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震撼心灵与滋养精神的教育

作者: 高平

那是一堂普通的语文课,我和学生一起解读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让学生产生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认识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而我还追求“人文合一”,不仅要凸显教材中包含的生命教育因子,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品析,悄然和自己的“生命”相遇,进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一个12岁就被病魔缠身的女孩,凭着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顽强的毅力,成为风靡东南亚的著名作家,杏林子创造了奇迹。不,应该说她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当学生从多媒体中看到杏林子的一生,特别是看到她在那样的病痛中仍绽放着天使般的笑容时,获得了强烈的情感体验,原本平面单薄的文本变得立体丰满起来,学生的阅读由亲近文字进入亲近生命。

随后,我补充介绍了几位身有残疾的科学家、作家的故事和他们的作品:理论物理学家霍金和他的《时间简史》,作家史铁生和他的《合欢树》《病隙碎笔》,作家张海迪和她的《绝顶》。在我讲解的时候,安静的教室里专注的眼神表明学生已经走出了单纯的文本层面,但我觉得还应轻轻推开生活的大门,把学生从文本引入生活,做到超越文本、超越课堂。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生命还是一个不曾深究的话题,于是我问:“你可曾亲见生命的脆弱与坚韧?”

有个学生很伤感地说:“教师节头天晚上买的一大束康乃馨生机勃勃,可第二天早上它竟然枯萎了!”另一名学生难过地说:“我家养了一条小狗,有一天竟然死在我的怀里!”还有名学生哭着说:“那天,爷爷上午还好好的,下午医院竟然来了病危通知书……”

学生们对生命的体悟似乎才刚刚开始。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看学生写的日记,发现他们仍然意犹未尽地谈论关于生命的话题:自然界动植物的生存之道、生命的产生和成长、亲情……语文课像一根无形的导线,接通了学生的课堂和生活,甚至接通了他们的生命。

更让我震惊的是看到旋子的周记:

亲爱的高老师,您可知道我是思量了多久才决定把我家里的事告诉您的吗?我爸爸整夜不回家,经常和妈妈吵架。妈妈经常流泪,日渐消瘦。爸爸经常为一点小事就骂我,有时甚至动手打我。他对这个家不再负责。更可恨的是,妈妈前阵子住院了,爸爸不闻不问,还是我小姨来照顾她。妈妈变得沉默寡言,我恨死爸爸了,我永远不想见到他。

我对这个世界不再信任,因为连最亲近的人都可以这样彼此伤害。我开始消沉,把自己交给了网络,我希望这个虚拟的世界可以抚慰我孤寂的灵魂,甚至希望它可以很快消耗掉我卑微的生命。每天,当电脑热得发烫,当我的眼睛酸涩得难以睁开,我才感觉到时间的流淌。我没有朋友,每天缩着身子穿梭在寂静的街道,泪腺仿佛干涸了,心如冰一样彻骨寒冷,凉凉的风划过我的脸。我知道,我已经被虐杀了!

直到今天,您和我们一起读《生命 生命》,我才感觉自己获得重生。此刻,我耳边还回荡着您读的文字:

“静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糟蹋它;我可以使它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也可以任它荒废,庸碌一生。一切全在我一念之间,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我还把张海迪的一段话记在我的日记本上:“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

当然,我还记下了您的话:“每个生命都是自然界的奇迹,即使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放弃了你,你至少还拥有自己!”我从没觉得自己的生命是那样珍贵,需要我小心翼翼地呵护。谢谢您,今天我懂了,只要你拥有生命,你就可以去改变这个世界。

读到这里,我已泪眼婆娑,迅速地在旋子的周记本上写道:“谢谢旋子,谢谢你能这样坦诚地和我说出你的心里话。也许大人间的事是小小的你暂时改变不了的,但我相信,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你,还是可以想一些办法的,对吗?我很欣慰,你仍是热情向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的你。”

旋子开始变得开朗、活泼,开始和更多的同学成为朋友,开始为了班级事务跑前跑后。每次上课,我分明能感觉到她亮亮的眼睛始终跟随着我。

过了些日子,旋子妈妈给我打电话,说旋子主动拔掉了网线,并把房间里贴得乱七八糟的东西撕了下来,把书桌收拾得干干净净,还主动和爸爸交流。“她爸爸昨天给她买了件衣服,她当面夸她爸爸了。”当听到旋子妈妈轻松的声音,我的内心再次掀起波澜,我切实地感觉到教育的温润和神奇。

学生的心灵晶莹澄澈,又如同洁白的纸张,这纸上将留下怎样的痕迹,充满无限可能。如果我们可以给学生这样的生命触动,如果我们可以带给学生这样经久不息的心灵震撼与精神滋养,我们难道不会由衷地感到欣喜吗?◆(作者单位:山东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