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路径
作者: 金先虹【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的深入发展,教育部门结合现阶段教学的具体情况颁布了“双减”政策,其主要目的是减负、提质、增效,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全面发展。这就对依靠数学训练达到知识熟练、提高数学成绩的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生具有阅读能力是提高解题速度,达到提质增效的前提。基于此,文章以“双减”政策要求为前提,深入分析培养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并根据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阅读能力;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18—0115—03
数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通过对相关文字、符号、图像等的解读来理解数学知识、掌握关键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解题效率的一种能力[1]。数学阅读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但数学阅读并不是简单的文字阅读,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思维运转达到一定的知识转化,从而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理解数学文字和数学语言,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可以说,数学阅读能力属于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能力,不仅能够正确理解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能够捕捉到文字中隐藏的信息,并结合问题或者文字描述的中心内容找出其中的逻辑关系。可见,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要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知识整合与分析能力等。“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学校、教师都采取各种措施优化课堂结构,想方设法提高课堂效率,布置不同形式的作业,以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笔者认为,要想实质减负,应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摆脱“假努力”的现状。下面,笔者深入分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双减”政策实施一年的实践经验,谈谈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路径。
一、“双减”政策下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双减”政策落实的必然要求。“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小学教学中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使学生在课后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养。传统数学教学中,由于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学习都依赖于教师的安排,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就无法主动开展学习活动。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所以,在“双减”背景下要改变传统数学教学模式就要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唯升学”“唯成绩”的应试教育理念下,教育内卷现象严重,学生在反复的做题、刷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解答各种类型的数学题,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技能,但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却收效甚微。“双减”政策要求减少不必要的习题和作业,将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把精力放在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上,让学生全面发展。数学阅读能力属于一种综合性的数学学习能力,需要建立在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因此,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重视度不够。虽然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都能够减少作业量,不断创新作业形式。但是在课堂教学的改革和优化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理念,而且大部分数学教师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对文字阅读与符号阅读之间的差异意识淡薄,忽视了数学阅读对象所具有的独特性,缺乏数学逻辑语言、数学符号、几何图形的解读。
2.缺乏科学的数学阅读培养方法。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亲力亲为将题目读给学生,把题目中的重点问题转换成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数学知识解答,并做好笔记以备后期复习[2]。虽然这种数学阅读形式也能够让学生掌握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但是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却得不到训练,当脱离了教师的指导时,学生很难从数学题目中快速、准确找到关键内容和核心信息,这会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即便部分数学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在培养方法上也缺乏科学性,多数教师只是将传统的教师阅读转变为学生阅读,学生阅读后教师再给学生划重点,仍然无法达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理想效果。
三、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路径
1.创建良好的阅读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阅读兴趣。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全身心投入到数学阅读中,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这也符合“双减”政策中增效的要求。因此,基于“双减”政策,教师应该以减轻学生学习负担、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为目标,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激发和引导。一方面,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有绝对的主体地位,要求严厉,使得学生在教师面前个性难以释放,师生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中的角色,以好朋友、好伙伴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平等与学生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学生数学阅读习惯以及阅读能力上存在的问题,为教师更好的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及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提供帮助,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环境的影响对激发学生数学阅读兴趣有很大作用,而且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兴趣及习惯也需要在日积月累中形成。因此,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创建班级阅读环境,比如在班级中成立读书角,根据教学需求投放与数学相关的阅读书或资料,让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自主选择自由阅读。例如,在完成“三位数乘两位数”“条形统计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相关内容后,数学教师可以在班级的图书角中投放相关的系列绘本,让学生随时翻阅以弥补课堂中的不足。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让学生在趣味阅读中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通过具有趣味性的绘本阅读,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不断提升,也会对数学阅读逐渐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兴趣的激发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阅读活动,久而久之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2.注重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需要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对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涉及到数学阅读时,都要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正确阅读,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概念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给学生读关键的概念和知识点,让学生做好标记。而在指导学生数学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将不理解的词汇或者并键内容划出来,然后大家一起讨论。借助于这样的方法指导,在学习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快速、准确的理解概念的内容。再例如,学习“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相关的应用题计算时,教师指导学生在阅读数学题目时,一边阅读一边将题目中的关键数量词以及数量关系词划出来,这样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关键的信息,不仅提高了阅读效率,也提升了学生解数学题的准确率。
3.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离不开科学的教学方法,多样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有很大帮助。数学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需要在不断的训练中逐渐提升的,并且在训练的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阅读的积极性。因此,数学教师应思考以学生为主体、能够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概念教学中,数学教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阅读和思考,针对小数的性质这部分内容阅读,在完成阅读后,组员之间交流与分享阅读后的感悟,形成一定的思维碰撞,有的学生理解到的内容其他学生不认可,就会产生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就要求学生通过对文字的深度阅读和理解,最终使组内成员对这部分知识的认知达成共识。最后教师汇总各个小组阅读收获,并进行有效的补充与交流探讨,让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思维能力得到发展,逐步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是素质教育下对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提出的具体要求,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和素养的主要途径。作为一线教师应转变观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钟晓燕.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对策[J].时代教育:下旬,2021(11):17-18.
[2]杨保明.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2021(14):23-24.
[3]陈万彪,陆登明.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初探[J].甘肃教育,2021(09):144-145.
编辑:徐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