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的底色

作者: 陈艳伟

大山的底色0

仲夏时节,记者与90后教师李维站在上栗县杨岐乡石源小学的高处,只见山峦叠翠,绿树成荫。

“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像我的梦想一样绵延悠长。”李维说,在山村学校任教13年,她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大山,爱上了大山里的孩子。

“一个人只有一颗心,一颗心只能用在一个地方。”从最初“有点怕学生”到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从曾经在教学中摸索到如今牵头建立县级名师工作室,在李维看来,这片大山孕育了她的梦想,她的梦想从这里出发、在这里发芽。

大山里的爱

上栗县东源乡民主小学,是2011年李维从萍乡学院毕业后工作的第一站。

李维至今记得第一次到学校的情景:自己骑着摩托车,载着行囊,太阳从淡淡的橘红色雾气中透过树荫洒在山道上,不久便嗅到了田野里、大山中飘来的泥土清香。

民主小学条件简陋,刚到这里时,李维有点害怕。面对这些大山里的学生,她不知道能否把控好课堂、能否和学生相处好。大山里的学生比较顽皮,李维还偷偷地抹过眼泪。

民主村并不大,李维所教的学生并不多,挨家挨户家访后,她发现这些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她决定,要把所有的爱给这些大山里的学生,给这些渴望知识的清纯眼眸。

打板栗、摘茶籽、挖冬笋……课余时间,李维几乎都和学生泡在一起。不知道从哪天开始,学生都喜欢上了她。

2012年9月,李维被调到另一所村小——杨岐乡石源小学任教。虽然与民主小学的学生只相处了一年时间,但李维与学生心中却满是不舍。

李维没想到的是,3个月之后,她在民主小学所教的学生李怡娜骑着自行车,花了20多分钟来石源小学看她。临别时,李怡娜给她递上一封信。“尊敬的老师,您好!您在那边过得好吗?您说每个星期回学校一次,我们都期望您的到来,可是我们却失望了。老师,我们每天都在想您,希望您能来。老师,尽管您没看到我们,但我们希望您是开开心心的……祝您新年快乐!”曾经对学生的承诺未兑现,李维顿时暗暗自责,并向李怡娜致歉,勉励她好好读书,争取考上好大学。

岁月过往。如今,李怡娜已考入广东财经大学法学系,且在积极备考研究生。

李维调入的石源小学也在偏僻山区,属于上栗县最偏远的山村小学之一。在石源小学工作的头一年,经过日复一日的观察,即将退休的教师彭爱莲看到李维对学生投入全身心的爱,便主动找到她,语重心长地说:“对学生不是单纯地表达爱,而是要严中有爱,在学习生活中和学生一起进步、成长。”

爱,在大山里延续

学生小洁由于家庭变故而性格孤僻,与其他学生几乎没有交流。通过一次又一次接触,李维发现,小洁每次都是眼神躲闪回避。她尝试着在小洁的作业本里留下长长的文字。

李维至今记得那个难忘的农历小年,她带着新买的文具又一次来到小洁家。小洁的爷爷奶奶都外出了,李维发现小洁发烧了。见此,李维一边给她爷爷打电话,一边带着小洁去医院。这一次的牵手,小洁没有再躲着李维。从此,小洁对她无话不说。

一次下课后,李维在办公室认真批阅着作业。她发现其中的一本作业本里夹着一张小纸条。小纸条是学生阳冬香留下的,上面端端正正地写着:“老师,我见您这两天给我们上课老是咳嗽,所以今天早上熬制了一些枇杷叶做的凉茶,很新鲜的!”放下笔,李维拿起放在一旁的凉茶,眼眶湿润了。她暗下决心,要留在这片淳朴的大山里,在这大山的讲台上站下去,用加倍的真情回报大山里赋予她爱的学生。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小学毕业典礼结束后,阳冬香来到李维身旁,郑重地对她说:“老师,长大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当一名好老师。”如今,阳冬香如愿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在村小工作12年,李维无法忘记学生硬塞给她的温热的红薯,无法忘记家访时一双双清澈的眼眸,无法忘记一封封学生给她写的信……“我特别喜欢陪伴他们成长的感觉。”李维说。

从1到11的追逐

2024年6月13日,在全省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成员培训班上,李维动容地讲述起自己在乡村学校任教13年的故事,现场的听众无不潸然泪下。

