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需向“新”而行
作者: 吴维煊在2024年全国两会上,“新质生产力”是高频热词,也是当下的社会热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基本标志。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虽然着力点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及产业结构的调整,但创新及调整是靠人才实现的,而人才是由教育培养出来的。从这一逻辑关系可以看出,教育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没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就没有科技水平的提高,就很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因而,从长远来看,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教育。所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征程上,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向“新”而行。
对教育向“新”而行要有正确的理念。一提到“新”,可能就会让人想到“新概念”“新模式”“新方法”……基于此,很容易出现“造概念”“玩花样”等新名词。教育向“新”而行,需要有新思路、新理念,其逻辑起点是把教育做优。探讨符合教育需求的新项目是“新”,让教师们轻装上阵、潜心教书育人是“新”,把既有项目做优也是“新”,让教育返璞归真还是“新”。简而言之,有助于培养出国家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教改项目,才是真正的创新。只有理念正确了,向“新”而行才能不跑偏。
向“新”而行的教育要有“向心力”。教育不仅有不同类型,还有不同学段。当下,教育缺乏向心力,不同类型及学段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并非少数。以高中教育为例,部分高中只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很少顾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潜力、能力和综合素质,导致部分学生虽以高分被名校录取,但其后续发展远低于社会预期。由于教育“向心力”薄弱,影响了教育合力的形成,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不同类型也好、不同学段也罢,都是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的运行必须放眼于大系统,聚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向心力。所以,每所学校、每名老师都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目标,提升工作格局。
向“新”而行的课堂要让学生有获得感。以普通高中数学课为例,上课听不懂的学生不占少数,部分学生由于数学成绩太差,人坐在教室里,却是课堂教学的“局外人”,上课睡倒一片的现象也非少数。这一现象的产生有多种因素,其中数学教育考试化是重要因素之一。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要会做题,其数学能力还表现在想象、建模、测量、制作等多个方面。如果课堂教学能基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用分层教学的方式,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并配有健全的评价体系,让具备不同特质的学生都有获得感;如果学生在每节课的课堂上都有获得感,那将会极大提高课堂质量。
向“新”而行的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何有的中学在高考最后一门课考完后,全班同学集体撕书?为何很多中学生都认为中学学习很苦,上了大学就轻松了?为什么部分大学生不珍惜学习时光,在大学时期没有学到真东西?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沉重的学习负担压没了,甚至讨厌学习。当失去学习兴趣时,读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混学历。所以,每名老师要以高尚的师德,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每名老师都能做到这一点,国家的教育质量会大幅提升。
向“新”而行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重视职业教育。新质生产力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生产力,而产业的转型升级靠的是高技能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趋势良好,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提高,但“叫好不叫座”的现象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何改变这一现状?不仅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还要在深化校企合作、做好订单式培养上下功夫。以订单式培养为例,学校和知名企业联合招生,按照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进行联合培养,让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深度的校企合作能让学生看到真实产品,接触到最新科技,学习到前沿技术。职业院校毕业生有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也会促进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在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社会背景下,教育要明确职责,知道该做什么、如何做,明确向“新”而行的赛道,为向“新”而为积蓄提质升级的澎湃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