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优化策略
作者: 李晓莉【摘要】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既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作业反馈改进教学方案,又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精减学生作业,教师也想方设法变换作业形式,通过优化作业来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作业的现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优化作业设计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102—03
近年来,受“唯分数”“唯升学”教育观念的影响,教育内卷现象严重,无形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成为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各学段学生的作业时长,重申了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确定了教师的职责。学校通过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完善作业管理办法,合理调控作业结构等各种措施减少学生的书面作业。教师按照“双减”要求、学校的管理策略、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等摈弃不良的作业理念和作业形式,除了指导学生完成课内作业外,精心备课,研究作业形式,克服机械、无效的作业,杜绝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基于此,一线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将重点放在优化作业设计上,减少作业量,提高作业质量,以达到“减量不减质”的目的。笔者也基于这样的初衷,认真分析了小学数学作业的现状,结合“双减”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情况,谈谈如何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现状
1.作业内容缺乏层次性。作业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既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作业反馈改进教学方案,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于是,部分教师就认为作业是达到这种效果最快速有效的途径,在课程结束后布置大量重复性的作业,让学生在“题海”中掌握和巩固所学。致使作业设计环节缺乏层次性,内容“一刀切”,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留同样的作业,使得有些学生做起来比较吃力,而有些学生却因没有挑战性而应付作业。这种缺乏层次性的作业设计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忽视了课程标准中要求因材施教的教学倡导。
2.作业形式机械固化。大多数教师以传统的书面作业为主,很少布置开放性、生活化等类型的作业,单一的作业形式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和个性发展需求。也有部分教师忽视了“温故而知新”的道理,在设计作业时仅针对当堂知识内容,作业形式比较零散,与旧知识缺乏关联,导致学生很难实现新旧知识的关联而没有形成整体思想。
3.作业设计侧重于提高成绩。课程教学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数学而言,其核心素养的提升既需要提高学习能力,也要发展思维能力。因而,数学作业的功能也将体现在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两个方面。实际上,教师作业的设计与布置要么巩固所学,要么提高学习成绩,忽视了作业中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其作业设计的最终目的还是成绩[1]。由此可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成为教师帮助学生提高成绩的重要手段,在“以分数论英雄”的现实下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很容易对作业产生抵触心理,当学生对做作业失去激情和耐心时,作业的价值发挥也就被限制,其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将无从谈起。
4.作业评价单一。评价是作业设计的重要环节,但在具体的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评价主体单一。教师几乎承担了所有的作业批改和评价,很少涉及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教师在作业评价时经常“一言堂”,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呈现。其次,评价方式单一。“打等级”是教师主要采用的评价方式,相对于传统的“打分数”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学生在努力之后不能明显感受到进步,打击自信心;学生无法从教师的评价中发现自身不足,等等。最后,评价标准单一。数学评价不仅包括对最终答案的对错批改,也要对学生的解题思路评价。而实际情况是有些教师为了方便而忽视过程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创新过程,其自信心和成就感受挫,丧失数学创新激情,限制了思维的发展。
二、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策略
1.设计分层式单元作业。新课标强调以生为本,围绕学生展开教学,教师要尽可能避免“一刀切”式的作业,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设计层次化的单元作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能力和水平的层次作业,确保每一位学生可以通过作业完成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也可以创新作业设计模式,满足不同层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2]。例如,在学习“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由简到难,层层递进的习题,并将习题列为“一级、二级、三级……”让学生进行口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完成,看看自己可以达到几级,同时配合必要的激励措施与辅导,让学生继续向高级挑战,使学生在不断的挑战中熟练掌握小数的加减法,可谓是兴趣与学习同时兼得。
值得注意的是,分层式单元作业的设计需要结合分层式评价体系,根据学生的作业反馈进行层次化、多元化的评价,了解学生对该层次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当学生掌握良好时可以提升作业级别,若掌握不佳则继续巩固,直至熟练进阶到下一级别,这种进级式的作业形式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认真完成作业[3]。当然,教师也可以组织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互助评价,以高层次学生的掌握情况为标杆,测试较低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及学习进度,以便对分层式单元作业设计进行改进,更加契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围绕知识点,设计具有关联性的作业。教师要善于利用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设计具有关联性的作业,以点带面,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重构知识体系。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变式题目,将知识点由浅入深地串联起来,形成“变式集”,让学生循序渐进地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整个单元内容加深与巩固,帮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对知识内容迁移、应用,继而内化所学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利用易错题深挖学生的知识薄弱点。钱学森先生曾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的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试错”的过程。于小学生而言,学习一些抽象的数学知识仍有一定难度,学习和做作业时难免出现错误。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指正,要剖析造成错误的原因,找出知识薄弱点,针对性的加强训练,让学生“错了就改,改了就会”。
3.坚持作业评价,重视作业的总结反思。为了提高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前期要对相关联的知识点进行整理、筛查、统筹、整合,对各个知识点全面研读、剖析,精准提炼重难点。后期则要坚持作业评价,重视总结反思,结合评价反馈及时修订、优化设计方案。
首先,在进行作业评价时,教师不能“一言堂”,要坚持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原则,采用教师面批、学生自批、同伴互批、家长协助等多种方式。学生做作业前先结合自身知识基础对教师布置的作业全面认知、理解,在“评价”中完成作业,巩固和深化课堂知识。
其次,教师在设计作业时也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能力的提升布置作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作业批改要层次化,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作业中反馈的问题并对常见错误题型重点讲评[4]。例如,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设计作业时要突出基础性,若在批改作业时发现学生问题比较严重,教师要适时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尽快掌握。
最后,时常总结、反思作业设计,检查作业设计是否脱离教学目标和内容,及时更正、补充,评估作业中是否隐藏着重难点知识,作业难度是否在学生接受范围之内等。当然,设计作业也要重视阶段性总结和反思,如对某个题型、数量、难易度等进行整体评价、总结反思。当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根据反馈也要对题型、数量、难易度等再次评价、反思,从而为优化下一次作业设计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际学情,以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理解所学,整合知识,实践应用,提高作业完成质量,提升学习效率,真正做到“减量不减质,增效不增负”的政策要求和教学成果,以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推进“双减”政策的顺利落实与实施。
参考文献
[1]郑靓.“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创新型作业设计[J].小学生(下旬刊),2022(02):65-66.
[2]张艳芹.减量不减质,增效不增负——“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研究[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01):35-37.
[3]聚焦“双减”,提质增效——论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策略[C].教育:人之为人的生长过程——校长教育思想的凝练与践履会议论文集,2022:627-632.
[4]陈岳婷,陈振华.“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初步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1(34):45-46.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