱十分必要。近年来,一些音乐工作者根据古诗文内容,制作出一定的乐曲,加上伴奏,使诗词适合少年儿童传唱,很多作品逐渐成为具有经典韵味的青少年诗词歌曲。比如,《经典咏流传》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中国首档大型诗词文化音乐节目,节目以“和诗以歌”的模式,用流行音乐演绎经典诗词作品,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为了推广和普及以诗词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央视综合频道还在黄金时段播出《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这是一档全民参与的诗词节目。节目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展示诗词的魅力,带动全民重温诗词经典,分享诗词之美,从诗词作者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可以说,这些都为诗词吟唱营造了浓厚的社会氛围。不仅如此,诗词吟唱对于语文诗词教学也意义重大,亟需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潜心研究,积极用好相关社会教育资源,在诗词教学中不断创新,营造诗词吟唱氛围。
(二)创新教法和学法,在诗词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课程教学中,语文课是各阶段、各学科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课程,而诗词又是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语文课程教学和艺术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涵盖“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基于此,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积极落实教育部相关举措,组织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研讨。并在中小学语文教研课题中,设立专门的古诗词吟唱研究项目,制定远期教学计划,力争在吟唱诗词的教学实践中形成比较成熟的教法和学法体系,并自主开发相关的校本课程。诗词吟唱是一种感受性强的教育方式,如果在传统吟诵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将更具声情美、韵律感和传播性。少年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感受力强,诗词中的各种元素,能激发学生发现兴趣点的热情;而且少年儿童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吟唱诗词的方式,恰恰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既能“好之”,又能“乐之”,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教学新模式。
二、关于诗词吟唱的实践
(一)课上课后,引领学生体会诗词之美
《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朗诵诗词,可以轻吟、低唱,音韵和谐,声情并茂,使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从而达到诗歌音乐声情和谐的境界。“情绪激昂则节奏急迫,心情舒畅则舒卷自然,悲喜交加则抑扬顿挫”[3],听者置身其中,与唱者喜乐同在。诗词经典大多重章叠句,吟咏之时往往一唱三叹。在教学中,教师应清晰地了解到这些,即诗词吟唱追求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讲究诗词音乐的美感,表现为形式和声音的组合效果。诗词吟唱还取决于吟唱声音和情感的契合,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在诗歌音乐中,诗是音乐的本体,音乐是诗的形式,旋律是音乐的灵魂。诗词吟唱所体现出的意境很丰富,旋律可通过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表情达意。诗词吟唱中,歌曲旋律与诗词意境的结合,也能给学生广阔的想象空间。
教师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引入诗词吟唱的理念,还可以在课后,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吟唱。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节目《经典咏流传》,理解“和诗以歌”,体会诗词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的魅力,引导学生领略和分析诗词吟唱之美。分析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所选诗词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是对社会的理性观照,这些作品中作者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比如亲情、友情和爱情,以及乡土情、家国情等主题诗词,这些作品也具备二次创作与流传的可能。同时,这些作品体现着引领青少年的时代感,节目组邀请到的传唱嘉宾是一些具有正能量的社会名人和明星,他们以歌曲的形式吟唱古诗词,从而使经典古诗词长久流传。可以说,这样“和诗以歌”的形式,是一种大胆的尝试,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可当传承人。吟一首诗,看千年经典;歌一阕词,荡气回肠咏流传”[3]。在《经典咏流传》节目中,歌者黄绮珊的一曲《定风波》,让人看见了苏轼在“乌台诗案”后仍说“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那份潇洒;演奏家冯满天高歌《行路难》,令人体会到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高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那份豪迈……那些动人的诗词,蓄积了很多人的智慧、品格精髓,留给人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再如诗人彭邦桢的《月之故乡》,通过作品,可以想象到这样的场景: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月色如水,水光映月,诗人凝视着天上那轮圆月,思念着远方的亲人朋友。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月圆而人不圆,有无尽的伤感。诗人睹月伤怀,真实又朦胧。吟咏之际,一缕淡淡的愁绪,魂牵梦萦,融入家国情怀,望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语言质朴、真挚感人,抒发爱国爱家乡之情。配上雅乐七声羽调式与清乐七声羽调式交替的曲调,既有浓郁、典雅的民族风格,又以优美的旋律,使思乡之情浓烈而深沉。
