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
作者: 孙建芳【摘要】时代在飞速发展,只有以史为鉴,人们才能在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创造历史。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去实现。对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的时代性与普适性内涵,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的育人作用,在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本文以家国情怀为主线,以《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教学为例,通过问题探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进行探究,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家国情怀;古代中国发明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089—04
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往往比较注重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提升成绩,容易忽视对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的培育。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学生难以真正领悟家国情怀的内涵。立足历史学科内容可以发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属于世界历史文明的瑰宝,也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高中学习阶段,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正是每一位学生把握历史学习与家国情怀的结合点,笔者在此结合工作实际,围绕《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课的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采取教学策略,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意义
(一)有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就具有家国情怀,从秦朝实现第一次大一统开始,便在人们的文化认知中留下了国是家的延伸、家是国的基础的烙印,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几千年的历史风雨中,统一始终都是历史发展的主流,中华儿女心中深植家国意识,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抱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1],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历史文明中传承,更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
(二)有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家国情怀的内涵包含着家国一体的意识,强调对国家的认同和责任。在中国近代史中,无数爱国志士在民族危亡之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理想前赴后继,家国情怀在他们身上得到了体现。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科学家为了新中国的发展,抱着一腔爱国热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勇于探索,攻坚克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家国情怀仍旧激励着人们不懈奋斗。新时代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强化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使其在未来的发展路上保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的理想,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富强联系起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因此,通过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支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国际竞争与合作中展现中国力量与中国智慧[2]。
(三)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高中历史课程围绕着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而展开,而家国情怀则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历史课程中历史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历史学科教学的核心。家国情怀也影响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关系到新时代人才的培养,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整个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新时代教育改革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具体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转变教育理念,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二、在《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一课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以华夏文明为源头,有世界历史上辉煌的中华文明,并长期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科技成就更是独具魅力,代表着古代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课的内容主要从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农学、医学5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这些科技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该课的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学习该课的内容,不仅仅要掌握基本知识,还要突出教学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对该课内容的合理设计与讲解,能够深化学生对于国家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高公民意识,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家国情怀。
(一)结合历史背景,唤醒学生记忆
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中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于此,笔者通过知识测试的方式,对学生掌握四大发明相关知识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80%的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历史非常熟悉,15%的学生对相关知识有基本了解,5%的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不熟悉。因此,笔者在讲授《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课时,首先做好课堂知识的铺垫,以更好地实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环节中,展示出与古代中国科技成就有关的资料,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展示香港邮政署在2005年发行的一套4枚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特别邮票时,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以及对后世的影响。再延伸思考:除了四大发明外,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还作出了哪些突出贡献呢?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引导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有深入了解和理性思考。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活课堂环节
在高中学习阶段,教师应采用便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开展历史教学,不断创新教学方法,而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则难以实现这点。为了了解多种教学方法的效果,笔者进行问卷调查,得知超过75%的学生认为情境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习兴趣,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1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能激活学习思维、提高知识辨析能力;10%的学生认为传统讲授法更适合自己。由此可见,组织师生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学习,对于实现教学目标更有效。例如,针对课本中所涉及有关“张仲景和《伤寒杂病论》”的知识学习,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展开教学。因为学生对张仲景这位历史人物比较熟悉,教师可提前准备相关剧本,选取张仲景为了拜访名医不畏道路艰险,将其理论与自己心得相结合,并治好了许多疑难杂症的故事,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张仲景态度严谨、医德高尚、被后人尊称为“医圣”的原因。这不仅使课堂氛围更加浓厚,也能够让学生真正在教学当中有所收获,并对历史名人产生崇敬之情,从而升华家国情怀。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法,教师都需要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为教育目标,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注入发展的源动力[3]。
同时,教师还应认识到,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仅是锻炼逻辑思维的好方式,还是推动教学工作进一步展开的重要步骤[4]。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来看,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既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先抛出问题,进而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国古代天文成就时,可以以张衡小时候数星星的故事引出问题:“对着满天繁星,我们如何数得清呢?”“古代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坐标体系,二十八宿又是哪些呢?”“赤道坐标体系又是什么呢?”将一连串的问题穿插在课堂教学当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清古代天文学的成就,还能够对所学内容有系统化的理解和把握,并对古代中国许多天文学家的科学严谨态度及孜孜以求的精神品质产生钦佩之情,这样也就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突显古代中国科技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
《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节课内容从五个方面的典型事例介绍了中国几千年的科技成就。其中,尤其以四大发明为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重点讲解,可采用直观的教学方式拓展四大发明产生和发展相关内容,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西汉的纸、汉代的司南(模型)、突火枪、毕昇泥活字(模型)等,使学生对四大发明有一些基本认识。然后,通过课件呈现四大发明外传的过程,最好以线路地图的方式展示,这样更加直观,使学生认识到四大发明凝聚着古代中国人民无穷的智慧,在经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西传到欧洲,极大地促进了欧洲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使西欧国家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形态到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转型,使之后的西欧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火车头。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掌握丰富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通过教学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古代人民杰出成就的作用,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确立远大的人生追求,了解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世界文明古国的原因,从而实现教学重点内容的升华。
(四)升华课堂主题,弘扬家国情怀
学习历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以史为镜,鉴往知今,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多一份理性,多一份智慧,更多一份责任和担当,做一个有骨气和有底气的人。笔者通过访谈了解到,班级中学生有超过一半以上喜欢学历史,他们能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教师在设计《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课时,应确定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为导向。在对历史事件进行阐述时,教师应时刻把握教学目标,牢记历史教学的核心,适时升华课堂主题,将历史事件所弘扬的家国情怀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每一位历史人物展现家国情怀的方式并不相同,如普通民众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努力耕耘;张仲景既为官一方,又体现着医者仁心,为治病救人立志探索;李时珍付出27年的努力,完成《本草纲目》这本医药学巨著,为我国医药学鞠躬尽瘁;徐光启身为封建士大夫,但并不盲从,眼光长远,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等等。他们的事迹令人感动,他们的言行激励着学生,他们的力量鼓舞着学生继续前进。教师应将这些历史知识适时地讲给学生,引导他们明白中国人无私忘我、志存高远的爱国情怀。
(五)传承新时代的家国情怀
历史评价方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分析历史问题时,要采取正确的评价方法,客观地认识历史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通过课堂实例观察可知,部分学生并没有很好地掌握历史评价方法。因此,教师在讲述《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课时,既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评价方法,又要培育学生具备新时代的家国情怀。如教师在讲解四大发明对中国和西欧的影响时,既要讲清楚中国人民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也要让学生看到,尽管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辉煌灿烂,但是在明清之际,因制度和观念严重阻碍了科技的推广和进一步发展,最终落后于西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对此,教师结合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许多奇迹,以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师也可以结合现代中国的一些事例进行讲解,可以讲述钱学森的事迹,他在美国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和航空、数学博士学位,28岁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者,但他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最终冲破种种阻力回到祖国,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是每一位值得学生学习的新时代爱国者榜样。通过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在新时代,他们要做到爱国与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积极学习知识技能并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这是展现自身家国情怀的立足点。
总而言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家国情怀对于新时代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认识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意义。本文以《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课为例,提出了基于这节课内容的教学策略,旨在围绕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帮助高中历史教师打开思路,上好每一堂历史课。在教学实践当中,教师也应根据自身以及班级的情况不断创新教学策略,在课前积极准备,在课中热情发挥,在课后重视反馈,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观喜.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4):51-52.
[2]肖佳星.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培育[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20.
[3]高芳.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9.
[4]马福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培育[J].考试周刊,2020(83):137-138.
编辑:彭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