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
作者: 董君【摘要】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要探索。文章以教学实践中存在提问误区的案例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对比和分析,提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要有指向性、逻辑性、针对性等实施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误区;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085—04
课堂提问作为教学互动必不可少的环节与手段,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将师生的双边活动引向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课堂提问,从表面上看,是通过师生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来推动课堂进程,进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手段。实际上,课堂提问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始末,不仅体现着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对授课环节思路的总体安排,还体现着教师对学情的详细了解,对后进生的关爱。同时,也体现着教师的语言表达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
一、课堂提问的误区
好的课堂提问就如穿针引线一般,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然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在教授《鱼游到了纸上》这节课时,教师提问:“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关系呢?随后请一名学生回答问题。这名学生嘴张了几次,似乎知道点什么,但最终还是没有能回答问题。于是,教师又请了另一名学生回答,这名学生答道:鱼游到了纸上,说明聋哑青年画得好,鱼像活的一样;鱼游到了心里是因为……师继续追问: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这名学生低头不语,课堂一时陷入了尴尬的境地。“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二者的关系问题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在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作者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和为什么又说“鱼游到了心里”这两个问题之前,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显得过于突兀,缺乏有效的过渡,让学生一时不知所措。显然这个课堂提问不仅没有发挥“灯塔”的指引作用,反而让学生陷入了迷茫。这种课堂提问的误区并不是个例,真实的常态课中提问的随意性、低效重复性、无谓提问、任意拔高(降低)等问题不一而足。但是,课堂提问其实是有章可循的。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1.提问要有指向性。每节课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首先,提问的目的性要强。提问要根据小学语文教材的目标要求,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问题。问题要突出一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不要在其他方面过多地设计问题,以便突出重点。其次,问题的可操作性要强,措辞要清楚、明确、完整,杜绝繁琐、歧义、模棱两可,让学生一听就知道教师在问什么,应该怎样答、答什么。再次,避免暗示性提问和无谓提问。即,避免学生能根据教师提问时的表情、语气、手势等猜到问题答案的提问,以及“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等口头禅式的提问。
例如,《盘古开天地》第一、二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先让学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随后提问:宇宙最早是什么样的?请用书上的一个词来形容。学生回答:混沌。师紧接着追问:“混沌”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宇宙中“混沌一片的东西”是指什么?学生作答后,师又问:你认为“混沌一片”的世界是怎样的?这几个问题表述清楚明白,指明了通过阅读学习然后回答问题的方法,指向性很明确。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快速作答,正确率也高。在教学感受“顶天立地之苦”的环节中,先让学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完后,师问:盘古怎样顶天立地呢?组织学生做头顶天、脚蹬地的动作(体验)后,师问:你们现在有什么感受?请生再用自己的话谈感受。这两问直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先阅读学习,后体验学习,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能准确理解和把握盘古这个神话人物雄伟高大的形象和为开天辟地勇于献身的精神。这节课,由于教师提问准确清楚,指向性强,无暗示性的提问和口头禅,因而课堂效率高,目标达成率高,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2.提问要有逻辑性。一篇课文的内容一般都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而教师的授课过程就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落实语言建构、思维发展、审美鉴赏、文化传承等语文核心素养。课堂提问就是落实素养的重要桥梁与媒介,它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必须遵循并体现逻辑性。韦伦提出:“要按照逻辑与循序渐进的原则提出问题,避免无目的随便提问。”[1]因此,提问要根据教学内容,有先有后,循序渐进。教师在备课时就要了然于胸,在课堂上要按照预设的授课环节控制节奏,明确问题内容,避免随意提问。
首先,提问要符合学生既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学生接受知识和形成能力有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认知水平。
其次,提问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有些过于简单,学生无思维提升空间;有些毫无章法,逻辑不清;而有些问题又太难,学生无法作答。这几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打折扣。由于没有明确的行动方向,注意力也就不会集中在课堂上。相反,有些教师的提问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就能引人入胜。例如,教授《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这一课,教师先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小村庄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说说小村庄失去的仅仅是不计其数的树吗?还失去了什么?最后让学生说说造成这种后果的罪魁祸首。这几个问题层层递进,逻辑严密,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紧扣教学重点、难点,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
再次,提问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称抽象思维,是人的理性认知阶段,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思维方式[2]。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的认知,来推理、判断未知事物的特点、特性、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相互的影响等,让学生确实用自己的思考去解决问题。例如,本文开头的《鱼游到了纸上》这节课,另一名教师在让学生熟悉了课文内容后,问: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文中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呢?等到学生思考回答后又问:那为什么又会说“鱼游到了心里”呢?再让学生充分回答,教师接下来问:请同学们想一想,鱼是先游到了心里的,还是先游到纸上的呢?等学生回答了问题后再追问:那么,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是什么关系呢?能否加上关联词说一说呢?学生经过思考,即做出了正确的回答:因为鱼游到了心里,所以鱼游到了纸上。这几个问题的设计就很符合认知的先后顺序,逻辑性很严密。教师让学生先扎实地弄清楚了前两个问题,为真正解决后面的问题打好了基础,再过渡性地提出第三个问题,正是这个关键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思考,然后作出判断。最后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就能很好地解决了。
