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见山花朵朵开

作者: 廖肇银

待见山花朵朵开0

黄金月是定南与寻乌两县交界的山区学校——定南县鹅公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

在鹅公中学工作20年,黄金月担任班主任17年,执教初三毕业班16年,转化后进生200余人,获评赣州市最美乡村教师、江西省骨干教师、新时代赣鄱先锋、江西省模范教师、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她和学生的故事被《中国火炬》《中国教师报》和“学习强国”赣州学习平台报道。

在当地,黄金月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焕发金光,家喻户晓;在7000多个日子里,黄金月坚守杏坛耕耘,静待山花开。

“在适合的土地上,每株花都会开得鲜艳”

2024年9月4日上午,记者从定南县城出发,沿定南联络线快速路行进,1小时后才到达定南县鹅公中学,见到刚上完课、匆匆赶过来接受采访的黄金月。

衣着简朴,戴副宽边大眼镜,说话低声细语,这是黄金月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黄金月的课堂上,记者见她给学生上课、讲故事,津津乐道,声音洪亮,课堂内外判若两人。

2005年,黄金月大学毕业后来到鹅公中学。第一次上语文课,黄金月就发现学生的阅读世界几乎是空白的。她拿到第一个月工资580元时,便毫不犹豫地在书店选购了20多本书,再从家里拿了30多本自己爱看的书到学校。从此,教室后面多了一个用硬纸壳做的书架,这便开启了她与学生的陪伴读、闲时读,也有了学生的“大阅读”——陪学生听MP3、看露天电影、玩游戏等。

在近20年的时光里,岁月留下了黄金月许多热情似火的印记,她在校的作息时间基本上是固定的:早上6:30和学生一起晨跑,6:40在教室迎接学生;她在学生座位中间给自己设了一个“专座”,中午就跟学生一样在各自的座位上午休,陪学生写作业、阅读;晚上,陪学生晚自习直到教室熄灯,回寝室后还不时给学生讲家乡故事、生活趣事,在学生安然入睡后才回家备课、做笔记;周末,和学生一起去感受田间插秧的乐趣,去看草地上的蚂蚁窝,去赏后山飘落的梧桐花,去登一座叫“长征路”的山,去种一块叫“希冀”的菜地。

当学生有了积淀后,黄金月在一间瓦房里创立了校广播站和文学社,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来审稿,接着安排一天的工作。

“随着文学社的壮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写下自己的梦想,越来越多学生的阅读写作有了‘灵魂’。”黄金月颇感自豪地说。

2020年2月9日,学生冯广鸿的习作《烤红薯》在中外作文网上推送,一时间令人刮目相看。曾经语文基础差的冯广鸿,写百字文都会感到恐惧,如今对写作却无比热爱,还善于将生活中的点滴趣事记录下来。利用一个周末,他便完成了这篇1200余字的《烤红薯》,接下来他又陆续写了第二篇、第三篇……

“一个人一旦密切注意起任何事,即使只有一次烤红薯的经历,人的心境也会变得神秘,似乎更加辽阔和壮丽,令人欣慰。”黄金月说,每每看到学生有长进,她最自豪和骄傲。

没过多久,校报办起来了,她和学生的作品汇成了校园文学集,一篇篇作品相继在《中国教师报》《语文报》《新作文》《教师博览》《初中学之友》等报刊上发表,网络推送多达200余篇,作品发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越来越突出。班上的语文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县拔得头筹,综合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鹅公中学以写作作为特色教学成了县里的“品牌”。

“写作虽然没有声音,却扭转了我和农村孩子的乾坤,在星月黯淡的时光里埋藏着我和孩子们所有的梦想。每个孩子如一株花苗,在适合的土地上,每株花都会开得鲜艳。”黄金月说。

“粥绝对≥0.1度,希望鞋也有”

在教学上黄金月已小有名气,县城区、外县(市、区)甚至沿海地区的学校向她发来邀请函。

“外面自然很好,待遇和机会也很诱人,但这里有太多令我感动的东西,我还是愿意继续留在这里。”黄金月谈及此事,莞尔一笑,跟记者聊起了她与学生珍藏于心的小秘密。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这天晚自习,黄金月像往常一样来到教室,一眼便扫到了一个空座位——那是性格内向、数学超厉害的同学A的座位。

黄金月立马询问班上学生,在没有得到有效信息后,便不断地打家长电话。

“一个也不能少!”黄金月顾不上天黑与寒冷,带上一个熟路的学生,就出门找去了。

黄金月说,走在黑夜里的乡村路上,没有路灯,只能一脚浅一脚深地往前走,寒风在夜里格外刺骨。在寒冷与恐惧同时袭来时,远处如萤火虫光亮的闪现,在她的预判里有了期待。走近一看,果然是A。

“为什么全班只有你一人迟到?为什么不打个电话告诉老师你要晚到?为什么你家里的电话没有人接?”黄金月生气地接连责问。

“老师,对不起!家里只有我和奶奶,她身体不好,接不了电话。”A怯生生地说完,便往黄金月手里塞了一个饭盒,赶紧朝学校方向走去。

“我本能地接过饭盒时,饭盒的余温已从手上传递到了心里,暖意战胜了寒冷。”黄金月说,当她回到办公室才看清饭盒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粥对胃好,应该有0.1度的温暖”。瞬间,黄金月鼻酸了,上午她上课随口说了一句关于胃痛的事,A居然在需要照顾奶奶的情况下,还给她熬粥。那“0.1度”早已温暖她全身。