一位小学山村教师如何成为全省中小学思政课“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李维给出的答案是:勤奋学习、苦练内功,努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潜心钻研教材教法,坚持对学生进行作业与心理健康双向辅导。

课堂内,李维紧扣“学生注意力”,不断丰富课堂形式,让学生爱上课堂;课堂外,李维紧扣“学生有期待”,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吸收课堂知识。

“李维老师很亲切,就像好朋友一样。”这是学生应思茹对李维的评价。一次早读课,应思茹生病了趴在课桌上。李维见此,便将她带到了办公室,给她倒上一杯温水,让她好好休息。“听她的课,感觉听不够。”应思茹说,每次课堂上,李维总会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知识性强、能打动人的故事。学生朱云曦深感认同:“她的课堂总能给我打上烙印。”

2023年3月,作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百名思政名师进百校”宣讲团成员,李维以《“复兴号”巨轮远航记》为题,先后在萍乡、新余、宜春等地的学校进行了8场宣讲。“我以军事、生态、经济等关键词,以互动式、链接式等形式进行宣讲,深受师生们的喜爱。”李维说。

2023年9月,作为萍乡市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骨干教师和上栗县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李维牵头组建“上栗县中小学道德与法治名师工作室”。

“这对我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李维说,她希望通过工作室成员的积极探索,让大山里的学生爱上思政课,学习更多的知识。

自那以后,李维与工作室的10名成员一起每月共读一本书,开展一次主题研讨。如何结合上栗县的县情,打造泥味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推进思政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是他们经常思考的问题。“我一直是一名追光者,也愿意成为一束光,照耀更多人。”李维坚定地说。

平淡里的最美

有人说:人的一生只有5%是精彩的,也只有5%是痛苦的,另外90%是平淡的。

“我的日子很平淡,但我却很幸运,因为遇到了爱我的丈夫。”李维记得,2015年,她因怀孕被医生告知需卧床休息,建议不要继续工作。此时,尚在部队服役的丈夫曾杰一面叮嘱她要谨遵医嘱,一面表达自己无法陪伴在身边的歉意。

那时的李维深知,作为一名军嫂,不能让丈夫时刻牵挂。于是,李维安慰好丈夫后,仅住院两天便不顾家人的反对办理了出院手续。每天,李维步行往返学校和住处,短短2公里,她单程都要走1个小时。

那年冬天,曾杰退役回到老家,分配在杨岐乡政府工作,继而担任石源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从此,忙碌成了这对夫妻每天的关键词:曾杰忙着进村入户走访,扶贫助农;李维则忙着备课,给留守学生辅导作业等。

很多时候,曾杰比李维更忙,家里的两个年幼的孩子没人带,李维便带着孩子到学校。遇见下雨天,李维不方便带孩子出门,便把孩子交给自己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由于爷爷有腿疾,常年拄着拐杖,很多次回到家,远远地看着奶奶带着两个孩子等待着她回家,李维满是愧疚。

大山里的孩子,多是孤独的。这些孩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守儿童。他们渴望亲情、渴望关怀、渴望温暖。“相比留守儿童,我的儿女是幸福的。大山里的每个孩子,都应该被爱着。”周末是李维为留守儿童专设的“留守之家活动日”。13年来,她一直坚持着。

日子久了,李维发现,自己和曾杰的工作有了更多的叠加:她家访的学生家庭有的是曾杰帮扶的家庭。于是,只要有空,这对夫妻便牵着孩子一起去家访,渐渐地,他们的孩子和李维的学生也都成了好朋友。

2023年9月,曾杰、李维家庭被江西省妇联表彰为“2023年江西省最美家庭”。同月,李维被江西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表彰为2023年度江西省中小学“最美班主任”。

“我想这么多年下来,种花种草和教养孩子是有共通之处的,省一点力气、少一份心血、少付出一滴汗水都是不行的,就会看不着她们的灿烂。”这是“时代楷模”张桂梅说的一句话,李维特别喜欢。

“终究有一天,这些学生都褪去稚嫩,变成成熟的模样。等到我们重逢了,相信依旧是记忆中的人,依旧能想起课堂内外的点点滴滴,这份情感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去。”李维感慨地对记者说,她会在乡村学校继续坚守,因为每次看见快乐的学生,她好像就看到了山村的希望,看到了山村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