最后,提问时还要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笔者听课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教师授课时,往往把问题设计得过大,提出问题后,学生难以把握,不知所措,即使通过学习、思考,仍然解决不了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弄清楚一节课各环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每个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而设计课堂问题。要明确一个提问和一个提问之间的并列与包含的关系。把太大的问题分解成富有逻辑联系的一串小问题,体现认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表象到抽象的过程。从提出小问题、解决小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课文内容。
3.提问要有针对性。一个班集体,学生之间总是会存在某方面的差异。就智力而言,会表现在接受能力、反应速度、完成作业效率、学习成绩等方面。因此,学生群体也被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那么,课堂教学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兼顾两头、促进中间,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水平。怎样才能让学生变得更聪明呢?任务肯定要落实到课堂教学主阵地上。笔者认为,教师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首先,提问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课堂提问应该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这些内容一般出现在单元导读和课后的习题里,还体现在文字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道理中。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读本单元的教材编排要体现与落实的语文素养有哪些,要关注学法指导。分解到具体的课文就要紧扣单元训练目标,重点研读课后的习题,结合课标反复揣摩作者、编者的意图,要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教育学生领会什么深刻的道理,从而提出高质量问题,引导学生学习。
其次,提问的对象要有针对性。正如世间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学校里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我们天天面对的学生存在着个体差异。那么,一个班集体,怎样整体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呢?“培优补差”计划与实践中,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巨大作用不容忽视。教师应在吃透教材文本、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学情,掌握班里整体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在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提问,使学生“够一够就能摘到桃子”。
一是针对“后进生”。每节课,要有专门为后进生设计的问题,并且要专门提问后进生。从问题的内容看,可以是和本节课密切关联的旧知识,也可以是本节课的新知识,并且是基础性的知识,是教师通过备学情掌握的后进生认知水平可以作答的问题。提问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构建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认为在教师的眼里“我能行”,而不是课堂的“死角”,从来无人关注的“局外人”。二是针对“中等生”提问。这一类的问题,要针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情感体验发生后,略有拔高地设计提问。因为在一个班里,“中等生”的人数往往比较多,因此,这一类问题要能兼顾更多的学生。设计的数量相对要多一些,提问的频次要高一些,这样有利于这个层面的学生巩固知识。三是针对“优等生”提问。这一类问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拔高”问题或“拓展”问题,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进入深度学习,解决优等生“吃不饱”的问题。这三类问题在同一节课上提出来,可以引发不同层面学生的思考,让每位学生都处在一个适度“拔高”的学习状态中,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全体学生整体向好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有利局面。
再次,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学龄段。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受到年龄的限制,因此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针对低年级的学生,提问的句子要短一些,语速要慢一些,声音要洪亮,语气要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在让学生听清楚问题的同时,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高一些的年级,提问就要更加注重问题的实际内容,富有启发性,引导探究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问答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发展思维习惯。另外,提问还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求知欲强的时刻,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4.提问后要有适当的等待。课堂观察中,经常会见到有些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要学生作答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学生往往措手不及。由于问题提得太过突兀,学生没有经过较为深入的思考,思维还没有展开,所以回答问题的质量往往不会太高,甚至常常出现错误。这种浅尝辄止的问答对语文素养的提升毫无用处,只是将提问简化成了一个必要的课堂流程。美国学者罗威通过实验发现,在那些把提问后等待时间延长了1-5秒的课堂上,发生了下列可喜的变化:(1)学生回答问题的平均时间延长了;(2)学生回答问题更加主动,正确率也提高了;(3)学生不能回答问题的可能性变小了;(4)思考之后再回答问题的现象增加了;(5)从事实推论得出结果的论述增加了;(6)学生的提问增加了;(7)学生作出的贡献更大了[3]。罗威的发现告诉我们,提问时有意识地根据问题的难度和不同的对象留下一定的等待时间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为学生思维展开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利于他们养成勤思考、勤动脑的良好习惯。尤其是对于差生,教师更要有足够的耐心,要懂得倾听“花开的声音”,更要有“牵着蜗牛去散步”的勇气和自信。
除此之外,提问时要注意把握发问的时机,做到“三问三不问”,即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注意力分散之时、思维停滞之机发问,而在学生深入自学中、深度思考中、正在作答中不问。提问时还要注意变换不同的角度,当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被学生很好地理解的时候,可以尝试换个角度再问,学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许多。
综上所述,课堂提问是一门不容小觑的教学艺术,既要符合原则,又要讲究策略,使用不同的方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摸索,不断总结,才能提高提问水平,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金传宝.美国关于教师提问技巧的研究综述[J].课程·教材·教法,1997(02):55.
[2]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900.
[3]李希贵.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245.
编辑:张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