第二天一早,白雾蒙蒙,天气依旧寒冷。上午课间,黄金月让A到办公室取饭盒,一眼便看到了A脚上的凉鞋,脚已冻得紫黑,身子也不时打寒战。

“你为什么不穿包脚鞋?”黄金月问。

“下午就穿。”A小声回答说。

黄金月知道A的家境,没敢再问下去,午休时便到镇上买了一双包脚鞋和一双毛毛鞋,学着A的方式,将写有“粥绝对≥0.1度,希望鞋也有”的纸条放在装着两双鞋的袋子里。

下午,黄金月看见A还穿着那双凉鞋,便悄悄地将装鞋的袋子递给A。

A看到鞋后,怎么也不肯接收:“老师,我习惯冷着,不用包脚鞋。”在一番推让后,A几乎是受命似地收下了鞋子。

那天晚自习,黄金月走进教室,便看到黑板上写着一行大字:鞋=π度,永无尽头而又从不重复。此时的A正埋头做习题,脚上穿着新的毛毛鞋。

黄金月告诉记者,她发现A有数学禀赋,也就顺着用他喜欢的语言方式跟他交流,无形中给予他肯定和鼓励。类似发生在A身上这样的小秘密,她自己记得的不多,但学生毕业后时时给她来信、来电提起的许多往事,倒会让她勾起很多的回忆:没钱打菜了,要帮家里收稻谷而请假两周,生病没地方炖药,裤子短得齐膝盖……这些存留于黄金月与学生之间的小秘密,已成为师生时常聊起的趣事、乐事。

“为每个学生搭起朴素生活和遥远梦想之间的桥梁”

“我不会骑自行车,也不会开汽车,家访要么搭同事的顺风车,要么步行。”黄金月说,她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做到家访一次,因而每当周末,她常常一大早出发,一个个村落寻访。

倾尽家访千份情,踏破铁鞋也甘心。20年来,黄金月踏遍了鹅公镇的每个村落,帮助越来越多的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奔向星辰大海。

黄金月认为,与城区学生相比,现在农村学生的差距,不在能力,而在自信心,农村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爱与鼓励。自担任班主任起,黄金月班上的学生都爱称她为“老班”。“为每个学生搭起朴素生活和遥远梦想之间的桥梁,是我这个‘老班’最想做的事。”黄金月说。

2024年5月,即将到来的毕业季,像往年一样,黄金月都有诸多不舍,想给学生更多的鼓励。于是,她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几千张随手拍照片中,找到每个学生最亮眼的照片,在PPT上拼成一颗爱心,爱心下方两边分别标注了两行字:“我爱了整个宇宙,只为跟你们相遇!”“我不是最好的,却一直想把最好的给你们。”

在距中考还有10天的那个晚自习,黄金月早早地来到教室。讲台上是她用可乐堆成的金字塔,每瓶可乐瓶上都刻有学生名字和祝福语,还给每名学生准备了小礼包,里面有定制的书写笔、考试笔和饭盒,每支笔套上都有不一样的话语。

“大考要吃大鸡腿”是当地人不成文的风俗,黄金月把在家给学生做的红烧鸡腿、鸡翅、鸡爪等放进饭盒,用酒名对应每名学生,在给每名学生的饭盒上写上不一样的话。

“收起你的惰性,摆出你的霸气,追风必能翻盘!——赠七坊。”黄金月爱称聪明但有点贪玩的魏世涛为七坊。

“你可以安静地优秀着,也可以悄无声息地成功!——赠一麦。”黄金月把对喜欢写钢笔字的杨舒涵称为一麦。

“种自己的花,爱自己的宇宙,都需要全力以赴。——赠三坡。”

“你坚持的东西,总有一天会反过来拥抱你。——赠六福。”

“心中的一点阳光,未来就有无限可能。——赠四特。”

…………

“老班,两年时光真的很好。那时热腾腾的中药虽苦犹甜,那时一起熬夜奋斗的日子过得太快,那时的一切都让人特别怀念。我走出了您的视线,却永远也走不出您的温暖。”这是黄金月多年前班上成绩优秀、自信阳光的女生B在大学里给黄金月信里的内容。

“老师,您能教我写字吗?我字丑。”黄金月说,这是她与B的第一次接触,当时还只是初二学生的B,还不是她班上的学生。之后,B便开始和黄金月聊庄子的思想,谈共同喜欢的名著或作家。初三那年,黄金月成了B的语文老师兼“老班”。

“如果说曾经我只看到了她身上的光环,而这一年,我看到了她光环背后的坚韧与热爱。”黄金月说,B是一个为梦想锲而不舍的人,但进入初三后,经常出现偏头痛。每每B不能上课时,黄金月就把B带到自己的房间休息,然后给B炖中药。

漫漫求学路,经过初三那一年的陪伴,黄金月目送B背起行囊,踏上去省城重点高中的火车。不到一周,黄金月就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却字迹熟悉的信:“未来,我会长大,就让我来温暖您。我有一个梦想——到全国最好的医科大学去,将来我要治好您的胃病,治好这世间许许多多的病。相信我,等着我!”

如愿考上大学的B,一直与黄金月保持联系。放假回母校时,她积极与学弟学妹互动;即使在繁重的学习期间,她也与学弟学妹保持线上交流。

“我现在的学生很快被她点燃了学习热情。有时看着他们互动,我感觉又回到了曾经彼此温暖、彼此成就的时光。”黄金月说。

“我现在有多个身份,是赣州市第六次代表大会代表、定南县妇女联合会执行委员、定南县慈善协会成员,还是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但我最痴迷教师这个角色。”黄金月说她从来没有奢望成为教育家型教师,但她将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学生相遇、相近、相知。◆