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途径

作者: 王海福

【摘要】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的重要内容。优秀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是新时代小学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教育载体,其对培养小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及提升小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时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现状,探索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审美教育;研究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082—03

审美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以及其他各种美的形态,培养和提升人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和发展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中华民族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凭借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优秀文化成果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使人具有真善美相统一的人格。语文课程教学正是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要让小学生有良好的审美体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而古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审美教育的资源,是新时代小学生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重要教育载体。下面,笔者根据古诗文的特点,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审美因素,查找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时存在的问题和研究现状,找出突破口,对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在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时存在的问题

1.教师缺乏渗透审美教育的意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学习古诗文的技能和知识体系的把握上,侧重于朗读、记忆和习题训练,缺乏审美教育的意识。课前,没有将审美教育的元素纳入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大量枯燥繁琐的讲解和无效多余的提问占用了学生自主体验和品味诗文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感知、想象、领悟和再创造被教师的“讲”“问”取代,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发展。

2.缺乏渗透审美教育的指导技巧。古诗文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其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新时代的学生相隔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小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等限制了他们准确解读古诗文,领略其蕴含的丰富内涵、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的空间。加之,教师缺乏必要的指导技巧和方法,让跨越千百年时空相隔的小学生,难以拥有身临其境的感知,进而准确解读诗文,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得到美的熏陶。这其实是一种无效教学。

以上弊端的存在,将审美教育与古诗文教学割裂开来,审美教育成为一纸空谈。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重视审美教育,并能将审美教育与古诗文教学有机融合,相互渗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研究现状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搜集、查阅、参考文献资料,发现前人对此也有深入研究。王颖在《关注审美体验提升核心素养——谈古诗词教学》中指出:“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审美视角引导学生,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1]吴东红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中提出:“语文教师在教学当中应当牢牢抓住审美情趣这条主线,利用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一个审美气息浓厚的古诗词教学课堂。”[2]以上研究明确了古诗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古诗文是审美教育的丰富资源、重要载体和最佳素材。但是,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教学策略不够具体,实践操作性不强。朱媛媛在《古诗教学的审美教育探讨》中就如何落实审美教育提出建议:“反复推敲,体会文字美;深入挖掘,体会情感美;调动感官,体会意境美。”[3]姚芳在《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概述了落实审美教学的有效策略:“反复诵读,感受古诗词的节奏之美;大胆想象,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之美;细心体会,感受古诗词的情感之美;深入感悟,发现古诗词的哲理之美。”[4]两位教师的论述说明古诗文所具有的一切美的特质都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些切入点、突破口,将古诗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另外,渗透审美教育离不开读诵、想象、感知、品味、赏析、探究、创造等这些常态的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值得商榷的是,两位老师在阐述自己论点的过程中对于“切入点”和“突破口”抓得不够精准,没有把古诗文与审美教育的“最佳融合点”明确出来。

三、古诗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途径

1.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古诗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是古诗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的最佳融合点。古诗文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教育,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要把品味古诗文的语言美,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美,体验古诗文的情感美作为突破口,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来解读凝练含蓄、言简意丰的古诗文中所蕴含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灵感,能在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方面发挥独特优势,是古诗文教学渗透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古诗文的语言风格多样,各具特色,或豪放或婉约、或平实或工丽、或含蓄或率真、或喜乐或悲慨、或雄奇或清幽,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简约凝练,意蕴深长,等等。教师要抓住古诗文的这些特点,指导小学生准确划分停顿和节奏,采用多种形式,品味古诗文语言独具特色的美,将审美教育渗透其中。但是,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能死搬硬套,要看具体语境,根据语意来科学判断。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生活等学习古诗文的方法弄懂诗句意思,引导小学生在入境入情中品味古诗文语言的美,得到美的熏陶。

2.领略古诗文的意境美。古诗文的美集中体现在意境上,是内情与外物的自然融合,是富含诗人情感的艺术画面。在古诗文中,诗人选取最有意义的场景,或最典型的感受,或最富有特征的事物来抒情言志,启发读者展开丰富的想象,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可见,领略古诗文意境美是审美教育的最佳切入点。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把握好意境美,就可以帮助学生从诗句的表层进入整首诗的灵魂,并由此获得美感,渗透审美教育。学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将自己的想象放飞,体验意境美,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才能透过字词,认识文字背后含蓄的情感和深奥思想。教师利用微课“短、平、快”的特点辅助教学,能音、画相融,形象直观地将古诗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奇妙意境一一呈现。尤其是那些写景咏物,有很强画面感的诗词,用微课创设与诗的意境相吻合的情景,化静为动,从无形到有形,将古诗文意境从后台引向前台,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古诗文的意境美。例如,教学《小池》这首诗时,通过微课播放清泉、细流、树阴、小荷、蜻蜓的实拍影像,将学生引入诗句,诗画合一。学生由诗句看到眼前的画面,再由眼前的画面想象到大千世界中的美好万物,从无形化为有形,再从有形进入无形,在这样不着痕迹的渗透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断提升。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当好“引路人”的角色,由浅入深、逐层深入,通过语言渲染、创设情境、角色转换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能正确流利地将情境表述出来。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就是不断进行审美教育的过程。

3.体验古诗文的情感美。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凝聚着历代诗人丰富的情感与智慧。“情”是诗的灵魂。诗人没有真挚的情感,诗文就没有心动之处。在古诗文中,最常见的情感有真挚的爱国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浓郁的思乡情——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有珍贵的朋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些情感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给小学生“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古诗文的情感美与审美教育不可分割,二者异曲同工、相辅相成。在体会诗人美好情感的同时也使学生增强了明辨是非、区分善恶的审美能力,使学生感知到自然美、生活美、形象美、艺术美。在古诗文中,诗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很多,有直抒胸臆,有情景交融,有借景抒情,有托物言志。教师应将侧重点放在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上,不但要读通、读顺、读懂古诗文,在感知古诗文语言美和意境美的基础上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体会古诗文的情感美,还要放手让学生查找、搜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诗文包含的情感与诗人所处的环境和生活的社会有直接关系,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综上所述,通过各种方式挖掘古诗文中的审美教育内容,探索古诗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精心设计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采取开放、多元的教学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古诗文进行深层次解读,大力提升小学生对古诗文的审美兴趣、审美体验,培养小学生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颖.关注审美体验提升核心素养——谈古诗词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22(07):23-25.

[2]吴东红.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小学教学参考,2022(07):59-61.

[3]朱媛媛.古诗教学的审美教育探讨[J].小学教学参考,2021(34):74-75.

[4]姚芳.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江苏教育,2021(26):64-65.

编辑:徐春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