(二)精选诗词,在词曲结合的基础上吟唱
通过诗词吟唱,可以体会到谱曲者、歌唱者反复强化情感的方式,更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爱上诗词吟唱,传唱更多的优秀诗词作品。在中小学诗词教学中,通过一些成功的实践,笔者发现中小学课本中的一些诗词可以在谱曲后广为传唱,很多中小学生都会唱,也喜欢唱。笔者从网上下载了几十首已谱曲的课本中的诗词,在教学中试唱,结果很受学生欢迎。这些被学生吟唱的诗词有乐府诗《敕勒歌》、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的《咏柳》、王之涣的《凉州词》《登鹳雀楼》《出塞》、孟浩然的《春晓》、王翰的《凉州词》两首、王维的《鹿柴》《渭城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古朗月行》《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高适的《别董大》、杜甫的《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柳宗元的《江雪》、孟郊的《游子吟》、张志和《渔歌子》、张继《枫桥夜泊》等,这些都已列入现有的教学计划。在制作课件时,笔者有意地设计相关古诗词内容融入课堂,如今,学生们已经学会了近二十首。
在学生熟知的诗词中,毛泽东诗词的谱曲较多。笔者在讲授毛泽东七律诗《长征》时,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红军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摆脱了敌人围追堵截后那种喜悦、豪迈的情感。这与杜甫历经战乱,颠沛流离,欣闻平叛佳音时喜不自胜的情境颇为相似。于是,笔者用杜甫的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套用已有的毛泽东《长征》的曲谱,让学生试唱。学生们都很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唱了几遍,很快就记住了诗词内容。
不仅如此,笔者进行诗词拓展教学时,把同词牌、同风格的诗词结合已有的曲谱整理出来,并引导学生唱出来。学生们纷纷表示特别喜欢,自发地拓展了更多的内容。如,讲授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的时候,笔者把辛弃疾的《满江红·敲碎离愁》和秋瑾的《满江红·小住京华》一并展示出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品中描写的英雄人物,了解作品中表达志不得展、才不得用的情感,以及诗词中所蕴含的家国情怀。
(三)推陈出新,使诗词吟唱教学法进课堂
杜甫《戏为六绝句》其六曰“别裁伪体亲风雅”,是说学习创作诗词要继承《诗经》的风、雅传统,区别、淘汰那些形式和内容上一味模仿的“伪诗”。也就是说,把握好这些结合经典诗词而创作的歌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原诗词,在吟唱诗词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好地体悟作者情感。很多广为传唱的那些经过音乐人谱曲的诗词,较好地继承了风、雅传统特点,感情真挚,意境优美,表情达意,再现情景十分到位,而且适用于影视作品中某些相似情节的渲染,往往可以收到情境交融的效果,能很好地烘托主题。
如《诗经》里的《蒹葭》这首诗就极富音韵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中“苍”“霜”“方”“长”“央”属阳部韵,诗中“凄”“唏”“湄”“跻”“坻”属脂微合韵,诗中“采”“已”“涘”“右”“浊”属之部韵。这些音韵变化,给人以各章内部韵律的和谐感和各章之间韵律的参差感,稳定之中又有变化,在变化中最终趋于稳定。后该诗篇经改编,由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火遍了海内外:“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或许那只是一种理想,一种愿望,但那种执着,那份惆怅,像徐志摩《沙扬娜拉》里“蜜甜的忧愁”,是戴望舒《雨巷》里的“哀怨”和“彷徨”,空灵而朦胧,其声其情,缠绵婉转。
总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文化传承的主体,他们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诗词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语文教师应创新地尝试跨学科授课,探索诗歌吟唱式教学法,从而实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无论是翻唱诗词,套唱同一词牌,诗词改为歌词,还是文言译成白话,诗词与音乐的结合,都是寓教于乐的诗词教学方式,值得语文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究和实践。如今,已有很多学校开展了“诗词唱响校园”活动,这也是语文和音乐结合教学的成功案例,学生乐于学唱,教师乐于尝试创新教法,吟唱古诗词之风畅行校园,给了教师极大的信心和进一步探究的决心。在这样的教学背景环境中,教师应不断完善相关诗词吟唱教学计划和方案,学校可以创造条件,组织教师编写诗词吟唱相关的校本课程,通过学校和教师的不懈努力,使诗词吟唱教学法走进更多的课堂,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特色教学法。通过更多教师不断创新、探索,将诗词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培养拥有家国情怀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郑樵.通志·乐略[M].北京:中华书局,2018(11):03.
[2]刘勰.文心雕龙·神思[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08(04):01.
[3]陈刚.潜移默化育诗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03):16-17.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