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创新

作者: 叶存洪

学校需要什么样的创新0

咱们先从“第二曲线”理论说起,这个理论强调,一个组织在“第一曲线”达到巅峰之前,需要通过自我革新,找到驱动组织二次腾飞的“第二曲线”,并且“第二曲线”必须在“第一曲线”达到顶点之前就开始增长,这样,组织永续增长的愿景就能实现。联想到学校组织,在学校发展臻于“辉煌”阶段,就需要有一种清醒头脑、危机意识、前瞻思维、未来导向、创新精神,通过描绘“第二曲线”,不断超越“昨天”,奔向“明天”,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教育创新既要强调‘首次做’的行动勇气和智慧,又要强调‘具有实用价值’的效果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要的教育创新就是这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在“首次做”和“合价值”的前提下,学校组织创新什么、如何创新,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肯定成绩与直面问题的关系。没有问题,创新什么?没有问题,组织就可以莺歌燕舞,组织成员就可以高枕无忧,这样,一个组织自然也就谈不上发展。所以,正视问题是组织发展的动力。马克思说:“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那么,什么是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需要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学过哲学都知道,矛盾无时不有,也无处不在。按照逻辑学“三段论”推下来,世界充满着矛盾,那世界就充满着问题。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问题,尤其是身处问题之中而不以为是有问题,甚至有意掩盖问题,用纸去包火,一层包不住,再加一层,最后包得越厚烧得越旺。越是害怕问题、回避问题,问题就会积累得越多,后果就越是不可控。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脉问诊、解剖麻雀,把问题摸清,把症结找准,从而更好发现解决问题的契机,找到解开难题的金钥匙。当前,一些学校总是有意无意地回避问题,讳疾忌医,或者虽然也谈问题,但是挖得不深,轻描淡写,避重就轻,浅尝辄止,躲躲闪闪。这样,组织创新就缺少明确的问题指向,甚至热热闹闹地搞“假创新”。

常规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做好常规工作好比盖房子打地基,地基打牢了,房子才可以往上盖,越是建高楼越要往深处打牢地基,否则,房子盖得越高会倒得越快。创新不是空中盖楼,不是沙中建塔,越是创新越是要夯实基础。可是现实中,一些学校常规工作不怎么抓,却天天喊着要创新。比如,国家课程都不能按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却到处宣传“我们开设了多少门校本课程,建了多少个学生社团,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校园里环境卫生都没抓好,到处脏兮兮的,却硬是敢说“我们是一流学校”“品质学校”;课堂里单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却硬是敢说“我们坚持以新课程理念推进育人方式的深度改革”;校长管教师冷冰冰、教师管学生冷冰冰,却硬是敢说“我们坚持以爱为基,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等等。所以,有学者提出“教育且慢谈创新”。教育不是不要创新,而是先把最基础的、最基本的东西抓好。不抓常规的所谓创新,好比“未走稳,先想跑”,是很容易摔跤的,这种创新只能是舍本逐末,甚至是哗众取宠。

个体智慧与群体智慧的关系。一些学校的创新举措,只是几个班子成员坐在会议室叨咕出来的,甚至就是书记或校长一两个人冥思苦想出来的,或者是聘请专家自外而内给学校打造的,教师们都“没听见”。现在不少学校的“一训(校训)三风(校风、教风、学风)”是请专家设计的,学校景观文化甚至理念文化是请文化公司做的,甚至连申报各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的所谓“成果”都是花钱“买”的——请专家写“申报书”、写“成果报告”。因为教师“没听见”,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他们就会觉得“我是在执行别人的方案”,而不是“我在执行我参与制定(讨论)的方案”,这两者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学校工作的创新要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知道,多个积极性总比一个积极性要好。若此,书记、校长必须贴近一线,到教师中去,到课堂中去,到学生中去。战场上有一句话,“让听得见炮火的人来指挥战斗”,反过来说,指挥战斗的人必须听得见炮火声。同理,学校里,指挥教学的人必须听得见书声,离教学一线近一点,再近一点,广泛收集群众的智慧,倾听师生的声音,这样变“一身”为“众身”,变“一脑”为“众脑”,智慧众筹,创新才有厚实的群众基础,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埋头拉车与抬头看路的关系。创新不是对现实的观照(虽然它要立足现实),创新更不是既往工作的总结(虽然它要基于总结),它需要有前瞻性,需要面向未来。一些学校领导忙于埋头拉车,不善于或者没有时间抬头看路,拉着拉着,偏离了正确的方向而不自知,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培养人的工作,方向很重要,不明方向的创新只能是瞎折腾,它比不创新更可怕。办学者需要熟悉教育方针、政策、走向和趋势,为此,每天要阅读一些重要的教育报刊,浏览一些重要的教育类微信公众号,有些文章要仔细研读,逐字逐句分析领会,实在没有时间,也要大概浏览一下,至少是看看大小标题,了解过去一天教育的大小事。在此基础上,养成“每天思考一个问题”的习惯,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及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结合校情考虑如何落地。有一个词叫“用进废退”,机器长期不用会生锈,人脑长期不思考问题会变迟钝。所以,要以“阅读+思考”激活自己的政策领悟力、思想力,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在区域教育现实需要的驱动下,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学校办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创新发展路子,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高质量发展。

宏大创新与小微创新的关系。一般来说,培养人的工作不宜做“大破大立”“推倒重来”颠覆式的大变革、大创新,做教育跟做企业不一样,企业改革不成功,最多就是这一年的效益差一些、利税少一些、员工待遇低一些,明年东山再起,重新来过。教育不同的是,一旦改革失误,耽误的是一代人、两代人,它无法经由改进、调整而重来(让学生“回炉”重来一次)。所以,教育改革需要慎之又慎,这也就是教育经常被诟病“保守”的主要原因。学校组织变革“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开发,而是不搞大开发;不是不创新,而是不搞大创新,咱们多做一些微创新、小创新,从目标原则系统、组织机制系统、领导力系统、课程开发系统、教师支持系统、学习管理系统、考试评价系统、校家社共育系统、场景美学系统、技术赋能系统中发现需要变革的一个个“点”,去创新、去调适,然后由点到面,积少成多,以小见大,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由渐变到突变的变革效果。

积极愿望与稳妥推进的关系。很多人有积极改革创新的良好愿望,想到一个点子,就雷厉风行地去实施;一些领导喜欢“作批示”,看到“下面”呈送某个报告,觉得不错,大笔一挥就批示“全省(市、县、校)推广”。他们的主观愿望是好的,希望在更大的范围内经由变革、创新而受益。问题是这些缺乏充分论证而匆匆推进,“拍脑袋决策”的结果往往是“拍大腿后悔”甚至“拍屁股走人”,这“三拍”多呈递进关系。我们建了很多实验学校,有单独小学、初中、高中,也有九年一贯制学校、完全中学,甚至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有人发出“中国那么多实验学校为什么不做实验”的“灵魂拷问”,的确是值得思考的。很多改革措施,不管意愿如何,不管基础差异,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夜之间全面铺开,“一哄而上”的结果最后往往是“一哄而散”,这方面有太多的教训。所以,在推广一项改革创新举措之前,应该保持既积极又稳妥的指导思想,先开展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修正,积累经验,使方案趋于成熟,然后再稳健推广。

(作者单位:南昌师范学院)

【作者简介:叶存洪,二级教授,入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西省教育学会小学校长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