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向奔赴共融合 协同提质促成长
作者: 杜聪明
赣州市南康区第六中学(以下简称学校)已有57年办学历史,受城区扩容影响,学校教师的流动性大,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特点。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学校积极落实《江西省高校与县域基础教育协同提质行动方案》要求,发挥邻近赣南师范大学的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从双方需求出发,与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以下简称文学院)对接,在学科对接、基地共建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深度协同融合,破解青年教师成长困局,提升学校教师的综合素养,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助力学科建设
2023年初,文学院与学校结为协同提质合作体。双方以语文学科建设为切入点,达成学科建设合作框架:一是学校引入文学院师资帮扶学校语文学科教学课改提质,二是学校为文学院提供师范生实习实践机会,三是文学院帮扶学校将教学教研成果转化运用。
基于这个框架,文学院首先就语文学科的协同提质派出语文教育教研室、文艺学与现当代文学教研室的一批教师组成的团队,以课堂调研(语文教师上课—教研室教师听课—反馈诊断意见)、教研沙龙(提出教学问题—研讨分析问题—得出解决问题方法)、专项研讨(工作专项任务—探讨办法思路—过程实施路径)等方式提升学校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
随着文学院与学校协同工作的深入推进,双方便将课堂调研、教研沙龙、专项研讨等方式整合成“主题式联合教研”的活动形式。学校语文学科组组长与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对接,在活动前确立联合教研的主题、课堂调研的形式、教研沙龙探讨的问题,以及活动的举办地、时间和参加人员。截至目前,双方共同举办了古诗文、现代文、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等专题联合教研活动。
2023年4月,文学院在学校举办古诗文专题联合教研活动,学校教师吕娟执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文学院研究生陈佳琦试教《北冥有鱼》。双方教师在探讨中提出了在古诗文教学中落实情境项目化学习理念、构建课堂学习任务群的建议,这一建议助力吕娟获得赣州市南康区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一等奖。
2024年5月,学校在参与文学院举办的现代文专题联合教研活动中,采用无生模拟试教的课堂调研形式。由学校教师汤小林示范展示《白杨礼赞》,文学院多名师范生开展无生模拟试教活动。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赖积华点评反馈,文学院教师邵克金就“试教中的语言表现艺术”作了交流,助力师范生顺利上岗。
文学院还采用专项研讨的方式,在学校“温度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创建省级语言文字示范校,并将提升语文学科建设的经验做法在其他学科推广开来,有效提升了学校各学科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为学校的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人力基础。
打造共建基地
在学校教学楼里的两块金色牌匾格外醒目,分别是赣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师范生实习基地、南康六中教师成长中心,两块牌匾一套人马,是双方教师(师范生)的成长基地。
在这里,搭建教师(师范生)成长框架,学校组建大文科(班主任,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和大理科(信息技术,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艺术)教师教研共同体,由全国优秀教师、特级教师、文学院硕士生合作导师和南康区学科教研员担任学科导师。学校各学科再根据教师特点搭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资深教师”的成长梯队;文学院语文教育教研室组建以“师范本科生—师范研究生—学科导师”为框架的成长培育梯队。双方开展“点单式”的联合教研活动,即一方根据教师(师范生)成长的共性需求向另一方“点单”,另一方就点单的内容接单。
2023年9月,学校就“如何在校园空间狭小的环境下提升学生的体育成绩”这一问题向文学院“点单”,文学院安排教授团队到学校调研并做出规划指导。
2024年4月,文学院师范生就“初中议论文的写作怎么教”向学校语文组“点单”,学校派名师向文学院师范生作了相关主旨讲授。
此外,双方就教师(师范生)的个体成长配备双导师。成长基地为学校学科骨干教师的成长配备“文学院导师+学校学科导师”的双导师,为文学院来学校实习的师范生配备“学校班主任导师+学校学科导师”的双导师,这一举措助力双方教师(师范生)成长基地的建设步入快车道。
推动成果孕育
教育研究在基础教育学校是薄弱环节,可在高校却有优势,同时,高校的教育研究也需要在基础教育的土壤里生长。基于教学研究和成果应用的互补性,文学院与学校从课题研究、教学论文写作、教学成果凝练与推广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协同活动。
在课题研究方面,文学院给予学校课题研究流程的指导、学科课题研究的培育,安排教师到学校作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从选材、选题、课题申报、研究报告撰写等方面结合实例授课,同时将对学校教师的课题给予市级、省级立项指导。
在教学论文写作方面,文学院注重“结果+过程思维”的指导,既从期刊论文的目标导向角度推介教学论文写作的出口,又从“选题定题—立意选材—谋篇布局—撰写初稿—润色修改”的写作过程加以辅导。近年来,学校教师发表论文达50多篇。
在教学成果推广方面,学校积极应用文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成果,同时也为成果的应用与效果提供实践检验平台。学校语文学科组运用王丛华教授的“围绕写作学习元素搭设学习支架”研究成果,为新教材的单元写作提供范式,助力学校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文学院将学校教师的教学成果予以提炼,帮助学校教师建立理论支撑。学校教师曾和平在申报江西省教学成果青年项目(基础教育类)过程中,遇到学生数学思维与解题能力不足、教师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不深等问题。文学院针对这些问题邀请相关专家从解真题、说真题、命好题等方面进行指导,形成“研、教、学、练、评”的“五融”教学闭环成果,该成果已推荐参与省级评审。
学校与文学院的对接、互动,达到了互补、互利目的,双方在学科对接、教师成长、成果孵化等方面实现了双赢,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